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 (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 (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涉江采芙蓉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4
1
2
3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成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诗歌鉴赏的方法
1.读顺畅,通大意;
2.找诗眼,抓主旨;
4.依景情,析手法;
3.找意象,品意境。
1.大意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2.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什么是“诗眼”?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由诗眼可总结主旨:
表达远隔两地的爱人互相思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
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为什么采摘芙蓉?其目的是什么?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目的是“遗”远方的心爱的人
3.找意象,品意境。
⑴下面请找出本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分析形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兰泽、芳草、芙蓉、长路、旧乡。
⑵其中哪个意象是最重要的?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
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特点: 品质高洁 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 仪表庄重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
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
表达作用?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
艺术作用?
明确: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在美丽的芙蓉芳草中写主人公的思念是一种什么手法?
以乐景写哀情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是谁的感受?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女主人公想象思念对象也在思念自己。属于虚写
这是“对写法”的“悬想”方式:
对写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试对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加以概括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2.虚实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