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
【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
依时间的顺序,初步了解孙中山的早期活动、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的提出、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和历史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思考孙中山成为革命先行者与他一系列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孙中山的革命之路。
3、家国观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教学难点:如何从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中认识到他的“革命先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这些英雄先锋,他们能够认清时代的潮流,推动历史的发展。
在中国近代史上,当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相继失败后,曾经涌现出这样一位英雄先锋。他能应时代潮流而动,为振兴中华耗尽毕生精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孙中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9课,我们来学习——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新课讲授
(一)医人医国始改志:从医人到医国。
1、生平简介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897年,他在流亡日本时,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以后,就常用中山为名。
少年孙中山就读于当地传统的私塾。可是孙中山说,忆吾幼年,从学私塾,仅识之无。他只学了两年的传统文化,四书五经的东西没听进去多少,但是村里的太平军老战士,每讲起太平天国的故事,他就听得入神。孙中山后来回忆说,我革命思想的成熟,固然是我长大之后的事情。但是我革命最初的动机,则起源于幼年时代与乡间父老之间的谈论。
14岁那年,孙中山同母亲漂洋过海,远赴夏威夷檀香山,去投奔兄长孙眉。由此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开始感受到西方社会与晚清传统社会不同。孙中山后来就读于英美传教士开设的教会学校。
1883年,18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归国之后,孙中山又在香港、广州学医。
1892年,他毕业于香港的西医书院,而后又在澳门、广州开设药局行医。但这个时候,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却有了新的想法。他说,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亦然。若夫最大权利者,无如政治。
2、学生活动:讨论孙中山在这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19世纪末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更是看到祖国即将沦为列强瓜分殆尽的悲惨命运。所以他决定弃医从政,从医人转向医国。材料:幼年的孙中山很聪慧,博闻强识。崇拜英雄,四处学习。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广东等地学习,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在校学习期间,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便“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寻求救国途径。
——西方思想的影响、爱国心的驱使、民族危机的加重
(二)矢志革命独险行:从改良到革命;从起义到流亡。
1.从改良到革命
1894年1月,孙中山写下了几千字的上李鸿章书。我们来看到其中的一段文字,概括一下,在其中孙中山提出了哪些观点?
劝告清政府实行改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提出了富强治国的四大纲领。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在此,孙中山认为,这正是西方富强的根本。
认为清政府误国,是清政府令到国家处于被列强蚕食的局面。他建议清政府不要只顾着购置坚船利炮,怕应该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这样自上而下的改良主张,方能富国强兵。
1894年6月,北上天津的孙中山并没有见到李鸿章,因为这时期正是甲午战争的前夕,忙于军务的李鸿章无暇接见,而孙中山的上书也就石沉大海。这时正是战争一触即发,但清朝的官吏却是积极的筹办着当时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因为李鸿章不接见他就觉得“清政府误国”吗?不是的。我们清楚记得1894年发生什么事吗?是的,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来更战败了。但是当时国人对这场战争的战败并没有多大认识,还以为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小日本受到了大清国的严厉打击。孙中山后来回到檀香山,美国舆论却不一样了。
孙中山看到了中日战争的真相,清军在战场上一篑千里望风而逃,貌似强大的北洋海军不堪一击,这些真相一定给孙中山先前纯洁的思想一个巨大冲击,使他意识到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不是别的,就是满洲贵族统治集团的整体性腐败和体制性腐败。由此他萌发了“革命”的思想,从而发生他人生的第二大转变——从改良到革命。
这让孙中山深刻认识到仅靠改革的方式是无法挽救中国的,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救中国。至此,孙中山彻底放弃了改良道路,开始走上坚决反清的革命之路。
2.从起义到流亡
1894年,孙中山再次回到夏威夷檀香山。他联络华侨,创建了兴中会。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此同时,提出将振兴中华作为宗旨,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口号,并于1895年成立兴中会总会,积极准备广州起义。
在兴中会之后,孙中山又做出了哪些具体的举动呢?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联络革命人士,也是他的好友陆皓东,在香港成立兴中会香港总会,并且从事一系列诸如联络、筹款、革命的事。他们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但因为叛徒的告密,起义失败,陆浩东不幸被捕牺牲。
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孙中山遭到清政府的通缉,流亡海外。1896年,孙中山流亡英国伦时,受到清政府所派特务诱捕入中国使馆,后来由英国友人营救脱险。在逐渐流亡欧美各国的时候,孙中山考察了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此外也与很多的欧美进步人士相接触。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慈禧太后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政府彻底的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洋人的朝廷。在这个时候,反清的浪潮风起云涌,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的传播。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像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示钟和猛回头等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纷纷亮相。那么通过他们的节选的文段,同学们能够发现这三位思想家他们所表达的共性是什么呢?在此,同学们可以看到,高频出现的词有革命、独立、自由。是的,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共同的主张反抗推翻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与此同时,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华兴会和光复会。
(三)三民主义绘蓝图:从同盟会到三民主义。
1、中国同盟会
请大家观察这幅地图,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革命团体的分布有哪些特点呢?这位女生你来说?
从地图中可以看出来当时革命团体比较分散,不集中。这种情况会带来什么问题呢?没有统一领导,力量分散,没有统一的革命纲领等。请坐。
面对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通过早期的革命活动,已经成为革命党公认领袖的孙中山对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想成功,大家必须要联合起来,集中力量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党革命组织,这就促成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接下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大家阅读教材40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成员构成、政治纲领、领导人、机关刊物以及它的性质。
归纳中国同盟会
时间:1905年8月
成员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领导:孙中山为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刊物:《民报》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结合材料以及教材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同盟会的成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你来说?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很好,请坐。
过渡:后来,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高度概括,首创了三民主义。
2.革命的蓝图——首创三民主义
为了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我们将做进一步的探究。第一个探究问题: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是什么?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被孙中山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以武装的方式推翻当时清王朝的君主统治,反对民族压迫。这不仅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也打击了在华的外国势力。
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它指的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后,要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共和国。在这里边国民一律平等,而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之根本,也给了当时迫切寻找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革命派别一个明确的纲领。
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平均地权指的是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来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从此,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孙中山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既考虑革命的首要目标,也兼顾各派的主要利益,……使各派势力能够在共同的目标下协调行动,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斗争力量。
——《试析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
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复兴之路》解说词
提问:根据材料,说说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
小结: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革命理想的体现,由于孙中山的认识和受时代限制的原因,三民主义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作为一种相对前人来说更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革命理论来说,它为世人描绘了一幅革命后的宏美蓝图,是非常难得的。
过渡:也正是在三民主义的激发下,越来越多人前仆后继为之奋斗,一次又一次地向清政府的发出攻击。
3、学生畅言:我今天认识的孙中山,是____________。
师:古语有曰:“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在那个年代,孙中山站在时代的尖端,以爱国为己任,无畏地站出来倡导推翻清朝统治、推翻帝制,实属革命的先行者,圣人也!
过渡:当然,人无完人,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也有不足或不够理想的地方。
所以,鲁迅先生曾评价孙中山“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无论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终于全都是革命。”
三、小结
太阳最伟大的地方不在于普照大地,而在于落下之后还能再升起。
我们来回顾本课所学。孙中山被誉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回顾孙中山先生的一生,矢志不渝的坚持着反清反封建的革命道路。他倡导武装起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他首创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再加上随后进行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国共合作等。他的一生,从来没有改变革命方向,终其一生都在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不愧于革命的先行者称号。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