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2.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3.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推演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资料导入: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二)新知探究知识点1原子的构成化学史: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有核原子模型”、“原子太阳系模型”、“原子行星模型”、“原子核式模型”。关于原子结构的一种模型。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资料展示:卢瑟福验证原子结构的实验和原子模型。教师推演:原子结构和带电情况原子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图片展示:原子内部结构【含有原子核(中含质子和中子)和电子】讨论:1.核电荷数是什么教师总结:核电荷数指的是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是由质子核中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讨论:2.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么?教师总结:不一定,氢原子中只含有质子和电子,不含中子。教师总结:物理性质的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教师总结:根据原子带电情况分析原子中存在的等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视频总结:原子的内部结构知识点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过渡: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呢?资料展示: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汽车、火车一样有自己的运动路线,它们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各不相同,有的电子能量较低,有的能量较高。能量高的离核较远,能量低的离核较近。教师总结: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被人为地分成了几个电子层,但在每一个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不同的。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2.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3.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如果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不超过2个电子)过渡: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和运动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电子的分布对原子的化学性质研究有重要意义,为了能更好的研究原子的结构,我们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结构。教师讲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最外层电子数和原子性质的联系。师生共同总结:1.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氢、氦不属于金属原子),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2.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多于4个则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3.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氦是2个),不易得也不易失,化学性质稳定。讨论:相对稳定结构是什么意思教师总结:当粒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该层上有2个电子为稳定结构;当粒子有多个电子层时,最外层有8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三)课堂练习1.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图中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A.abcd B.abc C.bcd D.ad解析:原子核和α粒子都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斥,则运动轨迹a不正确,b、c、d有可能。故选C。2.不显电性的一组粒子是()A.质子、中子、电子 B.原子核、原子、分子C.中子、电子、原子 D.中子、原子、分子解析:分子、原子不显电性,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故本题选D。3.如图是核聚变燃料氦的原子结构模型。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则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A.1 B.2 C.3 D.5解析: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所以整个电子数不显电性。故本题答案为B。(四)课堂小结学生自我总结,小组选代表作总结。小组总结内容应包括:原子结构、原子中的等量关系分析、原子排布规律和如何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这几个方面。(五)作业布置完成配套作业五、板书设计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结构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核外电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排布规律:分层2.原子结构示意图六、教学反思认真分析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教学时要注意将微观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原子、电子等地构成和运动,不要局限于学习原子结构,对微观世界应有一个初步印象,但也不要任意拔高。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