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专题练习一、知识链接: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1)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一句一种感情,一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2)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情感的由来、原因)。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古代文人的情感寄托方向喜对自然:(1)对自然山水景物的热爱;(2)对春夏秋冬四时风物的喜欢;(3)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对人生:(1)隐逸生活的闲适、自由;(2)政治得意,功业有成;(3)热爱祖国,建功立业;(4)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 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悲对国家:(1)山河沦丧,权臣当道,报国无门;(2)有心报国,无人举荐;(3)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戍边将对国家领腐败无能。对人民:(1)人民遭受苦难;(2)剥削者压榨人民;(3)同情百姓苍生。对亲人:(1)相思不得相见;(2)离别却又担忧。对友人:(1)依依不舍的留恋;(2)离别漂泊的忧愁;(3)遥 遥无期的相思;(4)被贬边疆的挂念和担忧。对历史:(1)昔盛今衰,王朝兴替;(2)借古讽今,以史为鉴;(3)缅怀先贤,怀才不遇;(4)统治阶级昏庸,英雄无用武处;(5)国家沦丧,壮志未酬。对人生:(1)科场失意,仕途坎坷;(2)人生短暂,年华易逝;(3)年华已老,壮志未酬;(4)客居他乡,孤独寂寞;(5)人生无常,伤春悲秋。二、高考链接(2023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对点练)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舍弟题书堂〔唐〕杜荀鹤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注: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下句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为预感未来会大有作为,所以修缮读书堂以避时局之乱。B.颔联与“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相似,运用互文,上下句分别省“唯”与“遇”。C.颈联描写诗人“藉草”“傍山”,或“醉吟”,或“闲步”,置身自然,闲适自得。D.尾句是反问语气,表达出对“盈仓与满箱”的完全否定,其中“盈仓”和“满箱”都是借代。(对点练)4.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在人生价值上的诸多自得之感,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枕上作陆游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注】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记载他“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其兄初起就初平学,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幽寂写起,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听到城楼上的更漏已经报过三更。B.颔联写深夜里穴鼠出没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正面描绘了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C.颈联“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对比强烈,抚今追昔,诗人真想能够像黄初平那样修道成仙,远离尘世。D.诗的后四句,由回首往事生发开去,排宕开阖,波澜迭起,反复吟咏,只觉得无限辛酸。(对点练)6.对尾联,有人说是超脱之语,有人说是愤激之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七月十日到故山削瓜瀹茗①翛然自适陆游镜湖清绝胜吴松,家占湖山第一峰。瓜冷霜刀开碧玉,茶香铜碾破苍龙。壮心自笑老犹在,狂态极知人不容。击壤穷阎歌帝力②,未妨尧舜亦亲逢。[注]①瀹茗:煮茶。②这句的意思是,天下太平,诗人身在陋巷,和乐安闲。击壤:古游戏名。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从家乡湖光山色写起,以吴松相衬,赞美家乡山水清雅美妙至极。B.诗人想象回到家乡后安闲自在的生活,剖瓜烹茶,瓜冷茶香,意趣横生。C.诗人将“壮心”与“狂态”前置,既符合格律要求,也有强调的作用。D.诗人用帝尧之世老人击壤而歌的典故抒情言志,简洁含蓄,意蕴深远。(对点练)8.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①顾炎武弱冠诗名动九州,纫兰餐菊旧风流。何期绝塞千山外,幸有清樽十日留。独漉②泥深苍隼没,五羊③天远白云秋。谁怜函谷东来后,班马萧萧一敝裘。[注]①屈大均,明末清初广东文学家,一生投身抗清斗争,多次从南方北上,联络志士,力图匡复。康熙五年(1666年)六月,顾炎武与屈大均在雁门相遇,两人志趣相投,引为知己。②独漉,即涿鹿,位于河北境内,有涿水出。③五羊,广州别称。9.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以“诗名动九州”和屈原“纫兰”“餐菊”的典故,盛赞屈大均文采风流、品性高洁。B.颔联中“千山”突出两人相隔遥远,相遇不易;“十日”极写畅饮长谈之久来表达一见如故的欣喜。C.屈大均一路从关中而来,北方水深泥浊、鹰隼隐没,这与南方天高云淡、清新秀美形成鲜明的对比。D.全诗语言自然洗练,意象选取典型,通过空间转移与时间流逝传达出人生的厚重感,引人深思遐想。(对点练)10.诗歌尾联情感丰富,寄寓深远,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凌云高处刘过①摄衣更上一层楼,才到层霄最上头。方识乾坤真转毂,好知身世付虚舟。九秋草木岚烟湿,万里山川海气浮。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②。【注】①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②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摄衣登楼,既是对诗歌题目的照应,又是下文所见所感的缘起。B.颔联以“转毂”喻天地运转,以“虚舟”喻身世沉浮,贴切形象,内涵丰厚。C.颈联描绘了草木湿润、山川辽阔的深秋景象,透露出诗人清醒达观的心态。D.全诗将叙事、写景、抒情等手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层次分明,意境高远。(对点练)12.尾联两句“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A2.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3.D “完全否定”错,不是完全否定““盈仓与满箱””,是说若不能“盈仓与满箱”,团圆也是美好之事。 4.①人生当自强,越是乱世,越是读书无用处时,越是要读书以自强。②人是自然的一份子,融入自然,能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安好。③倘若不能得到物质的满足,亲人团圆、共享天伦,也是人生的快慰。5.B “正面描绘了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错。颔联“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写诗人听到鼠出犬行等声音,从侧面描写出枕不成眠的情景。 6.①结合全诗来看,更多的是愤激之言;②全诗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孤夜无眠的情景,颈联流露了诗人早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③尾联表面上写要泛舟江湖、与江水明月为伴,看似超脱,但联系全诗,这只不过是诗人的激愤之语罢了,意在抒发诗人暮年壮志难酬的感慨。7.B “诗人想象回到家乡后安闲自在的生活”错误,诗人陆游是借茶言志,以茶寄语建功立业之志,“瓜冷霜刀开碧玉,茶香铜碾破苍龙”,诗中“开”“破”表明诗人仍然想北定中原,建功立业。 8.本诗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内心激昂不平,希望获得明君赏识的渴盼之情。诗人“自笑”年老壮志犹存,“极知”自己的狂妄不为世所容,表明内心的激昂不平;虽可安享生活,仍希望亲逢尧舜那样的明君,表达对获得赏识的渴盼。9.B “畅饮长谈之久”错,“清樽十日留”用典,比喻宾朋短暂欢聚。 10.(1)表达与屈大均短暂欢聚后又分别的惜别之情。(2)表达对屈大均奔波劳碌的敬重之情。(3)屈大均投身抗清斗争,联络志士,力图匡复,却无人理解,暗含诗人的苦闷与无奈。11.C “透露出诗人清醒达观的心态”错误。“岚烟湿”“海气浮”描绘了一副烟波缥缈虚无的景象,透露出诗人对命运前途无法把握的沉浮之感。 12.①尾联两句写诗人年迈登高,希望能驰目千里、穷尽望眼,可惜已无法看到中原故土。②表达了诗人重整河山、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无奈、辛酸与痛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