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夯实法治基础 课件(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夯实法治基础 课件(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4.1夯实法治基础
探究与分享
交通井然有序
观察以下图片,想一想:这些生活场景背后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公职人员?
交通警察、协管员等
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
行政机关公务人员
食品安全监督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
法庭审判
人民法官、检察官
★ 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答:为保证我们的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需要一系列社会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最具约束力的规范是法律,正常社会生活秩序不仅靠纪律、规则和道德来维护,更需要法律做保障。
是“法治”
一、选择法治道路
1、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
问题思考
个人角度: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P45
人教版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础精品课件
人教版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础精品课件
《美国宪法》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
《法国民法典》
《中国宪法》
国际角度: 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1、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
问题思考
人教版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础精品课件
人教版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础精品课件
1、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
问题思考
国家角度: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P47
人教版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础精品课件
人教版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础精品课件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
人教版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础精品课件
人教版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础精品课件
什么是法治?
问题思考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什么法?
如何治?
良法
善治
人教版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础精品课件
人教版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础精品课件
2、法治有何要求
良法
(三个判断标准)
①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②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P45D1H3、P46D1)
人教版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础精品课件
人教版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础精品课件
法制
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侧重于立法层面
法治
区别:
强调的是通过法律对国家和社会事物的管理,侧重于执法、司法层面。
联系:
法制” 是法治的前提,“法治” 是法制的体现和保障。
法制与法治的联系与区别
概念区分
人教版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础精品课件
人教版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础精品课件
阅读感悟
春秋战国(先秦时期)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一切依据法律,力求公平公正,并依此推行施政、治理百姓的制度。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故事中管理者是靠什么治理国家?
人治
主持人向我们宣讲的内容是什么?
法治
●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在哪儿?
★ 人治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的基础上,具有随意性、多变性、不平等性,导致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
★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强调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法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推动社会有序发展。
法治,意味着依据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
区别 人 治 法 治
含义 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
基础 个人专制与独裁 民主
特点 随意性,多变性 公平性,统一性,稳定性,
原则 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法律至上 人人平等
后果 不能很好的体现民意,易造成社会的不公平 可以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维护民意
概念区分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二、描绘法治蓝图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1840年以后
新中国成立后
君主专制
变法改制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二、描绘法治蓝图
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1978

1982

1997

1999

2002

2007

2010

2012

2013

2014

2018
颁布实施宪法
提出法治要求
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载入宪法
列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目标
加快建设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提出全面依法治国
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20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公布

2020.11
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五大
十六大
十七大
十八大
二、描绘法治蓝图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监督体系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16字方针)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
目的
总目标
内涵
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依法治国
严格执法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小结3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确定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
从《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体会依法治国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确定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
材料一: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法律对社会高度关注的学生欺凌、网络沉迷、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责任等问题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增设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专章,进一步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材料二:该法明确规定,应当为孩子们配备儿童安全座椅。配备儿童安全座椅,这是在我们国家第一次写入国家级的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们国家因为交通事故每年死亡的未成年人大数是3000人左右,那么受伤的大数是14000人左右,有的造成严重的伤残。那么通过配备儿童安全座椅可以有效减轻损害的后果,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满足社会需求和实际需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科学立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什么要修订?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确定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章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并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公安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护送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到救助场所,由救助场所予以救助和妥善照顾,并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领回。
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
严格执法
人民政府应履行哪些职责?它是什么机关?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确定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
材料四:
第五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在司法活动中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一条 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并适应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司法活动中对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应当给予帮助,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第五十五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公正司法
哪些国家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它们的性质是什么?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确定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
材料四:
第六条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及其他成年人的共同责任。
所有社会成员要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民守法
保护未成年人,是谁的责任?
夯实法治基础
选择法治道路
法治的内涵及作用
法治的要求
描绘法治蓝图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十六字方针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良法
善治
课堂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努力建设法治中国。可见,依法治国( )
A. 是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的基石
B. 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C.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D. 要求实行善治,因为有了法律制度就有了法治
C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和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都是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一系列法律的出台必将促进相关领域的有效运转。因为( )
A. 制定法律等于做到了法治
B. 良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C. 良法能够反映人民的意志
D. 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
B
3.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离开法治是难以想象的。下面对于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法制与法治没有本质区别,有法律制度就等于有法治
②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有尊严地生活
③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既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④只要科学立法、完善法治体系,就能如期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D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因为( )
①宪法和法律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②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③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C
5. 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从严治检。约束检察官,防止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这说明推进依法治国应该( )
A. 科学立法,要求所立之法发挥正义性、规律性和可行性
B. 严格执法,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C. 公正司法,让人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D. 全民守法,做到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C
6. 我国每一项重大的决策,都要经过“党委提出→政协协商→政府起草→人大审议通过→政府执行”的法定程序,这一决策过程体现了 ( )
A. 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依法行政
B. 人大代表履行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
C.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
D.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