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词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共18题)一、复合题(共18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红梅①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②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①此诗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而受到牵连,贬谪黄州期间,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延年。(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保持自己的节操。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 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写农家在丰收之年拿鸡和猪招待客人“莫笑”写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B.颈联写乡俗民事,展现了村民勤劳简谱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风俗的赞美,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C.尾联写归途之感,“无时”是“没有时间”的意思,表达了作者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他人。D.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和平,富饶的农村风俗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2) 古诗文中一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本诗颔联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完成第下面两小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 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2)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 诗题中的“左迁”和诗中的“杨花”分别是什么意思?(2) “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分析诗人的“愁心”有哪些?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乙)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1) 诗中的“闻笛赋”“栖迟”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2) 请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赏析《卖炭翁》,完成后面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2) 全诗的主旨是“苦宫市也”,诗人为什么用很多笔墨来写卖炭翁烧炭和运炭之苦?请说说你的理解。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中的“封”是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同时交代被贬原因。B.颔联诗人坦诚心志,自己已垂垂老矣,又无辜获罪,委婉表明不愿再为朝廷办事的悲愤。C.尾联照应诗题,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又凄凉。D.全诗如行云流水,奔放不羁,又抑扬顿挫,笔势纵横,极富表现力。(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各题。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注释】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1)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郑诗的“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和唐诗的“一夜玄霜坠碧空”都写出了菊花 的高洁品性。(2) 这两首写“菊花”的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 赏析“百般红紫斗芳菲”中“斗”字的妙处。(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晚秋[宋]刘克庄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1) 这首诗写的是晚秋初冬的景象,可以从秋声作威、 、 等处看出。(2) 参照颈联“叶浮嫩绿”的注解,给“橙切香黄”写一条注解。叶浮嫩绿:新酒的酒色像嫩绿的竹叶浮在上面那样鲜绿青亮。橙切香黄: 。(3) 这首诗透露出诗人 的心情。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各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B.“圣明”在这里指皇上,与皇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C.“家何在”和“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前途渺茫。D.尾联写诗人在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2)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中,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早发韦庄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注释】①珪(guī):古代用作凭信的玉。(1)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用“独吟”直接点题。B.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C.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D.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2)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为“早发”,首联紧扣诗题,凸显“早发”。B.“独”表达了诗人远行时孤独寂寞之感。C.“城月尚如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D.这是一首送别诗,可惜没人相送,故早早出行离开。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各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夜雪①[唐]白居易已讶②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注】①该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谪居江州,任江州司马。②讶:惊诧。(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i 余孥一小舟ii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iii 客此iv 已讶衾枕冷(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i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ii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3) 请你品读《夜雪》,说说它与【甲】文的情感有何异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小题。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维字稼轩,唐代边塞诗人,这首诗是他出使凉州时所做作。B.全诗写了出使路线、沿途风光以及路通侦察、巡逻骑兵的情况。C.诗中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句子。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2) 概括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小题。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1) 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和 。(2)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诉衷情【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1) 词中“关河”指的是(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当年”“匹马”两句尽显词人只身远征建功立业的豪情。B.“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表达抱负无处施展的惆怅。C.“泪空流”既体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又表现出对朝廷的不满。D.“身老沧洲”表达词人虽已暮年,但仍想征战沙场的豪迈情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山中杂诗【南朝】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1)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一句所展现的画面。(2) 古典诗词讲究炼字,第二句中“窥”字用得极妙,结合诗句赏析它的妙处。(3) 下列写景诗句中哪一项与本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古代诗歌阅读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①王安石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②万公卿③!【注释】①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迫辞去了宰相职务。但是他制定的新法得到宋神宗的支持得以继续推行。 ②何啻(chì):何止。啻:仅,止。③公卿:达官贵人。(1)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首句似乎能够表现汉文帝的诚意,次句赞美了贾生的才华横溢。B.“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这两句的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C.这两首诗中的汉文帝对贾谊都是推崇器重的,都是求贤若渴,关心国计民生的睿智君王。D.李商隐的《贾生》运用了欲抑先扬的表现手法,议论精警;王安石的《贾生》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褒贬分明。(2) 请理解“可怜夜半虚前席”中“可怜”所蕴含的情感。答案一、复合题(共18题)1. 【答案】(1) C(2) A【解析】(1) “尚余”句在写红梅虽“孤瘦”仍傲“雪霜”的姿容,即使寒气袭骨,心寒,也不肯随春;表现诗人的高洁,没有无奈。(2) 本诗咏歌梅红梅,属典型的托物言志,A 中“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不当。译文:红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这是因为它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所以,只得故意妆扮出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孤独而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现在显露出来浅红的桃杏色,那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美人的面容上罢了。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2. 【答案】(1) C(2)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解析】(1)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C 项表述错误,尾联写归途之感,“无时”是”随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与老农关系的亲密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2)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座座的山,一条条的水,好像前方没有道路,但却过一座的山头,在那柳暗花明的地方出现了一座村庄。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据此可作答。3. 【答案】(1) 比喻,第二问示例:如“春雨贵如油”(应注意想象描写)(2)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4. 【答案】(1) 左迁”指被贬官。“杨花”指柳絮。(2)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解析】(1)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2) 先是描绘秋风之狂,再说描绘的效果,最后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5. 【答案】(1) 指西晋向秀做作的《思旧赋》;停留,居留。(2) 同:被贬的悲愤;异:甲诗情感积极向上,运用比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乙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6. 【答案】(1) D(2) 诗人写卖炭翁烧炭卖炭之苦是为下文写宫市之苦做铺垫;烧炭运炭固然辛苦,但卖炭翁还是充满希望的,只要炭能卖个好价钱,日子还能过下去,但是炭被宫使抢走,希望就彻底破灭了。通过层层铺垫,揭示了宫市的黑暗。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C.正确。D.有误;“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并没有直接写出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故选:D。(2)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诗歌的写作手法有: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结合内容可知,诗人用用很多笔墨来写卖炭翁烧炭和运炭之苦,是为了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作对比,揭露宫市掠夺的残酷。7. 【答案】(1) B(2) 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写阴云笼罩秦岭,大雪拥塞蓝关的景色,抒发自己英雄失路的悲慨和对家人、国都的眷恋。【解析】(1) 考查对诗歌的正确理解。“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意思是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此联有表白,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故 B 错误。(2) 考查诗句赏析。本题要求从表现手法赏析,常见表现手法有: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正意反说(反语);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意思是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颈联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既悲且壮。“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8. 【答案】(1) 托物言志;傲霜而立(2) 《画菊》表现出诗人不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一情感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以隐喻手法表达出来。《菊花》表达的是游子思归之情;这一情感由“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的悲凉画面可见。【解析】(1)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诗歌内容。《画菊》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抒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菊花》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兴,以菊花自比。第三句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估计诗人自己也在内吧,第四句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篱落是指篱笆,记得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篱落,“日长篱落无人问”。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2) 本题考查比较思想感情。“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估计诗人自己也在内吧,第四句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篱落是指篱笆,记得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篱落,“日长篱落无人问”。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天涯未归客”表达了游子思归之情。自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9. 【答案】(1)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晩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热闹美丽景象。(2) 表达了诗人对晚春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春天的无限留恋之情。【解析】(1) 本题考查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百般红紫斗芳菲”,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方设法竞相争妍斗艳。所以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2) 方法一:该题考查对诗词情感主旨的理解,既要对相应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也要通过诗词内容进行判断。第一,根据颔联的“斗”,说明花草树木具有“斗”的精神,因为它们“知道春天不久会离开”所以才去“斗”,也就是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想法。第二,根据“无才思”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第三,根据题目的“晩春”,再结合作者对晩春景物的拟人化描绘,也体现出作者对晚春的赞美,对春天的留恋之情。据此作答即可。方法二:译文: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10. 【答案】(1) 安排暖阁;熨贴寒衣。(2) 肥美的螃蟹像剖开的橙子那样香黄。(3) 畅快自适。【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由“竹外秋声渐作威”“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等诗句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晚秋初冬的景象。(2) 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橙切香黄”意思是:肥美的螃蟹像剖开的橙子那样香黄。比喻晚秋初冬的螃蟹正肥,煮熟以后像刚切开的橙子那样鲜黄甘美。(3)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晴窗早觉爱朝曦”“蓉菊满园皆可羡”等诗句可以看出诗人珍惜现在美好时光的心情,畅快自适的心情。译文:初冬的早晨,和煦的阳光照满窗棂。我早早醒来,觉得这景色十分可爱,竹林外秋风声起,渐趋猛烈。我吩咐仆人把新造的暖阁安排一下,又喊童仆把旧冬衣熨贴平整。新酿好的酒泛起如同竹叶一样嫩绿的泡沫,肥美的螃蟹像剖开的橙子那样香黄。芙蓉花和菊花满园盛开,鲜艳悦目,从此以后不要错过这样美妙的赏心乐事。11. 【答案】(1) D(2) 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读来诗人顿生英雄失路之感。【解析】(1) 豁达乐观错误。12. 【答案】(1) A(2) D【解析】(1) A 错,“早雾”直接点题。(2) D 错,此诗不是送别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13. 【答案】(1) i 撑(船)ii 尽力iii 客居iv 被子(2) i 在湖中想不到还会遇见(您)这样的人!ii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3) 相似之处:两文中都蕴含着愁思。或:人生遭受挫折后内心的抑郁。不同之处:张岱文中透出远离世俗的超脱,孤芳自赏的情绪;而白居易则通过“冷”、“夜深”等字词,传达出一种深重的孤寂、伤感。【解析】(1)(2) i 重点词语:更,还。此,这样!ii 重点词语:知,知道。时。(3) 本题考查对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一文一诗,联系作者的与作背景后可分析作答,表现了张岱的愁。第二首诗是白居易被贬官后所作,不被人理解的忧愁,孤芳自赏的情绪。译文:【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14. 【答案】(1) A(2) 作者的感情变化为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廷之外时的激愤抑郁,到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慕。【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本题属于综合性考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硏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大致意象或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A 项王维字“摩诘”,他不是“边塞诗人”。(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棖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这首五言律诗是描写王维奉命到边关慰问将士的。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愦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萧关已很远了,都护还在更远的燕然,表现作者对边关将士的敬佩之情。15. 【答案】(1) 身上衣;口中食(2) C【解析】(1) 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知是为了“身上衣”和“口中食”。(2) A.错误;“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B.错误;“何所营”这三个字只是提问,未能体现穷困不堪。紧接的“身上衣裳口中食”,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C.正确;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D.错误;“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故选:C。16. 【答案】(1) 山川险要处(2) D17. 【答案】(1)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2) “窥”就是从缝隙里看的意思,“竹中窥落日”,以至于只能在缝隙中看到落日余晖。(3) C【解析】(1)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描述诗歌画面,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不能仅仅是翻译,用优美的语言。此题一定要把鸟儿向着屋檐上飞翔。(2) 本题考查词语的表现力。抓住诗中“窥”字。“竹中窥落日”: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夕阳的余晖。日落则是透过竹子间的空隙所见。“窥”,所写之景是人所见之景,以至于只能在缝除中看到落日余晖,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3) 本题考查诗中表达的情感。本诗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超然物外的情感。A.旷达处却见心深处凄凉。B.抒发思友之情。C.“独坐幽篁里,一边弹琴。也就是一边弹琴。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写景诗句与本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D.为了衬托下文的寂寞之情。故选:C。18. 【答案】(1) C(2) 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解析】(1)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ABD.正确;C.有误,诗人矛头所指,在寓讽为主的同时。故选:C。(2) 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的理解。“可怜夜半虚前席,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写文帝不能识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深刻而具有力度,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