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实用有效,才是核心——实用类文本阅读高一年级 语文1.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获取知识与信息,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评判文本的实用价值或科学价值,培养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阅读训练,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说:“实用有效,是现代语文功能的核心。”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琴教授说:“文章阅读和文学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两种精神生产力,是一个合格读者必须兼备的两类阅读智能。”(1)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体,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2)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常见实用类文本阅读类型1.新闻传媒类:(1)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评述;(2)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3)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2.知识性读物类:(1)复杂的说明文、知识小品文;(2)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非连续性文本特征1.新闻调查、研究报告、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等2.真实性、实用性3.材料非连续,主题统一4.图文配合、简明精炼、条理清晰题型设置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题型设置1.多则材料2.图表配合3.客观题:内容理解、概括分析4.主观题:概括分析客观题型1.文字客观题:(1)关注出处,揣度思想倾向(2)强化整体,把握中心话题(3)思考异同,明确信息侧重客观题型2.图表客观题:(1)柱状图:柱形数据、数据与坐标、对比分析(2)饼状图:数据特征、所占比例、体现意义(3)曲线图:抓住参数、变化趋势、极值交叉(4)统计表:表头信息、极值特点、差值比值主观题型(1)原文定位(2)筛选词句(3)依题串联(4)依分答题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材料一:取材于韩震《阅读的本质》材料二:取材于刘彬《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材料三:取材于陆纡文《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解读纸质书的价值》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动物还是人类,都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阅读”。B.无论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是一个意义再生成的过程。C.无论纸质书还是电子书,2019年成年国民中至少有7.6%的人阅读量不少于10本。D.无论纸质书还是报纸、期刊,其2019年人均阅读量都比电子书大。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中,11.1%的国民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此外还有7.6%的国民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见下表:资料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纸质书和电子书分别从两个维度呈现不同的精神世界,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B.阅读书籍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阅读,所以成年人更愿意选择纸质读物。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C.电子书无法承载“文本社会学”信息,直接影响了成年读者对各类读物的选择。D.因为物质形式本身和印刷装帧流传所产生的意义,纸质书难以被电子书彻底取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社会学”理论的一项是( )A.学校环保社团利用废旧书刊的书页制作成折纸工艺品,进行工艺售卖。B.宋代雕版书多用欧、颜字体,特色鲜明,墨色清润,刻写精良,为后世所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社会学”理论的一项是( )C.书籍会因为阅读者留下的签名、批注等独特个人印记而增加收藏价值。D.同一书籍因传抄、印刷、装订而产生的版本差异,给书籍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社会学”理论的一项是( )A.学校环保社团利用废旧书刊的书页制作成折纸工艺品,进行工艺售卖。B.宋代雕版书多用欧、颜字体,特色鲜明,墨色清润,刻写精良,为后世所重。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I卷)材料一: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材料二: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材料三: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4.0”》(《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3) 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①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了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③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答题策略1.速读全文,勾画重点。(1)题目、出处(2)重点句:中心句、 观点句 、过渡句(3)关键词:范围、程度、特点等答题策略2.审看选项,确定区间。(1)何人、何事、何概念(2)何特点、何程度、何范围(3)何关系、何逻辑、何后果答题策略3.靶向原句,对照信息。(1)原文、选项逐一对照(2)关联词语不可忽视(3)副词、形容词特别重要传记类文章传记是遵循真实性的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记类文章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以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自己撰写的,如《鲁迅自传》《沈从文自传》。他传是他人撰写的,如顾迈南著《华罗庚》。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叙述为主,也有以叙述、评论相间的传记(评传),如卞毓芳《留取丹心照汗青》。传记类文章3.从篇幅长短看,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4.从创作方法看,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兼有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传记类文章抓住人物本质,从环境中说明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物传记就是要体现出社会关系对人的造就作用,同时这个人对当时的社会关系施加影响。传记类文章阅读人物传记,应将人物和他所处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逻辑,抓住人物的本质。阅读人物传记,要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重点关注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仔细分析。从各种素材中提炼、概括,把握人物主要性格特征,体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传记类文章茅盾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阅读人物传记,还要通过文章细节,见微知著,感知作者通过素材选择、剪辑、重组中表达出的爱憎情感。高考真题回顾试卷类别 传主 主要事迹 题型设置2016年全国 I卷 陈忠实 在文学领域寻求突破 概括、分析、探究2016年全国II卷 吴文俊 为基础数学做出贡献 分析、概括、探究2016年全国III卷 顾炎武 为国家治乱不断奔走 概括、探究2015年全国 I卷 朱东润 艰苦条件下广泛阅读 概括、探究2015年全国II卷 谢安澜 抗战之中勇猛杀敌 作用、手法、探究答题思路1.阅读原文,确定答题区间,在原文对应位置做好题号标记,对比选项与原文中异同。2.圈画主观题题干关键点,明确考点,激活思路,由点及面整理答案。3.分析形象时兼顾全篇,理清逻辑,分层答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答题思路阅读传记类文章,必须明确的是,传记类文章兼顾真实性和文艺性,围绕传记主形象展开,从内容、结构、写法上推动情节发展,凸显人物精神品质,体现文章的社会意义,意蕴丰富,富有感染力。(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①“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正因为社会现实的刺激,使他有了思想意识的改变;(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②“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获得生活新体验,开拓了视野;③“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开始重建自我。(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①这句话形象地表述出来了作家的创作追求、作家的思想、作家对世界的理解和他给读者所表述出来的艺术形态,他的作品写出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体验。(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②“属于陈忠实”即他独有的风格特点,是从多年的“典型性格”中剥离出来。③“永留人间”是就其价值和影响而言,“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价值。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寻找是基础,剥离是质的飞跃与突变,寻找转化为自觉,突破便显得异常痛苦与艰难。剥离是来自社会层面的,如“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另一层剥离是艺术层面,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感启发。作业:请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推荐练习。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学科试卷(全国I卷、北京卷、天津卷)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叶圣陶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养成阅读习惯,培植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技能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以致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