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攻克遗传题专项练习(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攻克遗传题专项练习(有答案)

资源简介

攻克遗传题专项练习
精选黄冈中学考试题40道
1. 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相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
A.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2. 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
A. 孟德尔用山柳菊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
B. 范 海尔蒙特基于柳枝扦插实验,认为植物生长的养料来自土壤、水和空气
C. 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D. 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3. 果蝇星眼、圆眼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星眼果蝇与圆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1:1;星眼果蝇与星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缺刻翅、正常翅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Y染色体上不含有其等位基因,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所得子一代中,缺刻翅雌果蝇:正常翅雌果蝇=1:1,雄果蝇均为正常翅。若星眼缺刻翅雌果蝇与星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得F1,下列关于F1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星眼缺刻翅果蝇与圆眼正常翅果蝇数量相等
B. 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C. 雌果蝇数量是雄果蝇的2倍
D. 缺刻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4. 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或ZW,依据鸡的羽毛性状可以在早期区分雌鸡和雄鸡,提高养鸡场的经济效益。已知鸡的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受1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相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利用纯合的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进行杂交,正交子代(F1)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量相等,反交子代(F1)均为芦花鸡。下列分析及推断错误的是的
A. 正交亲本中雄鸡与雌鸡的基因型分别为ZAW、ZaZa
B. 正交子代相互交配,F2中芦花鸡与非芦花鸡的比例为1:1
C. 反交子代中芦花鸡相互交配,F2中出现非芦花鸡的概率为1/4
D. 正反交的结果中,鸡的ZZ型与果蝇的XX型表现的性别不同
5. 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两亲本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香味性状一旦出现即能稳定遗传
B. 两亲本杂交的子代中的抗病有香味植株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C. 两亲本杂交的子代中基因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2
D. 两亲本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1/32
6. 某雌雄同株植物中,基因型AA、Aa、aa分别控制大花瓣、小花瓣、无花瓣;基因型BB和Bb控制红色花瓣,基因型bb控制白色花瓣,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不同的两个纯种作亲本杂交得F1,F1全部为红色小花瓣植株,F1自交得F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无花瓣的植株之间自由传粉所得子代全部都是无花瓣植株
B. 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植株占或
C. 若F1的基因型为AaBb,则F2的表现型有5种
D. 若F1的基因型为AaBb,则F2的无花瓣植株中纯合子占
7. 番茄的单式花序和复式花序是一对相对性状,由A、a基因决定。番茄花的颜色黄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B、b基因决定。将纯合的单式花序黄色花植株与复式花序白色花植株进行杂交,所得F1均为单式花序黄色花。将F1分别做母本和父本,进行测交,所得后代的表现型和数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番茄的单式花序和黄色花为显性性状
B. 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F1自交后代中复式花序白色花植株占1/16
D. F1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花粉可能有2/3不育
8. 某植物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红花对白花是显性。现有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植株杂交,F1都是高茎红花,F1自交获得4000株F2植株,其中1002株是矮茎白花,其余全为高茎红花。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控制该植物茎的高度的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B. 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F2植株中高茎红花纯合子植株的个体数量约1000株
D. F2植株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约一半的个体为杂合子
9. 某种蝴蝶紫翅(P)对黄翅(p)是显性,绿眼(G)对白眼(g)是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生物小组的同学用紫翅绿眼和紫翅白眼的蝴蝶进行杂交,F1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亲本的基因型是PpGg×Ppgg
B. F1紫翅绿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相应性状之比是15:5:3:1
C. F1紫翅白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2/3
D. F1紫翅绿眼个体与黄翅白眼个体交配,则后代相应性状之比是3:3:1:1
10. 已知基因型为Ee 的植株在产生配子时,E 基因的表达产物可导致1/3的 e 雄配子死亡,雌配子的形成不受影响。某基因型为 Ee 的亲本植株自交获得Fi。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Ee 植株产生的含 E 基因的雄配子数等于含E 基因的雌配子数
B. F 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ee=3:5:2
C. Ee 植株作母本与ee 植株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2:1
D. Ee 植株作父本与ee植株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2:3
11. 某植物产量高低有高产、中高产、中产、中低产、低产5种类型,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的控制,产量的高低与显性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下列错误的是()
A. 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中产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有AABb、AaBB两种
C.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高产:中高产:中产:中低产:低产=1:4:6:4:1
D. 对中高产植株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中产:中低产=1:1
12. 家蚕的体色由多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野生型家蚕的体色为白色。在实验中偶尔获得两种黄体色纯合突变品系M和N,研究者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实验一:M与野生型正反交,F1均为黄体色;F1随机交配,F2中黄色:白色=3:1
实验二:M与N杂交,所得F1与野生型杂交,F2中黄色:白色=3:1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控制M黄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 M的黄体色可能是某对基因显性突变的结果
C. 由F2代性状分离比可知相关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 M与N杂交,所得F1随机交配,F2中黄色:白色=15:1
13. 蚕豆的生长习性分为有限生长、无限生长和亚有限生长三种类型。研究人员用G、R、F三个纯合品系蚕豆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项目 亲本 F1表型 F2表型及数量
无限生长型 有限生长型 亚有限生长型
实验 1 ♂G(有限生长型)×♀R(无限生长型) 无限生长型 363 91 29
实验 2 ♀G(有限生长型)×♂R(无限生长型) 无限生长型 118 28 9
实验 3 ♀G(有限生长型)×♂F(无限生长型) 无限生长型 ? 60 无
A. 通过实验1、2可判断蚕豆的生长习性这一性状的遗传受细胞核基因控制
B. 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有两对,两对均为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亚有限生长型
C. 实验2中,F2无限生长型蚕豆的基因型有4种,有限生长型蚕豆的基因型有2种
D. 实验3中,F2无限生长型蚕豆数量理论值应为180
14.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的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同学的实验只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 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1/2和1/4
D. 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的过程
15.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图1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部分成员Ⅰ1、Ⅰ2、Ⅱ1和Ⅱ2的DNA经限制酶MspⅠ酶切,产生不同的片段,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探针杂交,结果见图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个体Ⅱ1是杂合体的概率为2/3
B. 个体Ⅱ2与一杂合体婚配生患病孩子的概率为0
C. 个体Ⅱ3是隐性纯合体,有19kb探针杂交条带
D. 个体Ⅱ4可能为杂合体,有2个探针杂交条带
16. 水稻抗稻瘟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抗病(R)对易感病(r)是显性,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B、b对稻瘟病的抗性表达有影响,BB会使水稻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弱抗病),bb不影响抗性表达。现有两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rrbb、RRBB
B. F2的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1/3,弱抗病植株中杂合子为2/3
C. F2的抗病植株相互授粉后代中抗病占5/6,自交后代抗病占8/9
D. F2的抗病植株可以通过测交鉴定其基因型,易感型植株不可以
17. 我国科学家在对黑底型异色瓢虫的鞘翅色斑遗传方式进行研究时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的遗传过程,请根据下列两组杂交实验过程,选出正确的实验推理( )
A. 实验一、二的F2代均表现出1:2:1的性状分离比
B. 以上决定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的SA、SC、SE互为等位基因
C. 实验二中的F1通过基因重组,在F2中再次出现亲本类型
D. 色斑形成过程中,基因的显隐关系很可能表现为SC>SA>SE
18. 新型化合物XP-524 能阻断两种表观遗传调节因子BET 蛋白和EP300(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的功能,促进胰腺癌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转录,从而帮助治疗癌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BET 蛋白和EP300发挥作用使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B. BET 蛋白和EP300会导致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的变化
C. 高度分化的胰腺细胞一般不再分裂,其组蛋白不存在乙酰化
D. “相关基因”指的是胰腺细胞中的某些原癌基因
19. (2018北京卷·T7)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意义重大。油菜的杂种一代会出现杂种优势(产量等性状优于双亲),但这种优势无法在自交后代中保持,杂种优势的利用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的产量。
(1)油菜具有两性花,去雄是杂交的关键步骤,但人工去雄耗时费力,在生产上不具备可操作性。我国学者发现了油菜雄性不育突变株(雄蕊异常,肉眼可辨),利用该突变株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①由杂交一结果推测,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在杂交二中,雄性不育为_________性性状。
②杂交一与杂交二的F1表现型不同的原因是育性性状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3个基因(A1、A2、A3)决定。品系1、雄性不育株、品系3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A2A2、A3A3。根据杂交一、二的结果,判断A1、A2、A3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___。
(2)利用上述基因间的关系,可大量制备兼具品系1、3优良性状的油菜杂交种子(YF1),供农业生产使用,主要过程如下:
①经过图中虚线框内的杂交后,可将品系3的优良性状与_________性状整合在同一植株上,该植株所结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
②将上述种子种成母本行,将基因型为_________的品系种成父本行,用于制备YF1。
③为制备YF1,油菜刚开花时应拔除母本行中具有某一育性性状的植株。否则,得到的种子给农户种植后,会导致油菜籽减产,其原因是_________。
(3)上述辨别并拔除特定植株的操作只能在油菜刚开花时(散粉前)完成,供操作的时间短,还有因辨别失误而漏拔的可能。有人设想:“利用某一直观的相对性状在油菜开花前推断植株的育性”,请用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E、e)及其与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展示这一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
20. 遗传学家摩尔根曾因对果蝇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近百年来,果蝇被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果蝇展翅和正常翅的基因(D/d)位于Ⅲ号常染色体上,控制红眼和棕眼的基因(E/e)位于X染色体上。某实验小组用一只雌性展翅红眼果蝇与一只雄性展翅棕眼果蝇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展翅红眼∶展翅棕眼∶正常翅红眼∶正常翅棕眼=2∶2∶1∶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让展翅果蝇自由交配多代后,群体中D基因的频率会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果蝇的缺刻翅是由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缺失引起的,并且有纯合致死效应,导致雄性中不存在缺刻翅个体。则缺刻翅的变异类型属于 。缺刻翅果蝇与正常翅果蝇杂交,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得,的表型及比例为 ______。
(3)果蝇的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Ⅱ号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控制,基因r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会使黑身果蝇的体色加深。现有一只基因型为的果蝇,其细胞中 X、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若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需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则在不考虑其他变异的情况下,该果蝇产生的可育卵细胞基因型有______种。该果蝇与一只基因型为的果蝇杂交,雌雄个体间交配,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 ______。
(4)果蝇的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相关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残翅性状由Ⅲ号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基因(a)控制。现有纯合残翅红眼(雌雄均有)和纯合正常翅白眼(雌雄均有)果蝇,欲通过杂交方法,在中获得残翅白眼果蝇,请以遗传图解的方式,写出育种基本思路: 。
21.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株高适当的降低对抗倒伏及机械化收割均有重要意义。某研究小组利用纯种高秆甘蓝型油菜Z,通过诱变培育出一个纯种半矮秆突变体S。为了阐明半矮秆突变体S是由几对基因控制、显隐性等遗传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试验,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F2表现型及数据分析,油菜半矮秆突变体S的遗传机制是 ______ ,杂交组合①的F1产生各种类型的配子比例相等,自交时雌雄配子有 ______ 种结合方式,且每种结合方式机率相等。F1产生各种类型配子比例相等的细胞遗传学基础是 ______ 。
(2)将杂交组合①的F2所有高秆植株自交,分别统计单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为三种类型,全为高秆的记为F3-Ⅰ,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①、②的F2基本一致的记为F3-Ⅱ,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③的F2基本一致的记为F3-Ⅲ。产生F3-Ⅰ、F3-Ⅱ、F3-Ⅲ的高秆植株数量比为 ______ 。产生F3-Ⅲ的高秆植株基因型为 ______ (用A、a;B、b;C、c……表示基因)。用产生F3-Ⅲ的高秆植株进行相互杂交试验,能否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______ 。
22. 家鸽(ZW型性别决定)体内有一种蛋白质多聚体能识别外界磁场并自动顺应磁场方向排列实现磁场导航。该多聚体由蛋白质M和蛋白质R共同构成,对应的基因M和基因R均为显性,且独立遗传(不考虑位于W染色体上),在家鸽的视网膜细胞中共同表达。若某一基因失去功能,家鸽会出现飞行紊乱。现有三个纯种家鸽品系,甲品系能合成蛋白质M和蛋白质R,乙品系只能合成蛋白质M,丙品系只能合成蛋白质R,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甲品系家鸽某个体的所有细胞是否都能表达M和R基因?______(填“是”或“不是”)。
(2)为进一步确定这两对基因(M/m,R/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请设计最简单的杂交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实验思路:______。
预期结果:①若所有后代均能磁场导航,则两对基因(M/m,R/r)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
②______;
③______。
(3)简单重复序列( SSR)也称微卫星 DNA,它在家鸽个体间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可用于亲缘关系鉴定,防止后代近亲交配而导致群体生活力下降。具体步骤和结果预测如下:
①提取家鸽基因组 DNA,用 ______处理 DNA和pUC18(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质粒,获得重组质粒后,将其与 ______处理的对氨苄青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悬浮液混合,完成转化。
②将完成转化的菌液接种于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氨苄青霉素的作用是 ______。
③利用“影印培养法”得到导入了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菌落,筛选SSR位点,进行测序,并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SSR位点。
④科学家利用PCR扩增的SSR位点对家鸽进行亲子鉴定,结果如图,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因此,子代1和 ______是母本与疑似父本2的后代。
23. 拟南芥是一种生长周期短、单株种子多、雌雄同株自花授粉的十字花科植物、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被科学家誉为“植物中的果蝇”。科研工作者经过诱变处理,在培养的野生型拟南芥中筛选出2个耐盐突变植株Ⅰ、Ⅱ,均能在某盐碱地上正常生长。请分析回答:
(1)为判断耐盐突变株Ⅰ是否为隐性突变,让其与 ______ 杂交,若后代 ______ ,则耐盐突变株Ⅰ是隐性突变。
(2)科研工作者在确认突变株Ⅰ、Ⅱ均为染色体上单基因隐性突变后,为探究耐盐基因的位置,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
①若将突变株Ⅰ、Ⅱ杂交,获得的子一代均耐盐,则原因是:

②若将突变株Ⅰ、Ⅱ杂交,获得的子一代全为野生型,则原因是:

(3)在上一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突变株Ⅰ、Ⅱ的耐盐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请设计实验验证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方案: 。
预期结果: 。
(4)为实现“亿亩盐碱地变良田”,我国多个科研团队的攻关技术线路有:杂交、转基因、植物体细胞杂交等,以下是某团队培育耐盐水稻(海水稻)新品系的过程简图。
利用PCR获取和扩增耐盐基因需要的酶是 ;阶段Ⅰ的核心步骤是 ;阶段Ⅱ的主要过程包括 。
24. 研究人员为探究亮红眼果蝇突变型的形成机制,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
(1)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F1均为野生型,F2野生型与亮红眼的比为 3:1,亮红眼果蝇雌雄个体数相当,说明亮红眼是一种位于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突变,属于_________(可遗传/不可遗传)的变异。
(2)红眼突变型果蝇还有朱红眼、朱砂眼和猩红眼等类型,朱红眼(a)、朱砂眼(b)和猩红眼(d)三个基因分别位于Ⅱ号、X和Ⅲ号染色体上,为探究亮红眼突变基因(用字母E或e表示)与上述三种基因的关系,以4种突变型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杂交 后代 亮红眼♂ × 朱红眼♀ 亮红眼♂ × 朱砂眼♀ 亮红眼♂ × 猩红眼♀
野生型 突变型 野生型 突变型 野生型 突变型
F1 57♂: 66♀ 0 77♀ 63♂ 0 114♂:110♀
F2 116♂:118♀ 90♂:92♀ 75♂:79♀ 110♂:109♀ 0 227♂:272♀
请回答问题:
①根据亮红眼与朱红眼果蝇杂交,F2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接近于9:7,可知控制果蝇亮红眼与朱红眼的基因位于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_______________定律。
②亮红眼与朱砂眼果蝇杂交,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③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杂交,F1、F2中没有出现野生型,则可以推测亮红眼基因与猩红眼基因是_______________(填“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
(3)果蝇的眼色与其色素合成细胞产生的眼黄素有关,眼黄素由色氨酸经过酶促反应合成。研究发现亮红眼果蝇的眼黄素显著偏低,但色氨酸酶促反应正常运行。由此推测,亮红眼基因可能与 有关。
25. 家蚕(2n=56)的雌、雄个体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ZW、ZZ。某研究机构在野生家蚕资源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隐性纯合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基因及基因所在染色体的情况见下表。请回答问题:
突变体表型 第二隐性灰卵 第二多星纹 抗浓核病 幼蚕巧克力色
基因 a b d e
基因所在染色体 12号 12号 15号 Z
( 1)表中所列基因,不能与a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 。
(2)正常情况下,雌蚕的染色体共有 种形态,雌蚕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含有 条W染色体。
(3)幼蚕不抗浓核病(D)对抗浓核病(d)为显性,黑色(E)对巧克力色(e)为显性。一只不抗浓核病黑色雄性幼蚕饲养至成虫后,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且不抗浓核病与抗浓核病个体的比例为1:1,则该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 。
(4)生产实践中发现雄蚕具有食桑量低、产丝量多且质量高的特点,在幼蚕中筛选雄蚕进行饲养有重要经济价值。已知家蚕卵壳黑色(G)和白色(g)取决于胚胎的基因型,基因G、g位于常染色体上;辐射处理会使部分黑壳卵中携带基因G的染色体片段易位到性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研究人员用60Co照射处理黑壳卵并用这些卵孵化后的成虫作亲本进行育种,育种流程及部分结果如图所示。
上述三组实验中,选择第 组子代的 (填“雌”或“雄”)蚕与白壳野生型蚕杂交,可根据卵壳颜色来确定杂交后代的性别,不选择其他两组的理由是 。正常情况下,从该组选育的个体杂交后,卵壳为 色的将全部孵育成雄蚕。
(5)为了省去人工筛选的麻烦,科研人员培育出了一只特殊的雄蚕(甲),甲的Z染色体上存在隐性纯合致死基因f和h。利用甲与普通雌蚕(ZFHW)杂交,理论上,杂交后代中雌蚕在胚胎期均死亡,从而达到自动保留雄蚕的目的。
①雄蚕(甲)的基因型为 。
②实际杂交后代中雌:雄≈1.4:98.6,推测少量雌蚕能存活的原因最可能是 。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10.0分)
26. 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为探究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如图)。
(1)图中亲本基因型为 ______。根据F2表现型比例判断,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遵循______。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另选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F1和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与图中结果相同,推断亲本基因型为______。
(2)图中 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现型仍为三角形果实,这样的个体在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的比例为______;还有部分个体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它们的基因型是______。
(3)荠菜果实形状的相关基因 a、b分别由基因A、B突变形成,基因A、B也可以突变成其他多种形式的等位基因,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的特点。自然选择可积累适应环境的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______,导致生物进化。
(4)现有 3包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和aaBB的荠菜种子,由于标签丢失而无法区分。根据以上遗传规律,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每包种子的基因型。有已知性状(三角形果实和卵圆形果实)的荠菜种子可供选用。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Ⅰ.如果________________,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Ⅱ.如果________________,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Ⅲ.如果________________,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27. 人类某遗传病受一对基因(T、t)控制。3 个复等位基因IA、IB、i 控制ABO血型,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A 血型的基因型有IAIA、IAi,B血型的基因型有IBIB、IBi,AB血型的基因型为IAIB,O血型的基因型为ii.两个家系成员的性状表现如图,Ⅱ-3和Ⅱ-5均为AB血型,Ⅱ-4和Ⅱ-6均为O血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Ⅱ-2基因型为Tt的概率为______。
(2)Ⅰ-5个体有______种可能的血型。Ⅲ-1为Tt且表现A血型的概率为______。
(3)如果Ⅲ-1与Ⅲ-2婚配,则后代为O 血型、AB血型的概率分别为______、______。
(4)若Ⅲ-1与Ⅲ-2生育一个正常女孩,可推测女孩为B血型的概率为______。若该女孩真为B血型,则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______。
28. 已知黑腹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偶然出现的XXY个体为雌性可育。黑腹果蝇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现有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实验①与实验②的主要目的是验证____。
(2)理论上预期实验①的F2基因型共有____种,其中雌性个体中表现如图甲性状的概率为____,雄性个体中表现如图乙性状的概率为____。
(3)实验②F1中出现了1只例外的白眼雌蝇,请分析:
Ⅰ.若该蝇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则该蝇的基因型为____。
Ⅱ.若该蝇是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则该蝇产生的配子为____。
Ⅲ.检验该蝇产生的原因可用表现型为____的果蝇与其杂交。
29. 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______。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______。
30.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利用玉米纯合雌雄同株品系M培育出雌株突变品系,该突变品系的产生原因是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Ts突变为ts,Ts对ts为完全显性。将抗玉米螟的基因A转入该雌株品系中获得甲、乙两株具有玉米螟抗性的植株,但由于A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甲植株的株高表现正常,乙植株矮小。为研究A基因的插入位置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品系M(TsTs)×甲(Atsts)→F1中抗螟:非抗螟约为1:1
实验二:品系M(TsTs)×乙(Atsts)→F1中抗螟矮株:非抗螟正常株高约为1:1
( 1)实验一中作为母本的是______,实验二的F1中非抗螟植株的性别表现为______(填:“雌雄同株”“雌株”或“雌雄同株和雌株”)。
(2)选取实验一的F1抗螟植株自交,F2中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约为2:1:1。由此可知,甲中转入的A基因与ts基因______(填:“是”或“不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F2中抗螟雌株的基因型是______。若将 F2中抗螟雌雄同株与抗螟雌株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3 )选取实验二的F1抗螟矮株自交,F2中抗螟矮株雌雄同株:抗螟矮株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雄雄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雄株约为3:1:3:1,由此可知,乙中转入的A基因______(填:“位于”或“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 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低于预期值,说明A基因除导致植株矮小外,还对F1的繁殖造成影响,结合实验二的结果推断这一影响最可能是______。 F2抗螟矮株中ts基因的频率为______,为了保存抗螟矮株雌株用于研究,种植F2抗螟矮株使其随机受粉,并仅在雌株上收获籽粒,籽粒种植后发育形成的植株中抗螟矮株雌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31. 杜洛克猪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毛色有红毛、棕毛和白毛三种,对应的基因组成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毛色 红毛 棕毛 白毛
基因组成 A_B_ A_bb、aaB_ aabb
( 1)棕毛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2)已知两头纯合的棕毛猪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红毛,F1雌雄交配产生F2。
①该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
②F1测交,后代表型及对应比例为______。
③F2中纯合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棕毛子代的基因型组合有______种(不考虑正反交)。
④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体的比例为______。F2中棕毛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
(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I、i,I基因对A和B基因的表达都有抑制作用,i基因不抑制,如I_A_B_表现为白毛。基因型为IiAaBb的个体雌雄交配,子代中红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
32. 番茄是雌雄同花植物,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M、m 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mm的植株只产生可育雌配子,表现为小花、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M、Mm的植株表现为大花、可育。R、r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RR、Rr、rr的植株表现型分别为:正常成熟红果、晚熟红果、晚熟黄果。细菌中的H基因控制某种酶的合成,导入H基因的转基因番茄植株中,H基因只在雄配子中表达,喷施萘乙酰胺(NAM)后含H基因的雄配子死亡。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1)基因型为Mm的植株连续自交两代,F2中雄性不育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______ 。雄性不育植株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所得可育晚熟红果杂交种的基因型为 ______ ,以该杂交种为亲本连续种植,若每代均随机受粉,则F2中可育晚熟红果植株所占比例为 ______ 。
(2)已知H基因在每条染色体上最多插入1个且不影响其他基因。将H基因导入基因型为Mm的细胞并获得转基因植株甲和乙,植株甲和乙分别与雄性不育植株杂交,在形成配子时喷施NAM,F1均表现为雄性不育。若植株甲和乙的体细胞中含1个或多个H基因,则以上所得F1的体细胞中含有 ______ 个H基因。若植株甲的体细胞中仅含1个H基因,则H基因插入了 ______ 所在的染色体上。若植株乙的体细胞中含n个H基因,则H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______ ,植株乙与雄性不育植株杂交,若不喷施NAM,则子一代中不含H基因的雄性不育植株所占比例为 ______ 。
(3)若植株甲的细胞中仅含1个H基因,在不喷施NAM的情况下,利用植株甲及非转基因植株通过一次杂交即可选育出与植株甲基因型相同的植株。请写出选育方案 ______ 。
33. 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1)基因 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若基因M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C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将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正常情况下,基因R在细胞中最多有________个,其转录时的模板位于________(填“a”或“b”)链中。
(2)用基因型为 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
(3)基因型为 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型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减数分裂时,偶然出现一个HH型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甲、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 (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
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Ⅱ.若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Ⅲ.若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34. 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
(1)上图为两种遗传病系谱图,甲病基因用 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Ⅱ-4无致病基因。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如果Ⅲ-2与Ⅲ-3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2)人类的 F基因前段存在着CGG重复序列。科学家对CGG重复次数、F基因表达和其遗传病症状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下:
CGG重复次数(n) n<50 n≈150 n≈260 n≈500
F基因的mRNA(分子数/细胞) 50 50 50 50
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数/细胞) 1 000 400 120
症状表现 无症状 轻度 中度 重度
此项研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测:CGG重复次数可能影响mRNA与_________的结合。
(3)小鼠常被用作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请填充观察小鼠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步骤。供选材料及试剂:小鼠的肾脏、睾丸、肝脏、苏丹 Ⅲ染液、醋酸洋红染液、詹纳斯绿B(健康绿)染液,解离固定液。
取材:用_________作实验材料。
制片①取少量组织低渗处理后,放在_________溶液中,一定时间后轻轻漂洗。
②将漂洗后的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_________。
③一定时间后加盖玻片,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①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几种不同特征的分裂中期细胞。若它们正常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图是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A1和A2)的配对情况。若A1正常,A2发生的改变可能是____________。
35. 科研人员获得了两种单基因被“敲除”的拟南芥突变体-C2和C5与野生型相比较,C2和C5的根毛(主要位于主根成熟区外侧)长度或主根长度发生了变化,表型如图所示。
备注:“基因敲除”常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目的基因)插入基因组的特定位点,使原位点的基因功能丧失,插入的外源基因可正常表达。
(1)推测C2的基因被“敲除”后,很可能影响了细胞的 ______生长。(填“分裂”或“伸长”)
(2)科研人员通过 ______法将T-DNA上插入了青霉素抗性基因的Ti质粒转入拟南芥细胞中,筛选获得了C2和C5突变体。从功能上来说,筛选转基因拟南芥时所使用的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属于 ______培养基。
(3)上述C2和C5突变体杂交,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说明这两种突变性状均为 ______突变。让F1植株随机授粉,将所得的大量种子播种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发现仅有1%的种子不能完成萌发(有青霉素抗性基因即可萌发),科研人员推测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理由是 ______。与C2和C5突变体相比,预测双突变体植株的表型为 ______,双突变体植株在F2植株中所占比例为 ______。
(4)研究发现,C5植株根部的分生细胞在有丝分裂时缺乏一种周期性出现和消失的酶,这种酶与纤维素的合成有关。请解释C5植株主根长度变短的原因:______。
36. 果蝇的灰体与黑檀体、直刚毛与焦刚毛分别由等位基因D/d、E/e控制,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实验室培养野生型果蝇时,发现了甲(雄性)、乙(雌性)、丙(雌性)三只突变果蝇。科研人员利用这三只果蝇进行了杂交实验:
实验一:甲×乙→表现型:灰体直刚毛雌蝇( 51)、黑檀体直刚毛雌蝇(48)、灰体焦刚毛雄蝇(52)、黑檀体焦刚毛雄蝇(51);
实验二:甲×丙→表现型:灰体直刚毛雌蝇( 72)、黑檀体直刚毛雌蝇(25)、灰体直刚毛雄蝇(36),灰体焦刚毛雄蝇(37)、黑檀体直刚毛雄蝇(12)、黑檀体焦刚毛雄蝇(13)。
回答下列问题(注:不考虑X、Y的同源区段):
(1)仅根据实验一,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实验一灰体直刚毛雌蝇的基因型。仅根据实验一可推测,控制直刚毛和焦刚毛的相关基因位于 _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__。
(2)甲的基因型为________;丙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是________。
(3)现有各种表现型的果蝇可供选择,若要鉴定一只灰体直刚毛雌蝇的基因型,最好让其与表现型为________的雄蝇杂交。
37. 非洲慈鲷有两套性染色体,分别用XY和ZW表示。性染色体与性别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性染色体 ZWXX ZWXY ZWYY ZZXX ZZXY ZZYY
性对 雌性 雌性 雌性 雌性 雄性 雄性
由表可知,当非洲慈鲷体内存在________染色体时,表现为雌性;当非洲慈鲷体内不存这一染色体,且存在________染色体时,表现为雄性。
(2)若性染色体组成为ZWXX的非洲慈鲷与性染色体组成为ZZXY的非洲慈鲷杂交,F1的雄性性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F1的雌性中,性染色体组成包含W染色体的有__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
(3)现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ZWXY的非洲慈鲷,与一只染色体组成为ZZXY的非洲慈鲷杂交,统计F1性别比例。
①预测F1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________;
②若测得F1雌性:雄性=1:1.推测可能是某条性染色体上存在隐性致死基因,导致个体在胚胎时期死亡,隐性致死基因最可能存在于________;
③在②的条件下,将F1所有雌性个体,与性染色体组成为ZZXY,且不含隐性致死基因的雄性个体交配,获得F2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________。
38. 如图表示雌雄同株的植物体内色素合成的两种途径,不能合成色素的植株开白花,相关基因独立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仅具有途径一的植物,白花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种。该种植物某红花个体自交所得子代开红花与开白花之比为3:1,则该红花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将该植物两株纯合白花品系杂交,F1开红花,将F1自交得到F2,则F2红花植株中杂合子占______。
(2)某种植物通过途径二决定花色,红色素和蓝色素都能合成的植株开紫花。研究发现配子中R和H基因同时存在时可使其成活率降低50%,但对雌雄配子的作用情况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请利用基因型为RrHh的植株设计测交实验进行探究,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并预测结果、结论。
实验方案:______。
预测结果、结论:
①若______,则R和H基因同时存在时只使雌配子成活率降低50%,对雄配子成活率不产生影响。
②若______,则R和H基因同时存在时只使雄配子成活率降低50%,对雌配子成活率不产生影响。
③若______,则R和H基因同时存在时可使雌雄配子成活率均降低50%。
39. 虎的典型毛色为黄色底黑条纹(黄虎),此外还有白虎、金虎和雪虎等毛色变异。科研人员对虎毛色形成机理进行研究。
(1)白虎是由黄虎的单基因突变引起的。科研人员在图1所示家系中选择子代雌雄黄虎相互交配,后代出现__________,确定白色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
(2)虎的毛发分为底色毛发和条纹毛发两种,毛发颜色由毛囊中的黑色素细胞分泌的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决定。褐黑色素使毛发呈现黄色,真黑色素使毛发呈现黑色。几种虎的毛发颜色如图2。
①测序发现,白虎常染色体上的S基因突变导致功能丧失。S基因编码的S蛋白是两种毛发的真黑色素或褐黑色素合成的必要蛋白,这无法解释白虎___________的现象。
②进一步研究发现,还存在另一个真黑色素的合成途径,E基因表达产物可激活真黑色素的合成。结合白虎的毛色分析,E基因在底色毛发处_________。
(3)与毛囊伴生的另一种DP细胞能合成A蛋白,分泌至胞外作用于黑色素细胞,促进真黑色素转化成褐黑色素。金虎的DP细胞中C基因突变导致功能丧失。科研人员推测C蛋白不影响DP细胞中A基因的表达,但能降解胞外A蛋白,导致A蛋白无法作用于黑色素细胞。为验证上述假设,研究者将相关基因导入不表达_________的受体细胞,导入基因和部分电泳结果如图3。请在答题卡的虚线框内补充出应有的电泳条带_________。
(4)研究发现,雪虎为S和C基因双突变纯合子。综合上述信息推测,S和C基因双突变可能导致_________,方能解释雪虎的毛色为白色。
40. 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 _______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
(2)若 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Ⅱ-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②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
③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
④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
1.D
2.C
3.D
4.A
5.D
6.B
7.C
8.B
9.D
10.B
11.B
12.C
13.C
14.C
15.A
16.D
17.B
18.B
19.4. 一 显 A1对A2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 雄性不育 A2A3:A3A3=1:1 A1A1 所得种子中混有A3A3自交产生的种子、A2A3 与A3A3杂交所产生的种子,这些种子在生产上无杂种优势且部分雄性不育
20.(1) DdXEXe和DdXeY或者DdXeXe和DdXEY 降低
(2) 染色体结构变异(或缺失或染色体变异) 缺刻翅雌:正常翅雌:正常翅雄=1:3:3。
(3) 1或一 1/32
(4)
21.(1)由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 16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7:4:4 Aabb、aaBb 不能
22.(1)不是
(2)将乙品系和丙品系进行正反交实验(或“正交:♀乙品系×♂丙品系 反交:♂乙品系×♀丙品系”;正反交可互换),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②若正交后代个体中有一半能磁场导航,反交后代个体都能磁场导航,说明M/m基因位于Z(性)染色体上,R/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③若正交后代个体都能磁场导航,反交后代个体中有一半能磁场导航,说明M/m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R/r基因位于Z(性)染色体上;(正反交可互换,②③可互换)
(3)①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Ca2+
②筛选出导入了pUC18质粒和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④子代2
23.(1)野生型 全为野生型
(2)突变株Ⅰ、Ⅱ的耐盐基因来自相同基因的相同隐性突变 突变株Ⅰ、Ⅱ的耐盐基因来自不同位置基因的隐性突变
(3)耐盐突变植株Ⅰ、Ⅱ杂交,获得的子一代野生型自交,收获的种子都种在某盐碱地上统计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子二代表现为野生型:突变型(或耐盐型)≈9:7
(4)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脱分化和再分化
24.(1)常 隐性 可遗传
(2)①两 基因自由组合
②EeXBXb
③等位基因
(3)色氨酸进入色素合成细胞
25.(1)b
(2)29 0或2
(3)DdZEZE
(4)Ⅱ 雌 第Ⅰ组和第Ⅲ组家蚕的G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Z染色体上,杂交后代中雌蚕和雄蚕的表型一致 白
(5)①ZFhZfH ②雄蚕甲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交换,产生ZFH的配子
26.(1)AABB和aabb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三角形∶卵圆形=3∶1AAbb 和aaBB
(2)7/15AaBb 、Aabb和aaBb
(3)不定向性(或:多方向性) 定向改变
(4)答案一:①用3包种子长成的植株分别与卵圆形果实种子长成的植株杂交,得F1种子
②F1种子长成的植株自交,得F2种子
③F2种子长成植株后,按果实形状的表现型统计植株的比例
Ⅰ.F2三角形与卵圆形果实植株的比例约为15∶1
Ⅱ.F2三角形与卵圆形果实植株的比例约为27∶5
Ⅲ.F2三角形与卵圆形果实植株的比例约为3∶1
答案二:①用3包种子长成的植株分别与卵圆形果实种子长成的植株杂交,得F1种子
②F1种子长成的植株分别与卵圆形果实种子长成的植株杂交,得F2种子
③F2种子长成植株后,按果实形状的表现型统计植株的比例
Ⅰ.F2三角形与卵圆形果实植株的比例约为3∶1
Ⅱ.F2三角形与卵圆形果实植株的比例约为5∶3
Ⅲ.F2三角形与卵圆形果实植株的比例约为1∶1
27.常染色体隐性 3
28.(1)眼色性状与性别有关,翅型性状与性别无关
(2)12 0
(3)XbXb XbXb、Y、Xb、XbY 红眼雄性
29.(1)不能
(2)实验1:杂交组合:♀黄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
实验2:杂交组合:♀灰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30.(1)甲;雌雄同株
(2)是; AAtsts;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1:1
(3)不位于;抗螟性状与性别性状间是自由组合的,因此A基因不位于Ts、ts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上;含A基因的雄配子不育; ;
31.(1)4
(2)Aabb和aaBB 红毛:棕毛:白毛=1:2:1 4
(3)

32.(1) MmRr
(2) 0 M基因 必须有1个H基因位于M所在染色体上,且2条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同时存在H基因 ()n
(3)以雄性不育植株为母本、植株甲为父本进行杂交,子代中大花植株即为所需植株(或:利用雄性不育株与植株甲杂交,子代中大花植株即为所需植株)
33.(1)GUCUUC4a
(2)1/44∶1
(3)(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交叉互换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未分离
(4)答案一:
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
Ⅰ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
Ⅱ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
Ⅲ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
答案二:
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红花植株杂交
Ⅰ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3∶1
Ⅱ后代全部为宽叶红花植株
Ⅲ宽叶红花与窄叶红花植株的比例为2∶1
34.(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 X隐性遗传 AaXbY aaXBXb 7/32
(2)CGG重复次数不影响F基因的转录,但影响翻译(蛋白质合成),并与该遗传病是否发病及症状表现(发病程度)有关核糖体
(3)(小鼠)睾丸解离固定液醋酸洋红染液压片(只要有压片的操作均得分)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原细胞缺失
35.(1)伸长
(2)农杆菌转化 选择
(3)隐性 若突变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2中不能萌发的个体比例应接近(或F1双杂合子交配的后代中,不能萌发个体(显性纯合子)为1%,不符合自由组合的分离比) 根毛长度与C2无显著差异,主根长度比C5短
(4)基因被“敲除”后,其根部的分生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表达出相应的酶,影响细胞板(或细胞壁)的形成,抑制了主根分生细胞分裂,从而使主根变短
36.(1) ①. 不能 ②. X ③. F1雌性全为直刚毛,F1雄性全为焦刚毛,该性状与性别有关
(2) ①. DdXEY ②. DXE:DXe:dXE:dXe=1:1:1:1
(3)黑檀体焦刚毛(或黑檀体直刚毛)
37.(1) ①. W ②. Y
(2) ①ZZXY ②. 2 ③. ZWXX和ZWXY
(3) ①. 5:3 ②. 亲本雄性的某一条Z染色体上 ③. 7:5
38.(1) 5 AABb或AaBB 8/9
(2) 以基因型为RrHh的植株为父本,白花植株为母本进行测交作为正交实验,以基因型为RrHh的植株为母本,白花植株为父本进行测交作为反交实验,分别统计后代的表型比例 ①正交实验后代紫花:红花:蓝花:白花=1:1:1:1,反交实验该比为1:2:2:2 ②正交实验后代紫花:红花:蓝花:白花=1:2:2:2,反交实验该比为1:1:1:1 ③正交、反交实验后代紫花:红花:蓝花:白花均为1:2:2:2
39.15.(1)雌性白虎
(2) 条纹毛发为黑色 不表达
(3) C和A基因
(4)E基因表达被抑制

40.(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隐性遗传
(2)①HhXTXtHHXTY 或HhXTY ②1/36 ③1/60 000
④3/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