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知识点总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知识点总结

资源简介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
(1)类型: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分布: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居住用地)的周围。
(3)内部土地利用分化: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城镇: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为主的地区。
2.城镇的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1)城镇功能区的形成过程:
(2)功能分区的特点: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比较
(4)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便捷程度越低,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具体如下图所示:
a.城镇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便捷程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b.从城镇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D、E、F处):便捷程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c.城镇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G点):便捷程度较高,地租较高。
d.远离公路或城镇外缘(如图中M处):便捷程度较低,地租较低。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城镇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交会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居住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形成工业区。
(2)其他影响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措施 目的
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 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 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第二节 城 镇 化
一、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
2.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①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②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城镇化的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进程
(1)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化水平极低。
(2)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世界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3)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3.不同类型国家城镇化进程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已变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但是速度快。出现郊区城市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三、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镇环境质量下降:城镇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城镇社会问题突出:许多城镇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1.文化来源与特点:来源: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特点:具有地域性;
2.概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分为物质方面的和非物质方面;
3.感悟地域文化:可以从景观入手。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
(1)自然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3)人文景观分类
4.城乡景观: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鲜明地体现了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景观能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①宅高田低的原因: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利于灌溉,形成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②土楼建造的目的 :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御外凝内的精神
③蒙古包的特点 :房屋易拆卸、便于搬迁,能抵抗风力,适合草原牧民的游牧生活
④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对窑洞建设的影响
(1)地面植被稀疏,缺乏建筑用材和取暖用材。(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崎岖,平地少。
(3)黄土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适于凿挖 (4)降雨偏少,利于凿挖窑洞
⑤窑洞的优点:冬暖夏凉、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节省建筑用地、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城镇建筑的色调、色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2)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3)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2.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反映了某种价值追求
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