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2)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简称“三废”)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可用下图来说明。(1)明确内圆、外圆及内外圆之间空间的含义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代表人类社会与其周围环境构成的人地系统,内外圆之间的空间是人类社会周围的地理环境。(2)明确箭头的含义a.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b.箭头③④表示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c.箭头⑤⑥表示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正面影响(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和负面影响(人类向环境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形成环境问题)。d.箭头⑦⑧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环境把它受到的人类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2)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1)区域性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 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乡村:生态破坏(主要)+环境污染 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2)全球性环境问题①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②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补充:全球性环境问题1.酸雨:原因: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SO2、NO2),大量的降水。影响:危害人和动物身体健康;破坏生态系统;腐蚀建筑物;污染土壤,农作物减产;危河流水质酸化,危害水生生物河2.全球变暖: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的CO2,植被破坏吸收的,CO2减少,大气中减CO2浓度上升。浓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增强大影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冰沿海低地,岛屿;气候干旱,沿荒漠化加剧,农业减产3.臭氧层破坏臭原因:制冷剂氟利昂的使用原影响:大量紫外线到达地球,危害地球生物大4.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保护森林,植树种草;保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内涵(1)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2)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3)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3.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3)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消除贫困(1)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①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②环境恶化又会阻碍这些国家的发展。(2)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3)消除贫困的措施:发展特色产业、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就业、异地搬迁2.发展绿色经济(1)“褐色经济”:基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经济。(2)“绿色经济”①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3)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3.提倡可持续消费(1)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2)每个人都应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4.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描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一般从经济经+生态生+社会等方面描述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形成品牌;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市场;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5.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包括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措施?循环经济: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低碳经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6.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意义,(措施和意义回答的点基本一样的)措施:措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行清洁生产;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形成品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市场;加强工业联系,降低生产成本;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环境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了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保护了生态环境;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经济效益: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了经济收入;延长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增加了经济收入;加强工业联系,降低了生产成本;社会效益:延长产业链,增加了就业机会;完善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一、建设主体功能区1.主体功能:一个区域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2.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意义(1)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2)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3.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地理背景(1)适宜开发的土地少(2)自然资源分布不均(3)生态环境比较脆弱(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4.我国主体功能区分类依据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状况,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如下图所示: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范围: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级行政区,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2)地位: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①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②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③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④城市密集,市场广阔。(3)空间格局:“一轴、两翼、三极、多点”。(4)发展方向①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②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③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2.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拓展蓝色经济空间1.我国的海洋国情(1)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2)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结冰。(3)海洋资源十分丰富。①油气资源和金属矿物储量较多。 ②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场面积广阔。③可转化为动力的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4)海洋灾害种类多,包括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5)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入海河口、珊瑚礁、红树林等。(6)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①海洋污染蔓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②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总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③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严重。 ④海洋生态破坏加剧。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3.维护海洋权益(1)有关海洋权益的几个概念①毗连区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不超过12海里。②大陆架的外部界限,若其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若自然延伸超过200海里,则一般不应超过350海里。③内水是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包括海沿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④领海为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况下则为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海域。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⑤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从测算邻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我国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①中国对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②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和毗连区;③中国南海诸岛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④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利。(3)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①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②在地质上,钓鱼岛地处我国东海大陆架,是台湾东部山岭的自然延伸,与琉球群岛以冲绳海槽隔开。(4)维护海洋权益的作用:为海洋开发活动提供和平、稳定的周边及其外部环境,能够巩固海防,营造和平良好的国家海上安全秩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