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城市化考纲解读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清单1.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占________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_______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________;城市化不仅带来了________的变化,还带来了________方式、________方式、________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2.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起步____;水平____;速度趋缓或停滞,出现________现象。发展中国家:起步_______;水平________;速度_______,超过________;城市发展________。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利影响:生物圈:影响生物,使生物的多样性________;土地资源:工业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________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水圈:城市设施影响城市水环境;大气圈:城市工业废气影响和改变城市气候。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4.城市化问题(1) ________________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燃煤等所排放的______;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______;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交通工具、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_____污染;电磁波污染。(2) ________________: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严重浪费;住房减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3)增加就业难度,______人数增多:造成贫困问题、内城______问题、社会治安问题。5.解决城市化问题途径(1)建设______城市,开发______;(2)改善城市___________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______。参考答案1.总人口 用地 经济发展 聚落形态 生产 生活 价值观念2.早 高 逆城市化 晚 低 快 发达国家 不合理3.减少 土地4.环境质量下降 烟尘 尾气 光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失业 衰落5.卫星 新区 交通和居住 环境要点精析要点一:城市化的标志与动力机制 【高清课堂 城市发展的“两面性”?--认识城市化】 361583 城市化的内涵和本质1.城市化的标志在三大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最重要的标志。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例题1】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下图是“A、B两个城市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阶段Ⅱ中,A、B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2)分析阶段ⅢA、B城市化的特点。解析:第(1)题,在阶段Ⅱ中,可以明显看出A、B城市面积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属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郊区城市化。第(2)题,阶段Ⅲ中,A、B两城市连片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城市带。答案:(1)郊区城市化。(2)城市沿河流延伸;城市面积不断扩大;A、B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规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些大城市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在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再加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优越的自然风光等吸引了人在城市中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例题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京津冀部分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河北省城镇人口比重图”。(1)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近10年以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已成为人口净流入城市。简述其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出与1982年之前比较,1982年之后河北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解析:(1)石家庄、唐山、秦皇岛这三个地区,交通便利,距离北京较近,靠近市场,另外石家庄市河北省会,唐山是重工业基地,秦皇岛是重要港口,环境优美,这些因素使得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快速,能够给务工人员提供工作岗位,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所以吸引大量人口迁入。(2)从图中可见,1982年之前,河北省城镇人口比重增加缓慢,1982年以后,城镇人口比重有明显提高,而且有加速趋势。答案:(1)就业机会多;收入较高;有更好的生活水平。(2)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要点二:城市化的主要意义项目 意义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产业结构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思想、观念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要点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高清课堂 城市发展的“两面性”?--认识城市化】 361583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 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中期(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 所处阶段 快速发展时期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原因发达国家 后期(饱和期) 早 缓 高 大 相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发展中国家 中期(发展期) 晚 快 低 小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拓展:并不是任何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都要遵循“S”形曲线规律。“S”形曲线符合一般正常发展过程的实际,借助该曲线有助于理解现实的城镇化地域差异和预测未来的发展。但现实中任何国家的城市化过程随时间的发展都不可能留下一条完全相同、平滑连续的标准曲线,可能有时呈现很大的变形。【典型例题】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城市化水平,辨别图中表示发达的国家的是________曲线。(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解析: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40%~50%之间。答案:(1)① (2)起步晚、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3)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人口增长过快,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要点四:城市化的影响 【高清课堂 城市发展的“两面性”?--认识城市化】 36158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进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环境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 转变为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第三产业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人口 分散,农业人口 密集,非农业人口经济开放程度 低 高信息、交通 欠发达 发达文化、观念 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低 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较高3.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垃圾污染等。污染类别 污染源 污染物造成的结果 危害大气污染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煤烟、粉尘产生烟雾使空气污浊;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产生光化学烟雾;硫氧化物产生酸雨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生生物过度繁殖,使水体缺氧,危害水生生物生存;有害金属元素导致公害病发生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50分贝的噪声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损害人体健康垃圾污染 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 垃圾影响环境卫生,占据活动空间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拓展:城市病的表现【例题1】读伦敦城市发展简图和伦敦市人口增长图及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英国泰晤士河曾受到过严重污染,除偶尔能发现鳗鱼外,无其他鱼类。如今,经过治理的泰晤士河,已被公认为是大城市中比较干净的河流之一,河中重新出现了上百种鱼类。伦敦原有“雾都”之称,近年来,由于英国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无烟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区内使用,使得空气中的烟尘大为减少,雾日已不多见。(1)伦敦城市人口增长最快时期是在第________次技术革命时期,城市人口剧增的原因是________。(2)老伦敦中心环境恶化,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尤为严重的是________污染和________污染。(3)1950年伦敦市发生震惊世界的酸雾事件,造成酸雾的原因是________。(4)伦敦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有所下降,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现象,该现象首先在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或地区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5)从图中观察,伦敦市在保护和改造城市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解析:据图计算可知,1800~1900年期间伦敦市人口增长最快,此时段为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人口剧增的原因是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据材料中英国泰晤士河受过严重污染和伦敦的“雾都”之称可知,伦敦中心区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酸雾的原因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从图中分析可看出伦敦市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新建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将老城区中心的人口、工业、资金逐渐向大伦敦和卫星城分散;②在老城区外围修建了绿化带,改善城市环境;③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分散污染源。伦敦人口在20世纪70年代有所下降,这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类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答案:(1)二 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农业实现现代化,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2)环境污染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绿化面积少 大气 水(3)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4)逆城市化 发达人类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5)将老城区中心人口、工业、资金、技术逐渐向大伦敦和新建卫星城分散,使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在城区外围修建绿化带;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分散污染源等。【例题2】香港的新市镇工程将曾经临海的渔村,建成了“水泥森林”般的住宅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新市镇建设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是( ) ①分散中心区人口压力 ②扩大了城市的用地规模 ③控制了外来人口迁入 ④加速了逆城市化的进程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2)随着香港“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城市( ) A. 主导风向将发生明显改变 B. 水循环状况受到影响 C. 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 热岛效应会明显减弱 解析:第(1)题,将临海的渔村建成住宅区,大量的市区人口入住,会减轻市中心的人口压力;同时,渔村变为城市,扩大了城市的规模。第(2)题,水泥森林的面积扩大,地面的硬化会阻隔降水的下渗,增加地表径流的流量,加快淡水流失的速度;主导风向由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还有风带决定,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一个渔村的变化,不会根本性的影响香港空间结构;水泥森林的增加,会释放更多的城市废热,加强热岛效应。答案:(1)A (2)B思维拓展分析有关城市化及产业结构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现代城市化新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即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1)读图中A点可知,在某一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分别约为________%和______%。由趋势线可见,我国现代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相比,发展水平较高的是______。(2)从图a、图b可知,总体而言,无论是我国还是英国,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两项指标相比,发展水平始终居高的是________。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和英国相比,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是________,经济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较大的国家是________。(3)从图c可以获得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变化的哪些地理信息 比较图d与图c,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的变化存在哪些不同特点?(4)通过以上分析,在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城市化的进程中,尤其应该关注哪个产业的发展 说明其理由。解析:(1)考查学生对坐标图中数据判读能力。(2)考查学生对坐标图的对比分析能力。直接读图即可。(3)直接读图分析即可。(4)综合图c、图d分析第三产业是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城市化进程中应重点关注的,进而分析第三产业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作用。答案:(1)61 29 经济城市化水平(2)经济城市化水平 英国 我国(3)图c显示,20世纪4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人口城市化的贡献度大致相当,此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贡献度持续加大,而第二产业的贡献度开始下降,并且它们贡献度的差距有扩大趋势。比较图d与图c可以看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第二产业的贡献度总体上升,而第三产业的贡献度总体下降,并且它们贡献度的差距持续加大。(4)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同时,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经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课外拓展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1)城市化: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3)逆城市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整个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而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此现象最早出现在英国,随后在美国、日本、西欧,后来又在北欧等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推进的一个阶段,表明城市化出现质的提高。从城市化的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则使大城市人口减少。2.扩容与提质并重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中攀比之风盛行,只讲规模,不讲特色;光追求外表,不注重内涵;过分看重城市的空间扩张,却忽视经济实力的提升。谈起城市化,就只讲花了多少钱,城市面积扩大了多少,人口增加了几成。城市就像摊大饼那样向外扩张。一些小城市并不富裕,但争相修建大广场、步行街、街心花园、音乐喷泉、城市雕塑和别墅区。许多城市热衷于“圈地运动”,在土地利用上的奢侈之风令人担忧。一些城市建设扩张无度,大举侵占耕地,开发区、工业区、豪华别墅区遍地开花,竞相压低地价招商引资。从城市建设来说,挥霍土地等于削弱后劲、透支未来,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农业角度来看,无节制地蚕食耕地资源,势必会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的供应,如果每个小城市都效仿大城市的做法,城市建设过于奢华,巨额投入难以带来相应回报,进而抬高农民进城创业的“门槛”,大批农村劳动力就不可能实现顺利转移。【巩固练习】1、 单项选择题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卫星城之一,其定位是京津城际发展走廊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下图为“亦庄城镇人口构成比例图”。读图,回答1~2题。 1.亦庄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包括( ) ①中心城区迁出人口 ②本地区原有农业人口 ③来京务工人员 ④外国留学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影响亦庄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生态环境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2014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的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 城区的扩展与主要影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A. 甲时期向南北方向扩展--地形因素 B. 乙时期沿干线公路扩展--历史因素 C. 丙时期向东北方向扩展--行政因素 D. 丁时期向多个方向扩展--交通因素 4.丁时期( )A. 商业用地因政府规划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 B. 工业用地考虑地价因素分布在城市外围 C. 新增工业区为防止大气污染建在城市西北部 D. 新增商业区因综合交通便利建在城市东南部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下图所示状况。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6题。5.图中所示人口增长状况的分布,能够反映该城市( )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 B.老龄人口增多C.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D.人口密度变小6.伴随图中所示的人口变化,该城市 ( )A.商业用地减少 B.居住用地扩大C.交通用地减少 D.工业用地扩大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7~8题。7.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8.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C.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10.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二、非选择题1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外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设施。据此回答下面各题。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比较表(美元)项目国家 1970年 1992年城市人口比重(%) 人均GDP(美元) 城市人口比重(%) 人均GDP(美元)埃塞俄比亚 9 69 13 114韩国 41 282 74 6777英国 89 1912 89 15625美国 74 4861 76 23180日本 71 1946 77 29486(1)题干中所叙述的现象在表中的______(国家)表现明显,人们称其为逆城市化现象,这是由于______。(2)读表格回答: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__发展水平,但也可能产生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12.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是城市环境面临的两大问题。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某年12月1日,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消息。全国重点城市(部分)空气质量状况如下。城市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级别 状况北京 136 可吸入颗料物 Ⅲ1 轻微污染天津 101 二氧化硫 Ⅲ1 轻微污染石家庄 120 可吸入颗料物 Ⅲ1 轻微污染秦皇岛 93 二氧化硫 Ⅱ 良太原 125 可吸入颗料物 Ⅲ1 轻微污染上海 62 可吸入颗料物 Ⅱ 良南京 76 二氧化硫 Ⅱ 良苏州 62 可吸入颗料物 Ⅱ 良南通 60 可吸入颗料物 Ⅱ 良重庆 134 可吸入颗料物 Ⅲ1 轻微污染成都 172 可吸入颗料物 Ⅲ2 轻微污染材料二 集市区与郊区天气和空气质量监测比较表。监测要素 大气中的污染物 年平均风速 全年云量 降水总量 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相对湿度微粒 气体混合物市区与郊区比较 多10倍 多5~25倍 小20%~10% 多5%~10% 多5%~15% 高0.5℃~3℃ 少6%(1)我国北方城市和南方相比,空气质量状况相对较差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2)太原大气污染较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成都、重庆大气污染严重,这是因为其自然环境特征是________。(3)市区大气环境特点与其成因搭配正确的是(双选)( )A.日照减弱和降水增多—大气中微粒增多B.昼夜温差增大—全年云量增多c.蒸发量减少,空气湿度较低—下垫面以水泥质为主D.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减弱—热岛效应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由题目资料和图例可知,亦庄人口主要有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而亦庄是北京的卫星城,为了缓解北京的人口压力,所以新增人口里应该有从市中心迁出,迁入到亦庄的人口;亦庄的定位是产业基地,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新增人口还应该有来京务工人员。但是这里并非高等教育所在区,所以外国留学生应该还是在市中心的高校里。2.答案:A解析:人口的迁入有很多因素,亦庄定位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来京务工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另外这里房价也比市区要低,所以人口迁入这里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3.答案:D解析:由图可见,甲时期城市是沿河流延伸,是因为水源,而非地形;乙时期城市修建了干线公路,这是交通因素;丙时期城市又修建了铁路,依然是交通因素;丁时期,修建了机场和连接城市的公路,城市进一步向机场方向扩大,所以这一时期依然是交通因素。4.答案:B解析:商业用地分布在市中心是因素付租能力强,交通便利,靠近市场,而不是因为政府规划;新增工业区建在西北部,不是为了防止大气污染,而是因为交通便捷,且有发展空间;新增商业区建在东南部,不是因为综合交通便利,这里只有公路,交通单一;只有选B。5.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市中心人口出现负增长,而城市周边地区人口增长迅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人口的迁移。6.答案:B解析: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为住宅功能用地。人口由市中心向周边迁移必然会造成居住用地扩大。7.答案: B解析:本题组主要以直角坐标轴的形式考查城市化的一般发展水平,而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通过纵坐标不同区域人口的比重不难判断城市化的发展水平。通过读图可以看出2040年时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乡村人口。8.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所给公式: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可知,2010年时城市人口比例约为50%,因此该区域2010年城市化水平约为50%。9~10 答案:D C解析:这两幅图反映出城市建设后,农田被水泥、柏油等硬化路面所取代,地表植被减少,降水后雨水多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走,或从下水道排走,雨水下渗少,可供蒸发的水分减少。第9题,雨水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到河里,使河流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10题,城市硬化路面阻隔了雨水下渗。11.解析:(1)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对照题干可以得出英国最符合题意,分析原因主要从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入手。(2)对照题干分析总的趋势,可以找到此题答案。答案:(1)英国 ①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②城市与郊区之间交通发达;③郊区与城市相比,生态环境好(2)经济12.解析:(1)我国北方沙尘天气多。(2)太原煤炭燃烧多;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污染物不易扩散。(3)大气中微粒增多,凝结核增多,降水会增多,日照会减弱,A正确;云量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偏低,晚上保湿作用强,气温偏高,昼夜温差应减小,B错;水泥质地面蒸发量减少,空气湿度降低,C正确;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增强,D错。答案:(1)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2)太原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位于四川盆地,空气流通不畅,污染物不易扩散(3)A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巩固练习.doc 知识讲解.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