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5.2.3社会行为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上5.2.3社会行为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上5.2.3社会行为
一、选择题(共11题)
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征不包括
A.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D.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A.一群飞蛾扑向灯火
B.麻雀成群飞向刚割完的麦田,集体觅食
C.繁殖季节,大马哈鱼集结成群,沿黑龙江逆流而上,到固定区域去产卵
D.领头羊带领羊群在草原上前进
以下现象中不属于同种动物个体间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黄蜂的警戒色 B.蜜蜂的八字舞
C.蛾类分泌的性外激素 D.金丝猴互相梳理毛发
“首领”雄狒狒在狒狒群体中
A.只有享受的特权
B.既有享受的特权,也有保卫群体的义务
C.只有保卫群体的义务
D.既无享受的特权,也无保卫群体的义务
下列动物的行为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A.蚂蚁大军有组织地牵往高处 B.一只母鸡带着一只小鸡在觅食
C.羊群中的其他羊都会跟着头羊走 D.小猴给猴王整理毛发
椿象是一种含有许多特殊气味的昆虫,有人做了如下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的干净无声,也能引起其他椿象的逃逸。由此推测椿象间可以通过以下哪种途径交流
A.椿象发出的光 B.椿象发出的声音
C.椿象发出的气味 D.椿象的挣扎动作
英国科学家珍妮在野外研究黑猩猩时发现,黑猩猩群体中有首领,群体内分工合作,黑猩猩这种行为类型和珍妮的这种研究方法分别是
A.社会行为 观察法 B.社会行为 实验法
C.防御行为 观察法 D.繁殖行为 实验法
我们通过探究“蚂蚁的通讯”,发现 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
A.光 B.气味 C.声音 D.动作
以下各种动物行为中,不属于同种个体间信息交流的是
A.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B.蜜蜂通过舞蹈指示蜜源方向
C.乌贼遇到敌害时释放出墨汁 D.老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性外激素诱杀农业害虫是利用了动物个体间的信息交流
B.具有社会行为的样体内都有等级且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C.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学习行为越复杂
D.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下列关于动物的行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蜘蛛结网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一种行为
B.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结合
C.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D.草原上头羊带领羊群觅食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二、综合题(共3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黄海南部潜伏越冬的小黄鱼,每年 月集结奔向山东半岛。经石岛、龙须岛、长山列岛进入渤海产卵;直到秋季,才离开渤海,南移回到黄海中心。
材料二
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中包含蜂王、雄蜂和工蜂。蜂王在巢室内产卵,幼虫在巢室中生活,经营社会性生活的幼虫由工蜂喂食,经营独栖性生活的幼虫取食雌蜂贮存于巢室内的蜂粮,待蜂粮吃尽,幼虫成熟化蛹,羽化时破茧而出。一般雄性出现的比雌性早,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工蜂营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贮存于巢室内,寿命比雄性长。
(1) 材料一中的小黄鱼每年 月进入渤海,直到秋季才南移回到黄海中心,从行为发生角度分析,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从行为功能角度分析,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
(2) 材料一中的小黄鱼在黑暗的水体中能轻松躲过礁石,完成长途旅行的运动方式是 。
(3) 材料二中描述的蜜蜂群体内部有明显的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信息交流,这些都是动物社群行为的主要特征。
(4) 材料二中画线部分体现了工蜂的 行为。
蚂蚁是怎么样进行通讯的,某生物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如图: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 个岛,岛间用两根等长的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岛到达其它的岛。
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 岛上,食物放在 岛上, 岛什么都不放,蚂蚁经过几次寻找后,在 岛上找到食物。
③小组成员将连接 岛的“桥”和 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 岛,而直接爬向 岛。
(1) 如果你是该组成员,根据以上探究做出的假设是: 。结论是: 。
(2) 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
(3) 蚂蚁属于节肢动物中的 。
(4) 若把一只工蚁的触角剪去,它还能去搬运食物吗? 。
楚汉时期,汉王刘邦派谋士张良用白糖汁在乌江边书写了“项羽死于此”五个大字,项羽逃至乌江边,看见蚂蚁排成“项羽死于此”五个大字,误以为天意如此,随后拔剑自刎。某同学就此事件引发思考:蚂蚁是否喜欢吃甜食?于是设计了如下“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的实验:
材料用具:一小窝蚂蚁,纸盒一个,滴管两支,消毒棉花团若干,糖水、清水各一小杯。
实验步骤:
①取两块大小相同的洁净棉花团,分别滴入等量糖水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如图)。
②将一小窝蚂蚁放在纸盒的另一侧。
③ 分钟后,观察并记录蚂蚁的取食情况。
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个实验的假设是 。
(2) 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除此外,其他条件必须 。
(3) 如果有较多的蚂蚁在加糖水的棉花团处聚集,则说明 。
(4) 如果某同学在进行第②步操作时,只捉了一只蚂蚁就进行实验,你认为其得到的实验结论可信吗?请说明理由: 。
(5) 张良是利用了蚂蚁的 行为迷惑项羽的。
答案
一、选择题(共11题)
1. 【答案】C
【解析】动物营群体生活,绝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在一起,而是动物之间存在组织,具有明确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还有靠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动物语言;
故选C。
2. 【答案】D
【解析】一群飞蛾扑向灯火,成群飞向刚割完的麦田,集体觅食,繁殖季节,大马哈鱼集结成群,沿黑龙江逆流而上,到固定区域去产卵,都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严格的等级,因此都不具有社会行为,ABC错误;
领头羊带领羊群在草原上前进,表明有严格的等级,有领头羊,因此具有社会行为。所以,属于动物社会行为,D正确。
故选择D选项。
3. 【答案】A
【解析】A选项:黄蜂的警戒色不能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故A正确;
BCD选项:蜜蜂的八字舞、蛾类分泌的性外激素、金丝猴互相梳理毛发都属于同种动物个体间信息交流方式,故BCD错误;
故选A。
4. 【答案】B
【解析】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狒狒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次序,有“首领”雄狒狒,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雄狒狒还有带领雄狒狒保卫群体的义务。所以只有选项B正确。故选B。
5. 【答案】B
【解析】由分析可知,蚂蚁大军有组织地牵往高处、羊群中的其他羊都会跟着头羊走、小猴给猴王整理毛发,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体现了群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属于社会行为;而一只母鸡带着一只小鸡在觅食,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严格的等级,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
6. 【答案】C
【解析】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根据题干的实验可知,椿象间的联系方式是椿象发的气味;
故选C。
7. 【答案】A
【解析】()观察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不对动物施加任何影响,或将影响降到最低;英囯科学家珍妮在观察黑猩猩时,就没有对黑猩猩施加影响,而是进行了长时间的近距离观察。
()许多动物聚集在一起,它们之间存在组织,具有明确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称为社群行为,如黑猩猩时发现,黑猩猩群体中有“首领”,群体内分工合作,有等级现象,就属于社群行为。
故选择A选项。
8. 【答案】B
【解析】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叫做动物语言。蚂蚁的通讯方式是依靠气味,即利用了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会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
故选B。
9. 【答案】C
10. 【答案】A
11. 【答案】A
二、综合题(共3题)
12. 【答案】
(1) 先天性;节律
(2) 游泳
(3) 组织;分工
(4) 取食
【解析】
(1) 小黄鱼每年 月进入渤海,直到秋季才南移回到黄海中心,从行为发生角度分析,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从行为功能角度分析,这种行为属于节律行为。
(2) 小黄鱼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是游泳。
(3) 蜂群内有蜂王、工蜂、雄蜂,它们有明显的组织,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密切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具有社群行为。
(4) 工蜂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贮存在蜂巢内,属于取食行为。
13. 【答案】
(1) 蚂蚁通过气味进行通讯;蚂蚁通过气味进行通讯
(2) 社会
(3) 昆虫
(4) 不能
【解析】
(1) 据材料做出的假设是:蚂蚁通过气味进行通讯。根据实验结果③小组成员将连接 岛的“桥”和 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 岛,而直接爬向 岛。得出结论:蚂蚁通过气味进行通讯。
(2) 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属于社会行为。
(3) 蚂蚁身体表面有坚硬的外骨骼,属于昆虫。
(4) 蚂蚁的触角有触觉和嗅觉作用,与把蚂蚁的触角剪掉,蚂蚁不能搬运食物。
14. 【答案】
(1) 蚂蚁喜欢甜的食物(或蚂蚁不喜欢甜的食物)
(2) 糖;相同且适宜
(3) 蚂蚁喜欢甜的食物
(4) 不可信;只用一只蚂蚁进行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5) 取食
【解析】
(1) 该实验探究的是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作出的假设是对提出的问题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因此该实验的假设是蚂蚁喜欢甜的食物或蚂蚁不喜欢甜的食物。
(2) 该实验探究的是蚂蚁是否爱吃甜的食物,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糖。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除了有无糖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
(3) 如果有较多的蚂蚁在加糖水的棉花团处聚集,有较少的或没有蚂蚁在加清水的棉花团处聚集,则说明蚂蚁喜欢甜的食物。
(4) 只用一只蚂蚁进行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所以实验结论不可信。
(5) 张良利用了蚂蚁的取食行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