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复习课件(共41张PPT)2023-2024学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复习课件(共41张PPT)2023-2024学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复习)
人教版 化学(初中)
学习目标
1、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能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人体吸入及呼出气体的有关成分实验操作的探究初步养成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准确客观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识别常用化学仪器,了解其主要用途。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走进化学实验室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添加文字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添加文字知识框架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世界Page 新课讲解
考纲要求
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3、要求能在试题所设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制定计划、提出实施方案及描述可能出现的现象并合理解释实验现象;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处理,解释并得出结论;具有对具体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
新课讲解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
碳酸钙和盐酸
气泡是二
氧化碳气体
实验 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物质成分 变化前 变化后
实验1:水加热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4:石灰石+ 盐酸
有水雾产生,遇冷的玻璃片形成水珠


块状变成粉末状
胆矾
胆矾
有蓝色沉淀生成
硫酸铜和
氢氧化钠
沉淀是氢
氧化铜固体
新课讲解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物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化学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等 颜色_____、放出______、生成______等,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等
实例 泼水成冰、水果榨汁、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碘升华及溶液的结晶等 爆炸、铁生锈、木炭燃烧、食物腐烂等
外形 状态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改变 气体 沉淀
吸热
放热 发光
新课讲解
判断依据
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说明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但有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
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易错提醒 1.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
2.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气球/轮胎/蒸汽锅炉爆炸)
3.凡是由燃烧引起的变化,则属于化学变化。
新课讲解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热性、挥发性等 助燃性、可燃性、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毒性等
实例 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金刚石很硬,酒精易挥发等 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碳能在空气中燃烧,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石灰石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
新课讲解
1.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描述物质的变化时通常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
四、物质的变化、性质及用途间的区别
2.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描述物质的性质往往用“能”、“难”、“易”、“会”、“可”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用语。
3.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例如:天然气可以用于做饭,利用的是天然气能燃烧的性质。
新课讲解
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实验步骤 分别取一集气瓶瓶氧气和二氧化碳,仔细观察他们的颜色、状态和气味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实验步骤 取一根燃着的火柴慢慢地分别放入这两个集气瓶中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木条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
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新课讲解
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总结
化学变化 金属冶炼、金属生锈、酿酒、杀菌消毒、xx燃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食物腐烂、烧制陶瓷、鞭炮燃放等
物理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xx挥发、灯泡发光发热、活性炭吸附、蒸馏、蒸发、过滤、利用干冰人工降雨、xx溶解、玻璃等破碎、车胎(或气球)爆炸等
新课讲解
1. 实验室闻气味的正确方法:
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让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用燃着的木条伸入试剂瓶:
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若燃烧得更旺,则该气体为氧气
2. O2和CO2的鉴别方法:
典例讲解
例1. (2023四川南充二模)下列是常见仪器在实验室的对话,
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试管:“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C.烧杯:“热死了,我装的冰块不见了。”
D.漏斗:“滤液好浑浊呀!我嘴里的滤纸破了。”
B
例2.(2023湖北武汉二模)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
的是( )
A.滴水成冰 B.木已成舟
C.风吹草动 D.钻木取火
D
典例讲解
例3.(2023湖北荆州一模)某固体在试管中加热后,试管中没有残留物,有关该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化学变化
B.一定是物理变化
C.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D.不能确定是什么变化
D
典例讲解
典例讲解
例4.(2023江苏泰州一模)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______;
哪些是化学变化______;哪些是物理性质 ;
哪些是化学性质______.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E
C
BD
A
典例讲解
例5.(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衡阳市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南岳剪纸 B.石市竹木雕
C.常宁版画 D.未阳糯米酒
D
新课讲解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的学习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反应物、生成物)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以及能否燃烧、燃烧产物的状态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受热时是否熔化,燃烧时有没有“一光二热三生成”
新课讲解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
;结论: 。
(3)检验产物 H2O: ;
CO2: 。
(4)熄灭后: ;
点燃白烟: 。
两端先碳化
外焰温度最高
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有白烟(为石蜡蒸气)
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新课讲解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较少
较多
较少
较多
较少
较多
提出问题→ →设计方案→ →
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猜想与假设
进行实验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新课讲解
例6.教材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B.图1装置的实验,可以比较出哪一层火焰的温度高
C.图2装置的实验,可以看到烧杯内有二氧化碳生成
D.图3实验中燃着的火柴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

典例讲解
例7.(2023贵阳市第二实验中学二模)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
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答案】D
新课讲解
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试 管
烧 杯
酒精灯
集气瓶
玻璃棒
托盘天平
铁架台
滴 管
量筒
认识实验基本仪器
新课讲解
试管夹
燃烧匙
镊 子
蒸发皿
坩 埚
坩埚钳
水 槽
药 匙
广口瓶
细口瓶
烧 瓶
锥形瓶
漏 斗
长颈漏斗
新课讲解
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
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
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
底部即可。
(3)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
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新课讲解
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新课讲解
存放处 取用工具 取用步骤
块状 广口瓶 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 广口瓶 药匙或纸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
固体药品的取用
新课讲解
存放处 取用工具 取用方法 取用步骤
定量 细口瓶 量筒 倾倒法 一倒二向三紧挨
非定量: 少量 大量 细口瓶 细口瓶 少 量:滴管 大量:直接倒 少量:滴加 大量:倾倒法 少量:悬空滴加
大量:一倒二向三紧挨
液体药品的取用
新课讲解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如图所示。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2)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3)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4)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新课讲解
1、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注意事项:
(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3)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预热),然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其中下部加热;
(4)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5)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2、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注意事项:
(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管口冷凝的水倒流至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爆裂);
(2)先预热, 方法: 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试管固定则移动酒精灯;
(3)均匀受热后,将灯的外焰固定在放药品的部位加热。
物质的加热
新课讲解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会稍稍用力转动, 将其插入。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迫容器。
连接仪器装置
新课讲解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先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 ,然后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能形成一段水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不好 。
新课讲解
洗涤玻璃仪器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均匀了,既不聚成水珠,也不也不成股流下。
2、洗涤方法:
⑴ 冲洗法;⑵ 刷洗法;⑶ 药剂洗涤法
3、物理方法:先倒净试管里的废液,注入水,振荡后再倒掉,这样连洗几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不能用力过猛),再用水冲洗干净。
典例讲解
4、化学方法:用相应试剂将难溶于水的物质溶解后,再用水冲洗干净。
5、一般溶液用水冲,若有沉积加酸刷,油脂用碱液可溶。(难溶加酸 油加碱)
6、洗净后的放置及晾干: 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试管夹上或指定的地方。
典例精讲
1、常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或给少量液体或固体加热的仪器是    。
2、搅拌、过滤、蘸取液体时常用    。
3、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    。
4、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
5、取粉末状药品    。
6、溶液蒸发、浓缩和结晶    。
7、量取8mL的盐酸      。
例8.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
试管
玻璃棒
胶头滴管
集气瓶
药匙或纸槽
蒸发皿
量筒(10ml)
典例讲解
8、将锌粒加入试管    。
9、取18克NaCl固体    。
10、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
11、拿到热的蒸发皿    。
12、使烧杯、烧瓶均匀受热    。
13、用于装配气体发生器,便于往装置中添加液体      。
14、给较大量加热,较大量物质反应容器,过滤中用于承接滤液 。
镊子
天平
漏斗
坩埚钳
石棉网
长颈漏斗
烧杯
典例讲解
例9.(2021·山东东营)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滴加液体
C.熄灭酒精灯 D.稀释浓硫酸
【答案】D
典例讲解
例10.(2021·云南昆明)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这一基本实验操作常要使用酒精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使酒精灯燃烧更旺,将灯内酒精添满,以增加可燃物
B.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到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盖灭
C.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盖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D.用燃着的木条点燃酒精灯,燃着的木条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谈谈有哪些收获?
1.完成配套练习册;
2.预习课题1空气的组成;
3.熟记10—20元素符号。
作业布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