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所在单元 13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学习目标 德育目标 使学生能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 规则运动。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教学重点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教学难点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采用教法 小循环多反馈 推广学法 小循环多反馈使用教具 广口瓶,量筒,分子引力演示器,二氧化氮气体,硫酸铜溶液,烧杯,细长玻璃管等。教 学 过 程导语 分子热运动,不能直接观察,只有依据它们的宏观特征作推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推理,和利用比喻,当然这种推理应当是言之有据的,要抓住宏观特征,分析其内部结构,比喻要恰当。检查预习或反馈 杠杆有哪些分类? 各自有什么特点? 应用在什么地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过程反思 及备注引入新课 讨论;与其他同学交流。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棗分子动理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棗内能。用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这一章我们就学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初步知识。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2.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演示二氧化氮(或溴气)气体扩散实验;墨水扩散实验: 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将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渗入约1毫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观察到过固体的扩散。煤矸石有的原来就是石炭岩,由于长期地跟煤挤压在一起,它的内部也变黑了。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同时也说明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3.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引导学生猜想,这可能是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用实验来证实。 演示实验:分子引力实验 学生计算 学生猜想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生举例 学生议论,并帮助学生找出依据和归纳总结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分子间有吸引力,来进行金属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溶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 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之间又有引力,这两者是矛盾的,分子想互吸引最终应该相互靠紧,而不应该有间隙。既然分子间有间隙,物体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却是固体、液体极难压缩。原来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会不会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呢?当然不会。当分子距离再增大,分子引力继续减小,当分子距离大于10r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作业: 106页1.2.3. 学生猜想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2. 扩散现象 3. 分子间的作用力课堂总结(含知识框架)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2. 扩散现象 3. 分子间的作用力课后反思 分子热运动,不能直接观察,只有依据它们的宏观特征作推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推理,和利用比喻,当然这种推理应当是言之有据的,要抓住宏观特征,分析其内部结构,比喻要恰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