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农业生产1.定义:农业生产是指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2.特点二、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4种影响因素)A: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具有地域性;B:水源:临近河湖或有地下水源、高山冰雪融水,便于灌溉;C:地形:平原→地形平坦→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表起伏大→发展林业或畜牧业;D: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2.人文因素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典型举例 改造与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市场 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城市周围发展乳畜业和园艺业 城市的发展影响农业生产经营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荷兰成为世界鲜花基地 交通条件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影响的地域范围扩展政策 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我国宏观调控下农业结构调整、区域化生产 农业地域类型的转变科技 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 橡胶种植北界的推移;温室农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差距 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扩大农作物种植范围;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经营方式 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少、素质高,发展中国家相反;季风水田农业劳动力需求量大 区域劳动力数量影响产品成本和农业地域类型历史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 亚洲水田农业 使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缓慢或困难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2.科技进步对不利自然条件的改造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3.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4.我国农业区位选择的巨大变化(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了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①山东寿光的蔬菜生产基地。②内蒙古、黑龙江的乳产品生产基地。(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3)经济发展也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4)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工业生产1.工业生产活动: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2.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二、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 土地、原料、水源等人文因素 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动力、环境、政策法规等三、工业选址的原则:总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大化1.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利润最高的地方。在市场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者会综合考虑多种成本,把工厂建在总成本最低的地方。2.工业的主导因素,布局原则,举例注意区分:一般的服装加工是劳动力导向型,服装设计是技术导向型石油化工业若是靠近石油(图中有石油符号),就是原料导向型;若是没有石油符号一般是市场导向型钢铁工业若是靠近铁矿就是原料导向型;若是靠近煤矿,就是动力(能源)导向型;若是既没原料,也没燃料,就是市场导向型(比如上海宝钢)3.环境因素(1)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大多选择建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地方。(2)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如电子装配厂、农具制造厂等)可以和居民点交错分布。(3)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①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②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用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A:对大气污染型工业(石油化工厂、水泥厂、钢铁厂、酿造厂等)图示 布局原则当地为一个主导风向,应布局在下风向当地为季风区,应布局在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区最佳位置是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B: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如印刷厂、化肥厂、农药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C: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如钢铁厂、火电厂等。4.社会因素有些情况下,政策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时甚至会成为主导因素。例如,20世纪50年代,由于国防的需要,我国在内陆山区建立的大型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纺织业的“东锭西移”。5.其他:文化、个人偏好等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工业区位选择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四、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原料、能源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1)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2)技术发展使原料的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2.交通运输、消费市场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日益增强。(1)钢铁、石油化工等原料消耗大的工业的区位选择逐渐摆脱了原料地的束缚,而转向交通便捷的沿海、沿江港口布局。(2)汽车、飞机等对市场依赖大的复杂产品的组装工厂,其总部更趋向布局在市场广阔的地方。(3)完全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更看重信息的通达性。(4)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产品形态,降低了产品的运输成本,从而使区位选择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家具厂的区位选择由临近市场转为临近原材料供应地。(5)保鲜、包装、冷藏运输的发展,使得一些本需临近市场的工厂,转而临近优质原料地,如奶产品加工厂等。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服务业1.定义: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2.分类(1)商业性服务业:如零售、餐饮、住宿、金融、娱乐等,主要以营利为目的。(2)非商业性服务业:如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等服务业,不以营利为目的。二、服务业区位因素1.商业性服务业(1)自然因素:对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小。(2)人文因素①市场:人口规模尤为重要,此外,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偏好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市场因素。如:小型便利店,分散在居住区,主要服务附近居民。大型购物中心,选择在服务较广的城区中心②交通: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以扩大消费市场,同时也便于商品运输。例如,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③劳动力: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一样。④集聚:通过集聚,不同商家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⑤其他: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补充: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1)对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影响(2)对商业网点选址的影响3.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2.非商业性公共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着眼社会福利分配公平,以均衡化为区位选择原则,主要考虑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分布。三、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新兴的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如软件服务、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科技咨询、文化创意设计等。2.传统的服务业结合现代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融合与分化。3.出现了一些新的服务模式,如远程医疗、电子商务、共享单车、现代物流、个性订制服务等。4.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的空间限制在逐渐减弱。5.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余地,更多地考虑通信、网络、科学技术、劳动力素质,以及政策法规、个人情感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