粤教粤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上册4.22流水的力量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粤教粤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上册4.22流水的力量 教案

资源简介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流水的力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介绍地球上水的形态和流动过程,重点关注流水的力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教材内容包括水的存在形态、水的循环过程、河流的形成和特点、瀑布的形成原因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了解水的存在形态,包括液态、固态和气态。
- 理解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的形成。
- 了解河流的形成和特点,以及瀑布的形成原因。
2. 能力目标:
- 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不同形态的水。
- 能够解释水的循环过程,并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
- 能够理解流水对地貌的影响,如河流的侵蚀和瀑布的形成。
3. 情感目标:
- 培养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 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 水的存在形态和循环过程。
- 河流的形成和特点。
- 瀑布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 理解水的循环过程中的蒸发和凝结。
- 理解河流的形成和瀑布的形成原因。
四、学情分析:
在五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水的基本知识,如水的存在形态和水的循环过程。他们对水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然而,对于水的流动过程、河流和瀑布的形成原因,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和思考,加深他们对水的流动和地貌形成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
-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水体,提问:你们见过哪些形态的水?它们有什么特点?
- 引导学生回顾水的循环过程,提问:你们还记得水的循环过程吗?请简单描述一下。
2. 知识讲解与探究
a. 介绍水的存在形态(液态、固态和气态),并展示相应的实例和图片。
- 让学生观察一杯水,提问:这是什么形态的水?为什么?
- 展示冰块和水蒸气,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引导他们发现不同形态的水的特点。
b. 讲解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的形成。
- 使用实验演示蒸发和凝结过程:
- 准备一个烧杯和温水,让学生观察烧杯中的水蒸发和凝结现象。
- 解释蒸发是液态水转变为气态水蒸气,凝结是气态水蒸气转变为液态水。
- 通过动画或图片展示水的循环过程:
- 解释蒸发是水从地面、湖泊、河流等转变为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
- 解释凝结是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后形成云或水滴。
- 解释降水是云中的水滴凝结成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
- 解释地下水是雨水渗入地下形成的水库。
c. 讲解河流的形成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河流的来源和流动路径。
- 展示河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河流的特点。
- 解释河流是由降水形成的,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形成河流。
- 引导学生思考河流的流动路径,例如从山上流向低地,最终注入海洋或湖泊。
3. 实验与观察
a. 进行水的蒸发和凝结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观察实验现象。
- 准备一些小容器和温水,让学生将水倒入容器中。
- 学生观察容器中的水,观察是否有水蒸发的现象。
- 将容器放在冰箱或冷水中,观察是否有水凝结的现象。
b. 带领学生实地考察附近的河流,观察河流的形态和流动特点。
- 安排一次户外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去附近的河流进行观察。
- 学生观察河流的宽度、流速、流向等特点,并记录下来。
- 引导学生思考河流的形成原因和对周围地貌的影响。
4. 案例分析与讨论
a. 展示一些著名的瀑布,如尼亚加拉瀑布、黄果树瀑布等,并讲解其形成原因。
- 展示瀑布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瀑布的形态和水流。
- 解释瀑布是由河流流经陡峭地形时,因为地质构造或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b. 引导学生分析瀑布的形成原因,讨论流水对地貌的影响。
- 提问:你们认为瀑布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水会从高处跌落?
- 引导学生思考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地质构造对瀑布形成的影响。
5. 总结与拓展
- 总结水的存在形态、循环过程、河流的形成和瀑布的形成原因。
- 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
板书设计:
流水的力量
- 水的存在形态:液态、固态、气态。
- 水的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
- 河流的形成和特点。
- 瀑布的形成原因。
七、教学反思: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的参与程度等方面,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