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猴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普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簧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箦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箦聩,箦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箦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路A为卫大夫B孔悝之邑宰C蒉聩D乃与孔悝作乱E谋E入孔悝家G遂与其徒H袭攻出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中的“以”是“止”的意思,与“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B.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
C.“因门人请为弟子”中的“因”是“通过”的意思,与“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因”意思相同。
D.“闻之而驰往”中的“驰”是“奔跑、快跑”的意思,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中的“驰”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曾经欺侮过孔子,但后来却被孔子的人格所感化并成为了孔子的学生。
B.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去向孔子辞行,孔子告诫他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应采用恭谨谦敬的仁政。
C.卫灵公去世后,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却不肯接受,他的理由是太子虽然逃亡了,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
D.卫国变乱,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子路跟随回到卫城,与作乱者进行了面对面斗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2)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5.从“夫子哂之”到后来断言“嗟乎,由死矣!”,可见孔子对子路性格的了解程度。你认为子路性格的缺点是什么?
阅读课文以下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①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②,因之以饥馑③;由也为之,比及④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⑤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⑥六七十,如⑦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⑧,端章甫,愿为小相⑨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1)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2)”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 点也!”
6.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一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7.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行云薛谭乃谢枣反终身不敢言归。
(节选自《列子·汤问》)
8.为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9.下列对成语“响遏行云”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秦青的歌声太悲壮了。
B.秦青的歌声由于声音很大,天空中的云都被止住了,不能流动了。
C.形容秦青的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10.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挟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2.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1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广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广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
的基本主张。
14.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文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二)颜渊、季路侍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5.下列加点字句中“与”的意思是“赞成”的一项(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淘《六国论》
C.吾与点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D.失其所与,不知。——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6.文中(二)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是( )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C.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D.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7.下列对两篇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一)和文(二)都记录了不同的“志”,表明孔子尊重差异。
B.文(一)孔子评判了弟子所言之志,文(二)则没有评价。
C.文(一)孔子没有表明自己志向,文(二)则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D.文(一)标题用“侍坐”比文(二)标题用“侍”增添了孔子与弟子谈话宽松平等的氛围。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二)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则曰 居:平日
B.夫子哂之 哂:微笑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遇见
D.每至于族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秦以攻取之外
B.子路率尔而对曰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始臣之解牛之时 邻之厚,君之薄也
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莫春者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而陛下说之 D.辇来于秦
22.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如会同,端章甫
A.晋军函陵 B.西取由余于戎
C.燕赵之收藏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23.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吾知也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视为止,行为迟
C.何厌之有 D.虽董之以言行
2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并未直接向弟子发问,而是先从自己谈起,并自然过渡到弟子的治国志向上来。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旁若无人,脱口而出,反映子路不甚谦逊的态度和直接坦率的性格。
C.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D.庖丁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也还是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妥善保藏。
25.用斜线(/)为文言文(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三处。
良 庖 岁 更 刀 割 也 族 庖 月 更 刀 折 也。
2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二)颜渊、季路侍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老者安之
28.下列加点字句中“与”的意思是“赞成”的一项(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苏淘《六国论》
C.吾与点也。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D.失其所与,不知。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9.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0.文中(二)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是( )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C.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D.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3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雾,咏而归。
32.下列对两篇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一)和文(二)都记录了不同的“志”,表明孔子尊重差异。
B.文(一)孔子评判了弟子所言之志,文(二)则没有评价。
C.文(一)孔子没有表明自己志向,文(二)则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D.文(一)标题用“侍坐”比文(二)标题用“侍”增添了孔子与弟子谈话宽松平等的氛围。
33.两篇选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关于“志”的对话,表达方式各有特点,请举例比较赏析。
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B.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C.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D.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古代届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
B.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文中这也是公西华的谦词。
C.莫春也称季春,即阴历三月。一年分四季,一季分カ三个月,分别为孟、仲、季。
D.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20步行冠礼,一般在宗店内由氏族长辈主持加冠。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他说自己仅用三年就可治理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受到夫子哂笑。
B.冉有为人谦虚,说话谨慎。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认为自己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
C.公西华志于礼教,娴于辞令。他委婉地表示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或者共同朝见天子之时,自己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D.孔子有意引导、鼓励学生。曾皙在老师问志时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想法,孔子并米,对其加以责备,而是劝他勇敢说出自己的志向。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日:“异乎三子者之撰。”
二、语言表达
3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
(1)第一副上联: 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
(2)第二副上联: 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
3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师生共话志向,各言其志,轻松、和谐、畅快,不落窠臼、不入俗套,侃侃而谈……这样的课堂是让人向往的,这样的老师也是让人敬佩的。
作为学生,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课堂和老师?请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要求:用语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80字。
三、情景默写
4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 , ”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
参考答案:
1.CEG 2.C 3.D 4.(1)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白白为他遭受祸殃。
(2)子路说:“君子可以死,但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5.性格直率,行事鲁莽,逞勇好胜。
6.A 7.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8.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9.C 10.学习是无止境的,不能浅尝辄止。
11.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这织布机上的布。 1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决断性,一旦认为是错的就当机立断改正错误;同时只有好好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才。(言之有理即可)
13.A 14.“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已欲立而立人,已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15.C 16.A 17.C 18.(1)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么打算怎么做呢?
(2)让子路(我)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光景,可以让它的(百姓)勇敢起来,而且懂得礼义。
(3)对于年老的,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友,就信任他;对于年少的,就关怀他。
19.C 20.C 21.D 22.A 23.C 24.C 25.良 庖 岁 更 刀/ 割 也 /族 庖 月 更 刀/ 折 也。 26.(1)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
(2)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3)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27. 怎么 使……安逸(定) 28.C 29.C 30.A 31.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都已穿定了。(我偕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起)唱着歌走回来。 32.C 33.《侍座》注重细致描写。对话中师生的情态都有具体的描述:如:“子路率尔而对”中的“率尔”就表现了子路直接坦率,不太谦逊的性格。“夫子哂之”中的“哂”则表现了孔子听到子路的回答微微一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子路回答不够谦逊的看法。对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描写更是表现了他胸有成竹,自然洒脱,与众不同的情态。《侍座》中的描写简洁传神。《侍》注重简笔叙述。对话则直抒胸臆,直接明确。如子路只一句,既表达了目的,又反映了性情。
34.C 35.B 36.A 37.(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后半句也可译为:不要因此就不说了)
(2)(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接近尾声,接着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38. 戏水沐风咏歌回 冠者五六舞雩当风风正暖
39.示例一 孔子的课堂正是“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的体现。老师,要用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保证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其勇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示例二 对于学生,教师应是亦师亦友的身份。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喜欢你就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课堂上注意知识与情感的交融,以良好的课堂氛围去感染学生,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让孩子觉得老师值得信任和尊敬,感觉亲切而愿与之交流。
40.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