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同步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六国论》同步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6.2《六国论》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韩愈《祭十二郎文》)
翻译:(我)才得以怀着悲哀(向死者)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准备好应时的鲜美食品作祭品。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翻译:有人问:六国互相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而灭亡。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翻译: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物中积累起来的,智慧勇敢的人大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扰。难道仅仅是因为宠幸伶人吗?
D.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翻译:如今的画家却是一节一节地画出竹子,一叶一叶地堆起来,(这样做)哪里还有完整的竹子呢?
2.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真可悲啊!有这样的局势,却为了秦人积下的威势胁迫,一天天地割让,而趋于灭亡。
B.真悲观啊!有如此的形势,却被秦国的一贯暴力所挟制,一天天地割让,而趋于灭亡。
C.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割让(土地),而趋于灭亡。
D.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因为秦国的暴力威胁,一天天地割让(土地),而趋于灭亡。
3.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苟以天下之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5.下列各句中的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斯用兵之效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
B.①至丹以荆卿为计 ②洎牧以谗诛
C.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D.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乙文】(六国)所以亡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厥先祖父”中的“厥”相当于“其”,“祖父”在文中泛指祖辈、父辈,现在指父亲的父亲。
B.“暴霜露”中的“暴”同“曝”,指暴露、曝光。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C.“所谓得天助云尔”与“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中“云尔”都是语气助词,表示如此而已的意思。
D.“以终刈于虐乎”的“刈”与“观刈麦”中的“刈”意思不同,前者是“杀”的意思,后者是“割”。
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选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B.李桢的《六国论》也是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从选文可见他与苏洵的论述角度虽然不同但观点基本一致。
C.苏洵的《六国论》选文通过引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割地赂秦的危害,认为“赂秦而力亏”。
D.李桢论述观点独特,认为秦国做到了六国都想做的事,又得了天助,后人的评论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10.请结合【乙文】概括李桢的说理过程。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小题。
(一)六国论
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
①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非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骈首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①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毒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②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清·李桢《六国论》)
【注】①终刈于虐:最终虐杀。刈,杀戮。
12.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赂秦耶 率:轻率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C.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 岂非以其暴邪
B.赵尝五战于秦 其溺于攻伐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D.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日驱无辜之民
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后来秦国多次攻打赵国,李牧却连连败退。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胁迫啊。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假如(六国中)有像秦一样善于利用有利的地理形势。
D.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
怎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
15.下面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贿赂敌人就是削弱自己,给国家带来无穷的祸患甚至亡国。
B.苏洵于第四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提出了六国求得生存的正确策略。
C.李桢认为六国都想称霸天下,后世论者是站在六国立场的偏颇之论。
D.李桢于篇末点明主旨,指出六国是有保全自己甚至称王天下的途径。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
17.请你结合以上两则选文,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六国”灭亡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成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阿房宫赋》)
材料三: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兇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节选自《管子·五辅》)
18.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下和A同B而有礼义C故D处安而动威E战胜而守固F是以G一战G而正诸侯
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表示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C.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君主向往的“治世”指太平盛世。
D.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
2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朝济而夕设版焉
B.故民之从之也轻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D.田畴垦而国邑实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饿死,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
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
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
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而后者认为须兼重“德治”与“法治”。
2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23.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文本二: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眠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2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六国A皆欲为B秦之所为C而D秦独E为之F而遂焉G者H所谓I得天助云尔。
2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北宋眉山人,字明允,自号老泉,著有《嘉祐集》。世以其父子俱知名,称“三苏”,有诗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B.文本一的语言颇有特色,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对偶句、设问句,比喻句,丰富多彩,交相辉映。
C.文本二中的“纵约”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由苏秦提出,是指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
D.文本一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以”和文本二中“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的“以”意思不同。
2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六国论》第一段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
B.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
C.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D.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利的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8.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而:表因果,因而
B.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存亡之理 理:道理
D.奉之弥繁 奉:进献
3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C.弊在赂秦 D.诸侯之所亡
31.请将第②段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2.清人唐德宜评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作主,而又补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非利害,了然如指诸掌”,请结合《六国论》第②、③段的论证思路,谈谈你是否同意唐德宜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仁宗)庆历三年正月春癸巳,元昊上书请和时西鄙用兵日久帝心厌之乃密诏庞籍招纳之籍遣李文贵还以通意,元昊闻之大喜,仍使文贵至延州议和,然犹倔强不肯削僭号,且云:“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籍以其言未服,乃令自请。诏籍复书许之。元昊知朝廷许和有绪,乃遣其六宅使贺从勖与文贵至延州上书,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上书父大宋皇帝”。籍送使者阙下。
夏四月癸卯,贺从勖至京师,帝命著作佐郎邵良佐如夏州,许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岁赐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富弼言:“元昊臣契丹而不臣我朝,则是谓契丹无敌于天下矣。须令称臣,乃可许和。”蔡襄亦言:“元昊自称兀卒,既又译为吾祖,特以侮慢朝廷。使朝廷赐之诏而亦曰吾祖,是何等语邪!不可许其请。”帝皆不听。时元昊倚契丹,邀索无厌,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韩琦力陈其不便,帝嘉纳之。良佐至夏州,元昊亦遣嘉鼎聿舍、张延寿等来议和及岁币。
四年五月,元昊复遣使上誓表,乞画番、汉所居中为界,于内听筑城堡;凡岁赐银、绮、绢、茶二十五万五千,乞如常数;乞颁誓诏,世世遵守,永以为好。帝遣使赐元昊诏,从之。十二月,遣尚书员外郎张子奭充册礼使,册元昊为夏国主。仍赐对衣、黄金带、银鞍勒马、银二万两、绢二万匹、茶三万斤;金涂银印,文曰:“夏国主印。”约称臣,奉正朔;许自置官属;使至其国,相见用宾客礼;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命国子博士高良夫等会夏人画疆界。然朝廷使往,止留馆宥州,终不复至兴、灵,而元昊帝其国中自若也。
(选自《宋史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夏元昊拒命》,有删节)
材料二: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33.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元昊上书A请和B时C西鄙用兵D日久E帝心F厌之G乃密诏H庞籍I招纳之
3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阙,本指建在宫殿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后转指帝王的住所,即宫殿。“阙下”就是宫阙之下,帝王所居的宫殿之下,这里借指京城。
B.癸卯,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法是使用天干地支相配记录日序的方法。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厌,这里是“厌恶、讨厌”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何厌之有”中的“厌”意义不相同。
D.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六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35.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昊派人到延州议和,却不肯放弃帝号,并出言不逊。在之后的延州上书中,他虽然认宋皇帝为长辈,但却自称“兀卒”,有故意侮辱大宋之嫌。
B.在谈判议和的过程中,宋臣们的态度不一致:富弼、蔡襄等人主张对西夏要强硬;晏殊、韩琦等人主张满足西夏的一切请求。
C.宋和夏达成了议和协定: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宋每年赐给夏大量银、绮、绢、茶,设置边境交易场所,划定双方边界等。
D.夏虽表面向宋称臣,奉宋为正统,但在夏国国内,元昊却依旧自称为帝。宋每次派使者前往,夏都在宥州接待,宋使者根本进不了兴州、灵州。
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7.材料一“庆历和议”是中国有名的历史事件,可视为苏洵写《六国论》的背景之一。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述材料二的写作意图。
三、情景默写
3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 , 。
(2)苏洵用精妙的比喻“ , ”,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39.1.《六国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 ”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4)结尾指出“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 , , , 。’”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四、小阅读-课外
4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材料中孟子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请简要概括本段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
1.B
2.C
3.A
4.A
5.D
6.C
7.D 8.B 9.B 10.①先说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秦国做成功是因为上天的帮助,是上天不忍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②然后说秦国因强盛而灭六国,称帝,又因为称帝而恶贯满盈、招致灭亡。③最后说一切都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后人评论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11.(1)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2)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12.A 13.D 14.A 15.B 16.(1)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又两次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2)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 17.苏洵:六国向秦国割地求和,导致自己实力亏损而灭亡。
李桢:
①六国灭亡乃是天意。
②六国与秦一样不行仁义,暴虐无道。
③六国实力不如秦国。
④六国不像秦国那样善于利用地理优势。
18.CEF 19.D 20.B 21.D 22.(1)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2)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
(3)所以小祸是兵败地削,大祸是身死国亡。由此看来,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 23.材料一侧重讲君主制民之产,先使百姓富足,再用礼义引导,即先富民再治民的执政为民方式。
材料二侧重讲不贪财,不施暴的执政为民方式。
材料三侧重讲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既要宽厚又有威信的执政为民方式。
24.CFH 25.C 26.B 27.(1)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2)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28.①苏洵的观点: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②李桢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29.C 30.C 31.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32.同意。
第②段先论述了“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魏国、韩国和楚国不思与秦作战,选择割地求和而求一时苟安。诸侯各国奉献土地一味妥协,只能激起秦国的更大的侵略野心,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这一段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的意思。
第③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齐国采取的是绥靖政策,他们纵容秦国侵略其他国家,并没有去制衡和援助,所以当五国灭亡以后,孤立无援所以也迅速灭亡。燕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积极用兵抵抗,没有赂秦。但是赵国君臣有隙,被秦国成功离间以后,便也灭亡。燕国孤立无援,遂使荆轲刺秦,结果加速灭亡,于是六国全部被灭。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
33.BEG 34.C 35.B 36.(1)答案示例:犹如太阳正当中午,只可以顺应天道自然向西移行,怎么可以违背天道自然从东落下?
(2)答案示例: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先例、旧例、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37.①委婉表达对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外交政策的不认可。
②借古讽今,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或“不要被敌国威势胁迫而一味地屈膝求和。”)
③警告北宋统治者应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38.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暴霜露 斩荆棘
39.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古人云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0.国君不应谈利而应该注重仁义,即以仁义为先,以利为后。
41.首先解释“匠”的含义,接着用作家的话引出人与人在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等方面有所不同的观点,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