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复活》读后感(6篇)目录“死亡”与“复活” 1救赎与新生 2枯燥与星火 3人性与救赎 4慧眼既开,便难再装睡 5自我救赎与心灵成长 7“死亡”与“复活”——《复活》读后感托翁的《复活》围绕玛斯洛娃人生经历中的“死亡”与“复活”,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女子的精神成长史,跌宕而漫长的痛苦之后,更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是她的善良、坚韧和包容。玛斯洛娃精神上的“死亡”,从她选择成为一名妓女开始。究其根源,有马斯洛娃作为底层人民的身份和认知局限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源于贵族阶层无情的压榨和剥削。她曾经历过纯真洁白的爱情,可却因为她底层妇女的身份卑微,被当时思想污浊的聂赫留朵夫侵犯后又无情抛弃,而被抛弃的她不巧怀上聂赫留朵夫的孩子,聂赫留朵夫的姑妈以此为理由,将她无情赶走。被抛弃后的一年里,她生活艰苦,在经历因为产子热感染的产褥热之病、再次与人相爱又被二次抛弃等事情后,她的世界股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已经很难相信这个世界的善意,更无法相信别人,沦入风尘也是事所必然的结局。在当妓女的日子里,她染上烟酒,日渐堕落,一步步走向了堕落的泥潭,走向精神的“死亡”。而玛斯洛娃的“复活”,则源于她本性的善良,更是他人的救赎。玛斯洛娃的第一层复活,是对善意的重新信任。历经7年妓女生涯的玛斯洛娃,早已习惯了世道沉浮,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伪善虚伪的面具已然变成她的保护色。所以当聂赫留朵夫想要赎罪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是怀疑,以为这不过是有钱人的一时兴起,甚至想利用他的赎罪为自己谋取更多的钱财利益。但聂赫留朵夫用他的真诚和真心,无条件去帮助马斯洛娃,想方设法为玛斯洛娃疏通关系,即便四处碰壁也不曾放弃,最终她在狱中的待遇有所改善。这一切都被马斯洛娃看在眼里。真诚永远是赢得信任最重要的武器,而玛斯洛娃被聂赫留朵夫的真心实意所打动,再信善意,此为复活的第一层含义。玛斯洛娃的第二层复活,是选择改过自新,拥抱真正的生活。在被聂赫留朵夫打动后的玛斯洛娃,意识到自己不应再堕落下去,她开始主动戒烟戒酒,将自己伪善虚伪的面具脱下,重拾起工作女性的优秀品格,热爱劳动、乐于助人。除此之外,在聂赫留朵夫的帮助下,她从刑事犯罪的队伍转到政治犯罪的队伍,这一转变让她有机会与革命者接触,自此她主动接纳革命观念,向革命倾斜,发展自身。此为玛斯洛娃的第二层复活。玛斯洛娃的第三层复活,则是传递善意,善待他人。身处政治犯的队伍之中,政治犯们对于玛斯洛娃的经历感到十分同情,平等真诚地对待她。这使得玛斯洛娃重温了被平等相待的被尊重的人的感受,于是她开始社交,并重拾对“爱情”的信心。在面对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时,玛斯洛娃为了维持聂赫留朵夫的名声,拒绝了他。她本可以接受旧爱的求婚,过上富裕的生活,可她并未选择去满足一己私欲,而选择了遵从内心的善意,此为玛斯洛娃的第三层复活。 玛斯洛娃的一生历经坎坷,因为贵族的腐朽思想,她被亵渎被抛弃,沦入风尘;又因为贵族的自私,原本无罪的她被误判,被流放。原本善良淳朴的她因为他人的过错而深受打击,走向了妓女的道路,虽然这期间她麻痹了自己的精神,但她本性并不下贱,反而是圣洁的,她被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所感动并原谅他,最后为了保全聂赫留朵夫的名声,拒绝嫁给聂赫留朵夫,而选择西蒙松。焕发她的善良,开始崭新的人生,就是对她最大“复活”。罗素曾说过:“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玛斯洛娃的悲剧源于爱情,也因爱情而落幕。这不禁引人深思:“女性在爱情中应是怎样的?”我们生而为人,才能享受这世间一切美好的情感。在爱情中,无论男女,我们都不应迷失自我。爱情中的一切角色都不应从“我愿意”变成“我应该”,女性在婚姻中并非男性的附庸,而是拥有自主权的独立人格。当女性成为男性的“人偶妻子”,成为相夫教子的工具时,她们何谈自我?而这所谓爱情也不过是为约束女性而画出的美丽的圈套罢了。玛斯洛娃就是在爱情中迷失了自我,在花言巧语中将自己托付出去,而能力不足的她在被欺骗后难以在社会中立足,谋生,最终陷入悲剧。所以自身的能力是爱情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正如鲁迅在《伤逝》中所写到的那样: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不是两个人的角色扮演,而是两种独特火花的精神碰撞而形成的生生不息的火焰。而这火花正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自我,不断为自身积蓄内涵与能量,才能在火花碰撞时产生更加持久热烈的火焰。救赎与新生——《复活》读后感也许肉体目前还不能复活,但精神世界的重新焕发光芒却充满希望。——题记读过这本文学著作之后我对“复活”一词有了与之前不同的体会。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上的复活,更是精神世界的的重建。《复活》出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之手,更是一本家喻户晓的不朽之作。此书创作于19世纪黑暗的沙皇统治时期。晚年的托尔斯泰已经见过了太多悲惨的社会现象,他把这种对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和抨击化成了文字。而“复活”则是全书的主旨,作者通过精心描写主人公的精神复活过程,来表达他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作者把“复活”作为全书的主旨,更是表达了晚年的他对腐败的社会和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一种美好祝福。小说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涅赫留多夫和卡秋莎·玛斯洛娃。作者正是通过描写二人的精神复活过程来表达他心中那份同情和美好愿望。玛斯洛娃曾经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姑娘,对生活和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她16岁时和当时只是大学生的涅赫留多夫相识并相爱,不过当时的涅赫留多夫只是一个单纯,无邪的青年。但三年后,当他大学毕业升上军官后,就变成了一个迷恋酒色、不思进取的社会败类。当他再一次见到玛斯洛娃时,他诱奸了她,只留下了一点钱。玛斯洛娃得知自己怀孕后被迫离开了地主家里,弱小单纯的她处处被侮辱,不断的被抛弃,最后沦为妓女。至此,她已经变得身心麻木了。直到最后在一桩人命案中她被指认成凶手而被关在监狱中等待审问时,她又意外的遇上了涅赫留多夫。此时的涅赫留多夫已经改变了年轻时的信念,精神道德上已经堕落了。但当他听见玛斯洛娃在法庭上的呼喊时,他的良知突然被唤醒了。行文至此,作者已经开始了对涅赫留多夫的“精神复活”。而从这开始,才是这部书的真正精髓所在。作者描写这段时花了很大的心思:通过描写涅赫留多夫内心微妙的变化和所思所想来表达作者对于社会深刻的见解。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描写了他在监狱中为无辜的人四处奔波时的所见所感,生动地描绘了监狱长和警探等并不把人民当人的景象,他们只是为了一己私利就把无数的无辜人监禁起来,恶劣的环境和随时死去的罪犯并没有软化他们的心,反而使他们更加像恶魔。作者提出了内心的疑惑,也不禁让我们深思,“到底是他疯了,还是这么多人疯了,这些问题为什么他们都看不见呢?”通过这些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黑暗面。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过去了,但是这本书中的问题值得人类永远深思。眼下这种金钱社会下,良知、善良、单纯仿佛成了“向上爬”的累赘。无数的人为了所谓的权力金钱抛弃了这些,却不知道没有了这些,他们只不过是一个个空有一身皮囊的低级动物罢了。古往今来,名垂千古的是那些伟人永远不朽的精神,因此精神世界的复活尤为重要。误入歧途的人们还有机会像主人公那样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枯燥与星火——《复活》读后感 《复活》?枯燥?冗长的人名确实难以记住。平白的文字构造出那一个社会,一页页纸片洞悉社会的黑暗。肮脏吗?可能吧。可总有人握着那点点星火,于至暗时刻熠熠生辉,于挣扎中,复活。 似乎更像是聂赫留朵夫的救赎之旅,亦或是代表了当时贵族的思想觉醒。他从一个纯真的少年,然后成为了一个“正常”的贵族。在目睹了曾经的爱人玛丝洛娃站上法庭,被判苦役的时候。他那可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侵染的心,产生了一丝裂缝。他开始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甚至说愿意和她结婚。失败后愿意陪她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 聂赫留朵夫在那个时候真的爱玛丝洛娃吗?一个贵族,会为了一个妓女,放弃那些金山银山吗?或许和他年少时受到的思想教育有关吧。可能更多的是愧疚。觉得愧对玛丝洛娃,想要补偿她,玛丝洛娃也接受了这一份善意。 他们真的相爱吗?还是愧疚心在作祟。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想要改变一个人,先从行为上改变比先从思想上改变更加有效。聂赫留朵夫在愧疚的心理下,不断为玛丝洛娃奔走,同时也见证了这个社会的黑暗,肮脏。一家人被迫分离;象征着权威和公正的官员却以权谋私,麻木不仁,口腹蜜剑。他那个被污染的心也逐渐复活。不是爱将一切唤醒,而是那个想要弥补的心情,成为了燎原的星火。 人的肉体是不能复活的,可是比肉体死亡更加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死亡与麻木,但好在,精神可以复活,可以让人从一个没有感情的行尸走肉变得鲜活。而精神复活的钥匙,只是一点点的星火。像是聂赫留朵夫见证了玛丝洛娃被牵扯进命案,成为了他的“星火”。 像是燧石,在激烈的碰撞之后才会产生火花,这个足以令人思想觉醒的星火,也是在激烈的冲突中产生的。纵观历史,无非是产生矛盾,解决矛盾,再产生矛盾的过程。有的人,在冲突中发现了那点点的星火,如果落入干柴中,不用一会便有燎原之势。 星火,可以是任何小小的情绪。可以是一点点生活里的小治愈,小确幸。也可以是一小些不顺心的事情。星星点点的,看似无所谓的情绪,或许会在极端的情况下,引发燎原大火。或许可以尝试利用他们,可是这一点点的情绪该如何去捕捉,如何去利用。这便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了。 就好像是在下落的挣扎中,无尽的黑暗中看到了光亮,我们循着光亮走,一路走一路看,来到那个透过光的缝隙,在我们对光的向往下,缝隙越裂越大,最后给我们呈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也照亮了我们从前生活的世界,让我们看清其面貌。 所以我们握着星火去追寻,或许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可还有这一路看到的。人性与救赎——《复活》读后感 读完了《复活》这部名著,它给我以强烈的震撼,让我感受到失去本性的可怕和人性的光辉、美好。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部杰作,是一部不朽的史诗。在《复活》中,作者揭露了当时俄国政府,监狱,法院等机构的黑暗与恐怖,反映 了农民的赤贫,地主的贪婪,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但就我个人而言,最打动我的,还是聂赫留朵夫为了赎罪,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我救赎,而为玛丝洛娃,为监狱里的无辜的犯人们的积极奔走,以及聂赫留朵夫内心深处精神的自我与野兽的自我之间艰苦卓绝的斗争,还有玛丝洛娃为了不拖累聂赫留朵夫而在爱他的情况下毅然拒绝他的求婚跟随了西蒙松。 我认为聂赫留朵夫能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很不容易。在周遭可以说是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他堕落了。可他能被与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并决定重新做人,这说明了他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他重新开始记日记,“同自己谈话”,“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圣洁的自己谈话”,这是他人生的转变。试想,在一个人人都享乐的贵族环境中,一个公爵,只因一个妓女、囚犯的一个眼神就改变了自己,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然而聂赫留朵夫却做到了,而且是在那个妓女、囚犯近乎于玩弄的态度下做到的。这不得不让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不仅“救助”了马斯洛娃,让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还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帮助被诬陷的囚犯,去找典狱长、副省长,那些他并不想见的人。复活的聂赫留朵夫成为了黑暗社会中的一个亮点。 至于他与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并不顾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旧希望马斯洛娃能宽恕他,并想继续帮助马斯洛娃,这也就是聂赫留朵夫真正的复活了,他已经彻底从一个贵族公爵便回一个善良的人了。 我感动于聂赫留朵夫敢于面对错误的那颗忏悔之心,正是他勇敢面对,并付出实际行动去尽力弥补才换来了自己和玛斯洛娃的新生活。我想,当一个人犯下错误时,不管这个错误是大是小,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刻检讨自己,并承担自己所犯的过错。 人的肉体死后是无法复活的,但人的精神却可以。只要我们不断自省,时时清扫自己的灵魂,公正地自我批判,勇于抛弃不该有的享乐思想,就能让灵魂变得纯洁、高尚。《复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是多么重要。珍惜现在良好的环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让一丝一毫的不良因素动摇自己,这才是生活的真谛。慧眼既开,便难再装睡——《复活》读后感苏联文学,除了书中人物名字稍长之外,其文笔之优美、思想之深邃很值得读者玩味一番。三毛也曾在她自己的书信集中向求书的笔友推荐它。抱着欣赏领略的心态,攻克下俄国人名字的难关,我终于读完了托尔斯泰的《复活》。深刻的书大都有这样的特点,就是为了能够尽可能地深挖人物心理、讨论行为动机,议论性的文字会占据很大的篇幅,因此情节就显得简单明了。本书就是这样,主要情节只是,贵族聂赫留朵夫目睹年少时自己所诱骗的平民姑娘卡秋莎在法庭上的凄凉冤状之后,自我反省并以实际行动自我救赎。一目了然的情节,却裹着文字膨胀丰满,最终变成洋洋洒洒四十万言。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读这样的小说,就特别需要细细反思,因为也许在作者看似不经意的议论里就有哲理大显灵光。比如,作者在描述聂赫留朵夫在上流社会醉生梦死、得过且过的原因时,这样说:“他之所以发生一系列可怕的变化,只是因为他不再相信起自己而相信别人。为何他不再相信自己而相信起别人,那是因为,如果相信自己,日子就太不好过:按照自己的信念处理任何问题都不利于追求舒服快乐的兽性的我,几乎总是与其作对;如果按照别人的信念,就无需解决什么问题,一切都已解决,而且解决得总是不利于精神的我而利于兽性的我。”悲哉!读到这里,我细细思量——多少人曾经拥有心境澄明的时刻,结果却因为难以抵抗环境压力,放弃自己独一无二的真实感受以及明镜似的睿智见解啊!放弃独立的思维就等于放弃自我;融入到庸俗思想中人云亦云,就等于徒然为世上的真理与智慧增加一团迷雾。“理想向来不是实惠的东西,它不能带给你世俗的享受。”余光中在《写给未来的你》中这样写道。通过阅读贵族主人公对富贵生活的舍弃,读者便更能明白这一点。从小说主题上讲,托尔斯泰正是要表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锐利冲突——在这里,不可能有折中的选择,要么完全抛弃贵族生活,投入到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中去;要么就继续装睡,无视已经醒来的智识对灵魂的鞭挞。想要瞒天过海、两者皆得,是绝对行不通的。这样的选择常常令人不知所措。可是总会有这样的时刻逼你去直视现实,这时,即使我们慌乱地承认,自己真的不清楚答案,也将不得不做出自己的决定,在作出决定的同时展现真正的自我。从人物塑造上来讲,作者把聂赫留朵夫刻画得很真实饱满。他并没有刻意将其塑造成一个百折不挠的铁人,而是使之不断地犹疑着、坚定着。我们可以从主人公的设想与心态变化上略知一二。在决定向卡秋莎认错、四处奔忙为其减刑前,单单是因为产生这样的想法,主人公就已经自我感动了,并且还觉得,自己所要拯救之人一定会因为他真挚的行为大为心折、他们一定能和好如初。可是生活常常不按人的预想出牌,作者一定是深知这一点,才这样安排卡秋莎的反应:风尘岁月中浮沉多年,早就不信贵族公子所谓的真善美了;她压制住的痛苦回忆一旦醒来,心灵就无法承受这巨大的悲苦,便只好依旧不思不想、自我麻木、不为所动。这个情节表明了男主的天真,随之而来的动摇又说明他只是一个普通人,难以果决地实现自我救赎。而且这种动摇不仅仅是一次两次,它在营救卡秋莎的过程中几乎贯穿始终,在卡秋莎以漠然无视的表现掩盖内心的时候,在他到大人物阶层中奔走无果的时候,在听闻所谓的卡秋莎在监狱医院的“堕落事件”的时候,甚至在他决意追随卡秋莎去西伯利亚、他养尊处优的姐姐来探望的时候……在为理想付出的卓绝之路上,魔鬼的呼唤从未止歇。它在主人公的耳边荡来荡去,发出犀利的呼啸,有时惶乱人心,有时令人迷乐。它有千百个伪装的相貌,或扮圣徒或演智者,无时无刻不与主人公苏醒的善良精神厮杀,可怜的主人公便在这种境况中苦苦挣扎。好在结果不负众望,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行动上,他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冤案得到平反、卡秋莎得到减刑、她的淳朴本性也复活起来。这胜利或许仅仅是因为,苏醒的智慧虽然微渺、复活的精神虽然孱弱,却都拥有势不可当的生长力,足以抵御无任何根基的强大恶魔。是的,慧眼即开,人便难再装睡,无论这智慧来自智力层面还是道德层面。一旦品尝过真理的甘美,世俗享受便失去了许多往日的炫目光辉;一旦清醒之后便难再装糊涂,装糊涂是想要逃避,可逃来逃去都逃不过自我的拷问。有时我还在想,作者为什么最终要卡秋莎选择贫苦青年西蒙松呢。要是卡秋莎选择聂赫留朵夫,叫这个贵族把自己的决心贯彻到底,在值得与不值得的摇摆中直面自己的怯弱,则更能考验他的诚意、对他更残酷。或许作者更想表现卡秋莎的美好品质吧。因为选择西蒙松、不接受贵族公子的牺牲,更能展现她崇高的思想境界:不恋繁华、舍己为人。本书的结尾,作者写出了一个展望性的结局,“只做完一件,另一件才开头呢”,期待主人公能有更大的作为,正是卡秋莎的放手才给他这样一个广阔的空间,这是她在成人之美。这样的处理,使本书的意义更为深远——拯救一个卡秋莎算不了什么,拯救千千万万麻木无心、慧眼未开的人,才尽显英雄本色!自我救赎与心灵成长读完托尔斯泰的《复活》,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而托尔斯泰用了十年,淬炼成这部对腐朽沙皇专制制度进行无情嘲讽和猛烈抨击的著作,让读者透过涅赫留多夫的眼睛看到了19世纪黑暗的沙皇俄国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故事在春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铺陈开来,温暖明媚,春意盎然。开篇的春色让人心生暖意,但上帝为造福众生而赐予的世间美好,却没有让这个世界充满和谐与爱,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病态心理:能让冰雪消融的明媚春光并不是值得歌颂和赞扬的,真正“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统治他人的种种手段。”视线紧接着转到了一桩刑事案件上,涅赫留多夫完成自我救赎和实现心灵成长的历程便就此展开。姑妈家是年轻时的涅赫留多夫心目中的桃花源,那里有旖旎美妙的风光,无拘无束的生活,还有善良纯朴的玛斯洛娃。那时的涅赫留多夫心地纯良,热情正直,是个懂得土地私有制的残酷和不公,“把为道德要求而做出牺牲看作是最高精神享受”的年轻人。他和纯洁的玛斯洛娃相互爱慕,玛斯洛娃成为他心头的白月光,照亮了他的精神世界。一切都是那么宁静而美好,然而,人生若只如初见,悲剧又怎会上演?当年在不得已和不舍中离开的涅赫留多夫,三年后归来时却性情大变,军官服役的堕落生活,让那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涅赫留多夫彻底沦陷,沉湎于军队的慵懒暴力与寻欢作乐,成为了一个疯狂的利己主义者。再见到玛斯洛娃,兽性战胜人性的涅赫留多夫侮辱了她,并绝情地再度离去,玛斯洛娃的悲剧人生便由此开始,她离开了家,生下一个出生后不久就夭折的女婴,而后沦为了妓女。世事多凑巧,玛斯洛娃由于被诬告图财害命,成为了法庭上的被告之一,而涅赫留多夫恰好是这桩案子的陪审员。涅赫留多夫在法庭上认出了玛斯洛娃,认为玛斯洛娃沦落到这步田地都是由于当年自己的一时放纵,在法庭上如坐针毡,又由于陪审员们的疏忽,让本该无罪的玛斯洛娃被判处到西伯利亚服苦役。内心万般挣扎与煎熬后,涅赫留多夫决定为年少铸成的错误赎罪。他为能修改玛斯洛娃的判决多方奔走,到监狱向玛斯洛娃承认了自己的过错,承诺陪她去西伯利亚并同她结婚。这是在拯救和补偿玛斯洛娃,也是在完成涅赫留多夫的自我救赎,以此事为契机,涅赫留多夫看清了当下社会的不公与存在的诸多弊端,这也是他心灵憬悟与成长的开始。对于一个一直沉浸在富贵温柔乡中的公爵来说,最难的不是保持清醒,而是能从原本的混沌中挣脱,涅赫留多夫做到了。这是内心的觉醒,是真正的蜕变,是对从小耳濡目染构筑起的三观从内而外的彻底击碎。在涅赫留多夫身上有两点最为可贵:一是他在认识到自己对玛斯洛娃犯下的大错后愿意有所担当,尽全力弥补她;二是在看清社会制度和法律的不合理后能坚定信念,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时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上层社会腐败堕落,奢华至极,整日在纸醉金迷中玩乐挥霍,财富却能不断累积。底层人民被剥夺土地,压榨财富,拼死拼活为地主劳作,依然填不饱肚子,小孩子因为过度饥饿而发育不良、手脚颤抖。但掌握绝大多数财富与权利的少数人,却能轻而易举地决定整个下层社会的人民能否生存。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终日劳动的农民苦不堪言却命贱如草芥。于是涅赫留多夫将自己继承的大部分的土地都无偿分给了农民,尽管被压迫和欺骗已久的农民对涅赫留多夫的提议抱有很深的怀疑和敌意,但思想上已经觉醒的他,毅然放弃了这部分收入来源,将土地还给了农民,并为此感受到精神的愉悦与重生。在涅赫留多夫的眼中,社会和法律存在着巨大的阴暗面和漏洞,腐败和愚蠢的人因为地位和财富的优越便有权力制定法律,他们剥夺着底层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权利,让他们的思想变得懦弱而僵化,甚至有时因为没有身份证就要被迫入狱,忍受着痛苦的折磨。上层统治者掠夺了人民的财产,占据了全部的土地,却让整个社会都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弱势群体就像集体失声的行尸走肉,执法者随心所欲地扩充犯人的数量,他们却毫无反抗之力,长期承受着无辜的压迫与残害。但总有清醒的人能在混沌中睁开双眼,团结起来进行反抗,他们是沙皇政府容不下的叛逆者,是必须镇压和歼灭的“政治犯”。涅赫留多夫为了赎罪,跟随着玛斯洛娃,同被流放和被罚去做苦役的犯人们去往目的地,在这期间和反政府的政治犯深入接触后,更加确定了自己思想的正确性。 在他眼中,“官府就是这样,逮捕几百个显然不仅无罪而且也不可能危害政府的人,把他们关在牢里,有时甚至关上几年,让他们在牢房里染上肺痨病,发疯或者是自杀。他们被关起来仅仅是因为缺少释放的理由。”法律就摆在那里,官府行使权力时却为所欲为,“所有这些甚至从政府观点来看也是无辜的人们的命运却取决于宪兵队长、警官、暗探、检察官、侦查官、省长和大臣等人的专断、无聊和情绪的好坏。”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让一个人成为阶下囚,又仅凭一点私人关系或者几个卢布的贿赂,就可以将其无罪释放,整个社会已经乌烟瘴气,匪气纵横,肮脏到令人发指!故事的后半段对于犯人队伍被集体押解过程的描写,也强烈冲击着读者的感官和心理。七月的酷暑天气,烈日炙烤着大地,一千多名犯人在阳光曝晒下为了点名排队站了三个多钟头,面对押解兵的责骂、推搡,犯人们敢怒不敢言,只能服从摆布。长达几个小时的两次清点后,全体犯人或被用手铐将两个人铐在一起,或各自拖着沉重的脚镣,密集、无精打采地徒步而行。他们不说话,身着同样的灰色囚衣,在千百只脚扬起的灰尘中快速地移动,这支浩浩荡荡的特殊队伍让人从心底生出寒意和烦躁,以至于在涅赫留多夫眼中,“他们不是人,而是一些特别可怕的生物。”没有人会在意这些低等之人的生死,途中有两人因为中暑缺水而撒手人寰,押解兵却只因为要处理死人的一系列手续很繁杂而感到忧虑。他们只关心能不能把这些不值得怜悯的“动物”按计划运送到目的地,而不会意识到有多少无辜的人的美好前程和宝贵生命被无情断送。在临时停顿休整的监狱里,几百个犯人挤在阴森的牢房中,很多人只能睡在狭窄的过道里或者巨大的便桶旁,令人作呕的恶臭,混杂在潮湿的空气中,即使没有亲身经历,仅读来也着实让读者不寒而栗。涅赫留多夫本应坐享其成,享尽富贵荣华,是那颗没有完全泯灭仁爱和正义感的心唤醒了他久违的良知。在达官贵人眼中,他神经质,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说脑子坏掉了,居然可以放弃财富,将土地交给农民,这真的太荒唐了!含着金汤匙出生,与生俱来的公爵之位,众人以结识他为荣耀,但他还是踏上了不一样的路。置之死地而后生真的很难,上流社会嘲讽他,农民阶层质疑他,但涅赫留多夫选择了认定的路就坚持到底。他清楚地认识到俄国社会的弊端和法律的不人性化,尽可能地保持清醒,又为这些悲苦的人民尽了绵薄之力,他也是被他拯救的无辜犯人心中的灼灼光华。年轻时的涅赫留多夫和我们很多人一样,胸膛里跳动着的是一颗纯洁、赤诚、正义的心脏,但被身边的污浊之气包围后,不得不活成了我们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我们无能为力,有的人挣扎,有的人妥协,而最终大部分人是被同化,只有少数人坚守着本心,活得通透、坦荡,这也正是涅赫留多夫后来能够觉醒的可贵。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能力,创造出一点点改变那就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像涅赫留多夫愿意利用公爵身份在官府间周旋,愿意支配自己的财富分给食不果腹的农民,他所做的虽不足以冲击沙皇统治下的腐朽制度,但依然是照亮心灵的一束光。如果我们实在渺小,撬不动地球也不能让话语掷地有声,至少可以摆得正心态三观,分得清是非黑白。故事的最后,通过涅赫留多夫的努力,玛斯洛娃最终被判定无罪释放,并与跟她同路,对她尊重体贴的政治犯西蒙松结合,打破了长期禁锢在身上的精神枷锁。涅赫留多夫尊重了玛斯洛娃的决定,从那时起,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便都具有了跟过去完全不同的意义。这是玛斯洛娃崭新生活的开始,也是涅赫留多夫人性的复活。我们相信,并也真诚地祝福这些勇敢、善良的人们,以后的日子里,温暖多过冷漠,幸福常伴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