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从化学方程式中得到有关的反应信息;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意义难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推演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怎样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呢?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氢气 +氧气 水该式子确实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但书写不方便、国际上也不通用且不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二)新知探究知识点1 化学方程式教师讲解: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C+O2CO2(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3)表示各物质之间原子和分子的个数比。(4)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教师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以碳和氧气反应为例)1.宏观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微观意义: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间的粒子数量关系,即粒子个数比(粒子个数比即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3.质量意义: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之比讨论:4P + 5O2 2P2O5化学方程式的含义4×31 5×32 2×142学生总结:1.表示磷和氧气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五氧化二磷。2.表示反应在点燃条件下进行。3.表示反应物中磷原子、氧分子和生成物中五氧化二磷分子的个数比为4∶5∶2。4.表示每124份质量的磷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质量比为31∶40∶71。教师总结: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C+O2CO2为例)1.宏观读法: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微观读法:每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气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3.质量读法: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 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教师讲解:化学方程式书写依据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数目相等)。试一试: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2H2+O22H2O教师总结:化学方程式中的符号总结加热:对物质的升温,常用符号代替点燃: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高温:达到一定的温度(>600℃)催化剂(具体名称)“↑”:(1)只有在反应物中没有气体参加;(2)生成物中的气体才能用气体符号。“↓”:(1)在溶液中只有在反应物中没有固体参加;(2)生成物中的固体才能用沉淀符号。(三)课堂练习1.根据化学方程式A+NaOH=B+H2O推断,B、A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 )A.12 B.18 C.22 D.40解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B、A的相对分子质量差为:40-18=22。故选C。2.1 g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物的质量( )A.等于1 g B.小于1 g C.大于1 g D.无法确定解析: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与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之和,所以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大于1g。故本题选C。3.根据化学方程式:5X+KIO3+3H2SO4=3K2SO4+3H2O+3I2,推知X的化学式为( )A.KI B. K2S C.K2SO3 D. KOH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变化,可知X的化学式为KI。故选A。(四)课堂小结现在我们已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你能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么?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和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联。(五)作业布置完成配套作业。五、板书设计质量守恒定律二、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定义2.化学方程式意义(1)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量的方面: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六、教学反思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创新的精神。追求在学习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享受科学,收效很好。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