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阅读预习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阅读预习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课内阅读预习卷-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认真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cháo zhāo)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kōng kòng)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①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②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③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④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文段选自 写的《 》。
2.将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横线。
3.将选文内容补充完整。
4.从选文第一段中你了解到爬山虎叶子 、 ﹑ 的特点。
5.选文第二段中①—④句的顺序混乱了,请按照一定的顺序正确排列。
阅读《蟋蟀的住宅》片段,回答问题。
在朝着阳光的堤(dī tí)岸上,青草丛中隐藏(zàng cáng)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nèng nèn)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bà pá)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6.给文段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划出。
7.这段话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从 到 ;第二层从 到 ;第三层从 到 。这三层分别介绍的是蟋蟀住宅的 、 、 。
8.写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蟋蟀。
9.作者在介绍蟋蟀的住宅时,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走月亮》节选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__________,流着__________。灰白色的___________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zǎi zài)许多新鲜(xiān xuān)的花(瓣 辨)……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彩 采)过鲜花的地方。
10.在文中“______”上按课文内容填空。
11.用“√”标注出文中括号内正确的汉字和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12.文中画“﹏﹏”句子中的“抱”字换成“映”字好不好?为什么?
课内阅读。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13.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仿照——( ) 重复——( )
14.文中加点的词“反复” “终于”说明了什么?
15.“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这是一个 句,请仿写这样一个句子:
16.人们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你能从生活中找出相关的例子吗?
①人们根据 发明了 。
②人们根据 发明了 。
课内阅读
①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②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③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 “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④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⑥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⑧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17.本选段选自课文《 》,全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三件事,分别是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以及本选段的 。
18.选文的第一段在整篇课文中是一个 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联系全文,我知道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心里在想:
19.选文中,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有什么不同?
20.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时应该( )
A.读得清晰,声音低沉。
B.读得坚定,声音低沉。
C.读得清晰,坚定,声音激昂。
21.新时代的你,读书目的又是什么?学了本文,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阅读理解。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22.本段节选自课文《 》。
2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重( ) 浊( ) 下降( )
24.把画线的词语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语。
(1)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 ( )
(2)他见周围一片漆黑。 ( )
25.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 )
A.盘古用大斧头劈开了黑暗,天地形成了。
B.盘古顶天立地,把天地分开了。
C.盘古用他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阅读。
西门豹治邺(节选)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县。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老大爷说:“都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河神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
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
老大爷说:“巫婆说的。地方上的官绅每年出面给河神办喜事,硬逼着老百姓出钱。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26.仔细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形容住户少,十分荒凉。( )
(2)因无人管理,田地杂草丛生,无人耕种。( )
27.从“硬逼着”一词中可以体会到 ( )
A.老百姓希望官绅出面,给河神办喜事。
B.老百姓主动给河神办喜事。
C.地方上的官绅欺压百姓,巧取豪夺。
D.官绅为老百姓着想,怕河神真的发大水。
28.造成邺县贫困的真正原因是( )
A.河神娶媳妇给闹的。
B.官绅、巫婆借口为河神娶媳妇给闹的。
C.漳河发大水给闹的。
D.老百姓不勤劳造成的。
29.西门豹一到邺县,先向老大爷询问的原因是( )
A.西门豹想与老大爷处好关系。
B.西门豹想请老大爷来惩治官绅、巫婆。
C.国君派西门豹去找老大爷的。
D.西门豹通过老大爷了解实情,是治邺的前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叶圣陶 爬山虎的脚 2.cháo kòng 3.嫩红 嫩绿 新鲜 均匀 4. 绿
多 方向向下 5.③②④①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细读选文,可知选自《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2.本题考查多音字。
朝下,拼音:cháo xià。
空隙,拼音:kòng xì。
3.本题考查现代文默写。
语段选自《爬山虎的脚》,原文: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舒服”可知是绿;从“叶尖一顺儿朝下”可知方向一致向下;从“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可知是非常茂盛。
5.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结合课文原文“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可知答案是:③②④①。学生也可根据句子间的逻辑顺序完成作答。
6.dī cáng nèn pá 7.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 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 决不去碰这一丛草 那微斜的门口 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位置 门 平台 8.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9. 列数字 可以让读者对隧道的大小了解的更确切
【解析】6.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堤岸dī àn:防治河水漫溢的挡水工程。
隐藏yǐn cáng:(动)躲藏,隐蔽起来不使发现。
嫩草nèn cǎo:乔木和灌木的幼苗。
耙扫pá sào:如同扫把扫过一样。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第一部分是第一二句话,主要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的位置和周边的环境。第二部分是第三四句话,主要介绍了蟋蟀住宅出口的地方。第三部分是最后两句话,主要介绍了蟋蟀的门口很干净和平坦。
8.本题考查的是找出文段中的拟人句。
首先明确拟人句必须是把物当成人来写的句子,本题中的拟人句有“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9.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理解和识记。
结合原文的内容“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可以得出这里有具体的数据,所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样可以让我们对隧道的大小有更确切更直观的认识。
10.香味 月光 鹅卵石 11.zài xiān 瓣 采 12.不好。因为“抱”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倒映在小水塘中的和谐景象,突出了小水塘的可爱,而“映”字则不能表达出这样的效果。
【解析】10.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识记与默写。
选自课文《走月亮》,原文是: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11.本题考查对字音和形近字的辨析。
载[zǎi] 年;记载;刊登。[zài] 承受。水能载舟、厚德载物,充满、运载。文中的“运载”的读音应选“ zài ”。
鲜[xiān] 新鲜;明丽的;(味道)美好;鲜美应时的食物;古指生鱼。[xiǎn] 少 。文中的“新鲜”的读音应是“xiān”。
瓣:花瓣;植物的种子、果实或球茎可以分开的小块儿;物体自然地分成或破碎后分成的部分。辨:区别;分析。文中的花的瓣,应选“瓣”。
彩:颜色;彩色的丝绸。采:摘取;选取;搜集。文中是说采过花,应选“采”。
故答案为:zài xiān 瓣 采。
12.本题考查用词准确的能力。
抱:用手臂围住。映:照。从字意来看,抱字使这句话有了人的情感,表现出水塘和月亮的可爱。所以不能换。
13. 模仿 反复 14.说明科学家揭开蝙蝠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实验的结果。也体现了科学家研究工作的艰辛和时间的漫长,研究成果来之不易。 15. 比喻 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 16. 蜂鸟 直升机 蜻蜓 双翼
【解析】1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仿照:意思是按照已有的方法或式样去做。近义词有:师法、依旧、效颦、仿效、照样、仿制、效尤、效法、模仿、仿造
重复:意思是同样的东西再次出现;按原来的样子再次做;再一次或反复说或做。近义词有:反复
14.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回答这种题,首先要从词义上去理解,“反复”就是不断尝试,“终于”是最后,说明了结论不是轻易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
1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仿写句子。
把握住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会写比喻句即可。所写的句子要合情合理,语言完整流畅。符合干的要求即可。
16.本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
注意平时对相关课外知识的搜集和积累,本题中例如有:1、按照鸟的飞行特性,发明了一种能用翅膀在空中滑行的飞机。 2、约翰·沃克无意中在木质地板上用干物质擦了一下,无意中制造出了一根火柴。 3、人们发明了一种以听觉为基础的水母听觉感知器。
1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振兴中华” 18. 过渡 中国人受到洋人的欺侮都是因为“中华不振”,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其他同学大多是为了自己而读书,而周恩来却是为了国家事业而读书,他拥有了更加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20.C 21.我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而读书。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每年有几百万人死于癌症,至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我要争取成为一名医生,攻克癌症,让人们远离病痛,幸福生活。
【分析】17.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层意。
全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三件事,分别是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本段则是周恩来在看到中国人受外国人欺负后,中国巡警反倒不为本国人伸冤,让他体会到中国的确不振,因此他一直思考,并明确读书目的,立志要振兴中华。
18.本题考查文章结构和内容理解。
选文的第一段在整篇课文中是一个过渡段,承接上文写周总理目睹了中国不振,引起了下文周恩来立志要振兴中华,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他常常一个人沉思,是因为看到了中国的不振,因此他思考着要改变现状,为国家的振兴而努力读书,写出心声即可,比如:我不能坐以待毙,眼看中国沦亡,我要好好学习,努力振兴中华!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其他同学读书或是为了明白事理,或是为了升官发财,出发点都是在个人身上;但周恩来却是站在了国家的角度,思考了国家的未来,表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在目睹国家处于危急时刻时发出的铿锵誓言,他立志要改变现状,振兴中华,让中国焕然一新,因此朗读时要清晰,坚定,声音激昂,气势要豪迈,故选C。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联系新时代的社会背景,比如为了国家的医疗事业、环保事业、教育事业而读书,语言通顺合理即可。可以写我要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而读书,我看到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让我很心疼,我想做一名山区教师,为他们带来知识的光芒,让他们也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22.盘古开天地 23. 轻 清 上升 24. 突然 四周 25.A
【分析】22.本考查对文章内的掌握。
本段节选自课文《盘古开天地》,主要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并创造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与自然斗争的献身精神,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他的神勇和伟大。
23.本题考查找反义词。
反义词就是指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表现了事物之间明显的对比关系。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反义词呢 首先要搞清楚原词素的意思,然后再抓词素的反义,也可以对原词素加以否定,然后找反义词。
重:本义指质量或密度大。又转义表示分量;又表示程度深。反义词:轻;
浊: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
下降:指向低处移动;降下。反义词:上升。
24.本题考查找近义词。
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的词,确定近义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许多近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中间往往有一个相同的词素。因此,找一个词的近义词时,可以抓住这个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词素,并用它来组词,然后找出近义词。第二种是根据词语的意思去找,想想和所给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
(1)忽然:表示事件或动作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忽然的近义词有:突然、猛然。
(2)周围:环绕着中心的部分。近义词:界限、四周。
25.本题主要考查概括段落大意。
方法:摘句法就是从段落中摘录能反映全段主要内容的现成句子作为段意。这些句子,一般可以从总分结构的段落、有明显中心句的段落和段内有过渡句的段落中选出。
串连法:若一个段落中只由一个自然段组成,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即可。
归纳法:有些段意,可采用“主要人物——主要干什么——结果怎样”的方法来归纳段意。
抓住要素法:即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据进行概括。
本题采用归纳法,本段主要写了盘古用大斧头劈开了黑暗,天地形成了。A选项正确。
26. 人烟稀少 田地荒芜 27.C 28.B 29.D
【分析】26.本题考查成语。
解答此题,学生根据给出的意思回到文中找到成语即可。
人烟稀少,意为人家、住户非常少;人均居住面积较大;形容地方无人居住,十分荒凉,可表达悲凉的心境。
田地荒芜,意思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因为没有人管理而长满了野草。
27.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
硬逼,意思是指施加压力促使;强行的迫使。结合“地方上的官绅每年出面给河神办喜事,硬逼着老百姓出钱”可知地方上的官绅欺压百姓,巧取豪夺。故选B。
28.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文章第二段“都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河神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可知答案选B。
29.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地惩治了官绅和巫婆,用事实教育了老百姓,破除了封建迷信,从而发动百姓开凿渠道,引水入田,彻底改变了邺的面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可固步自封,不能盲目迷信。
结合选段内容,根据第一段中“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可知西门豹通过老大爷了解实情,这是治邺的前提。故选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