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知识点梳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表现 ①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斜、向斜、褶皱山脉、断层、地堑、地垒、断层山脉、裂谷)及海岸山脉,岛孤链。 ②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只能形成变质岩。 ③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喷发及内生矿床,金属矿床。 ④地震及地热资源。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对地表影响 塑造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山岭和低地——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削低高山,填平低谷,总的趋势使地表平坦内外力关系 ①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②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③内、外力作用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 ④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内外力作用的主次不同。2.五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一连续的过程,其作用规律如下:3.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类型 成因 特点 常见岩石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喷出岩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 岩石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固结成岩)形成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变质岩 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下,原来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片理构造 大理岩(石灰岩)、板岩(页岩)、石英岩(砂岩)、片麻岩1.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2.三大类岩石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必是沉积岩。4.外动力作用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地貌类型 地貌形态及特征 分布地区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风蚀城堡、戈壁、裸岩荒漠、新疆的雅丹地貌 干旱内陆及邻近的半干旱地区风积地貌 沙丘(新月形、长垄状、蜂窝状)、沙垄和沙、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河流地貌 侵蚀地貌 水蚀 在上中游和山区,河床加深加宽,形成“Ⅴ”形谷;在下游和平原地区,侵蚀两岸形成槽形谷、瀑布 湿润、半湿润地区山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沟壑纵横的沟谷地貌、西南云贵高原石漠化、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广东的丹霞地貌溶蚀 千姿百态,景象万千的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形成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峰、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落水洞、地下溶洞、地下河 可溶性石灰岩分布地区沉积地貌 上游出山口呈扇形的冲积扇,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有扇形、三角形、鸟足形等,冲积岛(崇明岛);喀斯特地貌:钟乳石(从洞顶垂下的)、石笋(从洞底长出)、石柱(连在一起的)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冰川地貌 冰蚀地貌 金字塔形尖峰的角峰,刀刃状的山脊的刃 脊,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口,外形呈马蹄状的冰斗,还有“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湖,峡湾、冰蚀洼地等广泛分布于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欧洲芬兰的湖泊、北美五大湖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冰碛地貌 冰川搬运和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冰碛湖、冰碛平原、冰碛丘陵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 海岸凹蚀为海蚀穴;海岸陡峭为海蚀崖;海蚀穴穿孔后为海蚀拱桥;海蚀拱桥崩塌残留在海中或岸边的部分为海蚀柱,还有海蚀平台、海岸礁石等 滨海地带海积地貌 海岸转折处海浪沉积形成沙嘴;海浪携带的物质在海岸处沉积形成海滩;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的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2.2 构造地貌的形成一.地质构造与之相对应的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称为地质构造,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2)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断层上升岩块(地垒) 断层下降岩块(地堑)构造地貌 褶皱山 山或谷 谷或山 断块山 块状山地 狭长的谷地2.褶皱——褶皱山(1)褶皱:岩层因地壳运动,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发生弯曲,叫褶曲(山岭和谷地);如发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褶皱。(2)基本形态: 背斜 向斜产生原因 原本水平的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特征 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岩层①~③由老到新)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地形上——“背斜成山” 地形上——“向斜成谷”侵蚀后地貌 (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背斜、向斜判别 背上拱,成山岭;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山谷。 向下弯,成谷盆。向斜槽,受挤压,抗侵蚀,成山岭。背斜、向斜组合的构造地貌 图示(岩层①~⑥由老到新)3.断层——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断开,并沿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2)断层构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①相对上升岩块——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泰山、庐山②相对下沉岩块——形成狭长的谷地、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4.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背斜 A.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原因:背斜由于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B.顶部适宜建采石场;原因: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开采 找矿C.隧道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 原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向斜 A.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原因:底部低凹,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承受静水压力,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B.隧道避开向斜,原因: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 泉:承压含水层被断层所切,地下水在水压作用下,沿断裂上升至地面而形成上升泉。 B.河谷发育; ——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C.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原因:断层地带岩石不稳定,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二.板块构造理论1: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2:板块运动与地貌边界类型 典型事例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①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死海、约旦河谷) ②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 ③海岭(即大洋中脊,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 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板块挤压 大陆与大陆板块 巨大褶皱山系和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亚欧与印度洋板块,阿尔卑斯山脉——亚欧与非洲板块、台湾山脉——亚欧与太平洋板块)大洋板块俯冲到与大陆板块之下 ①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②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③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3: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板块消亡边界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火山、地震带。如:印度尼西亚火山、地震特别多: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三.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运输方式 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原因:山地地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 桥隧结合线路走向 ①线路多选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盘山公路,迂回前进(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原因:地势相对和缓 ,施工难度较小,尽量节约建设成本的需要;③避开陡坡和断层,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原因:工程施工安全的需要;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原因:降低技术难度的需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尽量多的经过居民点; 原因:降低运营成本的需要⑥尽量避免占用耕地,尽量避开农田水利设施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尽可能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客货流量大,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2.3 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谷地貌形成过程时期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初期 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侧蚀为铺, 沟谷(季节性有水)→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型河谷(河流上游峡谷地区)中期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曲流)成熟期 以侧蚀作用为主 河谷进一步展宽,呈“U”型也叫槽形谷2:河流两岸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判断(1)平直的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2)弯曲的河道——受流水惯性影响: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可建造海港,凸岸发生堆积(与河流流向无关)3.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的形成山前冲积平原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分布 山前(山麓) 河流中下游 入海口的海滨地貌类型 水流流出山区进入平原,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前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 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地区常形成曲流,尤以中下游地区常见,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阳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随着沉积物质增加,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发展成为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平原。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地势由扇顶向扇缘倾斜,颗粒由粗到细 地势平坦、宽广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下水丰富,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 土壤肥沃,但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 定 土壤肥沃,但海水侵渍的严重,易导致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4.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1)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2)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3)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选址影响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度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地质灾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