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不良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课件(共1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少年常见不良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课件(共16张PPT)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青少年常见不良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不良行为系指有悖于家庭伦理、学校纪律、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一切言行举止,是人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内在心理和生理变化的外在反应。
不良行为的类型
第一章节
不良行为主要有下列类型:
(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与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录像制品等;(8)进入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吸烟、酗酒;(10)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
成因分析
第二章节
人的行为到底受哪些因素支配?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总体来说,不外乎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个人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在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
①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在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消极现象,黄、赌、毒有重新抬头之势,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不少青少年学生把许多业余时间沉湎在游戏网站、聊天网站甚至色情网站上,对青年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导致他们注意力分散,有的还导致个性扩张、暴力行为递增。
②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良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外在原因,这首先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不良思想认识、不轨言行、不良恶习和犯罪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其次体现在家庭教育水平低下、不平衡或教育的态度和方法不当等。另外,由于家长的专制、粗暴,甚至歧视、虐待而得不到家庭成员关爱的学生,容易产生对人的冷漠、疏远、不满、抗拒,甚至敌意、憎恨的感情。
③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校园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不良行为恶性膨胀,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自控能力差,结果往往造成恶果。
④学校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中教师一些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措施、态度和方法也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间接原因。
(2)主体的认知与心理缺陷
①自卑与厌学心理。不少家长把子女送学校学习时,本来是抱着很大希望的。但有些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再加上基础差或主观上怕吃苦,成绩往往不理想,加之教师批评多鼓励少,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与厌学心理,很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以外的一些不正确的地方,引发不良行为的产生。
②畸形的自尊心理。由于学习差、表现差,因此他们在群体中不被重视,没有地位。他们尽管不注意尊重别人,但他们仍有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因此若他人对其稍有言行不尊,就会采取攻击性行为,甚至有时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求得可怜的、畸形的自尊,便以出格的行为来显示自身的存在。
③盲目的从众心理。由于心理特征的不稳定性,往往表现出优柔寡断、自信心差、判断力不强的弱点,看见别人穿戴很时髦,就会为自己的朴素感到寒碜;发觉别人在谈恋爱,也会为自己仍在安守“本分”而叹息;他们崇拜羡慕阔佬、大亨,敬仰影视录像中的黑社会头目,认为他们的行为“刺激”“过瘾”,并着意效仿。
④歪曲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他们往往在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错误的、不现实的自我设计,导致超客观的自我评价,加之自我控制的薄弱,必然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使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尖锐地对立起来,往往出现越轨行为。
三、面对挫折,走出自卑的阴影青少年产生自卑心理有一方面是因为防御机制不够健全。因此,当他们遭受挫折和失败时,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轻视自我,要从生活环境与客观条件来分析原因,这样既可以找到心理平衡,还可以发现有好多的机会在你的面前。
四、克服性格孤僻,恢复自信青少年要想克服孤僻心理的障碍,关键就是思想上的转变。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要对同学要求太严。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而看不起别人。对于怪僻的人,首先要做的是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让自己变成一个受欢迎的人,从而恢复自己的自信。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
预防与应对
第三章节
(1)校园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
①针对性原则。不良行为的产生,既与个人素质有关,也与发生时所处的场景有关,因此在矫正时,首先要查明引起不良行为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只知说教或责罚,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但不会改正,反而会愈加严重。因此,不良行为的矫正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②及时性原则。不良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反复再现就容易成为习惯。因此,教师应贯彻及时性原则,在学生不良行为尚未形成习惯的时候,就给予矫正,不要等到积重难返时才重视。教师在平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不良行为的苗头就及时抓住,并给予必要指导。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
③疏堵结合原则。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一方面需要疏导,像大禹治水一样开沟挖渠,把水引入正轨,顺势引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变;另一方面需要堵塞,需要一定的强制训练,通过各种惩罚措施让学生明确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是要受到惩罚的。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疏没有堵,则水往这边流,也往那边流,难以奏效;只有堵没有疏,短期内也许有效,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不定哪一天又会洪水泛滥。有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一味“管、卡、压、罚”,动不动就批评、责骂,这往往会使学生阳奉阴违,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是不可取的做法。聪明的教师总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疏为主,以堵为辅,抓住学生的热点和兴趣点顺势引流,堵住已有的和潜在的缺口,充分利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机会进行教育。
(2)校园学生不良行为的应对
①外部环境的优化: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功能的优化,对不良行为主体的优化,社会、家庭教育功能的优化。
②认知、情感、态度系统的再培育。给不良行为主体以适度焦虑。处理好焦虑问题,对不良行为主体思想上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加强正面教育为主,适度惩罚为补充”的原则,一方面要大张旗鼓地搞好宣传教育,旗帜鲜明地匡邪扶正,使学生在审视自己的行为时,与整体参照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唤起其违背行为准则的羞恶感。另一方面要做好适度惩罚的工作,在学生明确认识到自己错误后,给予恰如其分的处分,充分发挥“处分”教育的负强化功能。
另外,对不良行为主体进行心理干预,从而使人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归于正常的方法。其特点是教师的教育不是训诫,是接纳;不是教导,是引导;不是解答,是领悟。其要领是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其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角色互换,也就是教师要对不良行为的主体先予以充分的理解,让他们把心中积郁的苦闷或思想矛盾全部倾述出来,以减轻及消除心理压力,避免行为失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