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准确理解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2.通过了解人的认识的来源,区分获得认识的途径,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3.结合理论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从四个方面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自觉树立并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新知导学】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
(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及其关系
①阶段:感性认识和____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②表现形式: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____三种形式。
③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____,理性认识是认识的____,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____、____,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想一想:请各举两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例子。
2.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的____活动。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想一想:蜘蛛织网、燕子筑巢、人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不是实践活动?
②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改造自然的____、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________等。
(3)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____、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____。
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____的活动。
议一议: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而盲目的实践是不是不存在?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___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____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____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____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___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才是认识的目的
议一议: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认识也推动实践的发展。这一观点对吗?
【阅读导思】
环节一: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材料: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2022年营收3.57万亿元,是根据《公司法》规定设立的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公司以投资、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构建能源互联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国家电网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是某个人、某些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国家电网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经历多次变化,到1993年成立电力工业部,2017年,名称变更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0年与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公司发展史上首次有了司歌和司徽。
对“最低调的国企巨无霸”的认识从何而来?
结合材料,谈谈实践有哪些特点。
环节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1:国家电网专利超9万多项,2022年入选《中国专利能力领先企业(2017-2021)榜单》,2022年11月,入选2022年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卓越组织名单。
材料2:毛泽东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2:为了助力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发展,进一步释放计量数据效能,更好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2022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批复同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依托国网计量中心筹建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
国家电网共有7位两院院士,国网智研院作为国家电网的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四百余人,平均年龄36.4岁,为国家电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国家电网的软实力如此强大?
材料3:2011年11月,发改委宣布上调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把居民每个月的用电分成三档,并增加了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免费档。
阶梯电价的实施纠正了长期以来我国低电价体制,推动节能减排的同时,确保对低收入群体的公平。
结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4: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2022年营收3.57万亿元,是根据《公司法》规定设立的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公司以投资、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构建能源互联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从国家电网的责任,我们能看出实践和认识是什么关系?
【习题导练】
易错提醒
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2.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4.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5.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6.认识的根本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理性四选一
考向一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1.(2022·山东高考)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实践的特点[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2.(2023·全国乙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 )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
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④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三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3.(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 )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
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考向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4. (2021·辽宁高考)气象观测经历了从经验积累到科学观测的不同阶段。20世纪以来,随着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技术不断发展,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增强。人们通过对气象目标的探测、识别与评估,能够有效规避危险。这表明(  )
①对气象的认识是人类建构与自然关系的开始
②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好奇
③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为探究自然提供先进的手段
④气象观测设备作为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和加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五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5.(2022·全国甲卷)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导学案参考答案
【新知导学】
一:1(1)能动反映;(2)①理性认识;②推理;③初级阶段,高级阶段,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想一想答案:感性认识是人凭借感觉器官(如眼睛看、耳朵听等)获得的认识,例如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水往低处流等。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总结与升华,如万有引力定律,总结出新陈代谢的规律等。
2(1)客观世界,物质性;
想一想答案:不是。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蜘蛛织网、燕子筑巢是一种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表现,因此不是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①主体,客观性;②有意识
议一议答案:不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错误的认识指导下的实践。
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议一议答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议题导思】
环节一答案:
(1)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①国家电网以投资、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构建能源互联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体现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②为完成输电、供电所需要的因素有人、供电技术设备,电流等,表明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③国家电网的责任是构建能源互联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④国家电网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是某个人、某些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国家电网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经历多次变化,到1993年成立电力工业部,2017年,名称变更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0年与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公司发展史上首次有了司歌和司徽,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
环节二答案:
材料1、2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能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材料2答案:国家电网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先进的科研场地和设施;高素质的人才等推动国家电网的发展,而这些因素都与实践有关。
材料3答案:实行阶梯电价正确与否,需要实践来证明。
材料4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它的实际意义。
【习题导练】
(一)易错提醒答案:
1.纠正: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并不意味着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只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才是实践活动。
2.纠正: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
3.纠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4.纠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能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5.纠正: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6.纠正: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理性四选一答案
1.答案 C
解析 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故①错误。习近平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总结和对人民民主的思考,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说明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故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并且认识过程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故③排除。故本题选C。
2.答案B
详解①: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表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①正确。
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提升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发展,因此说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有其道理,但是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实践的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人们去认识去研究,②不符合题意。
③:“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表明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③正确。
④: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实践的检验标准的功能,④排除。
故本题选B。
3.答案 B
解析 ①科学研究是实践的形式之一,推动认识的发展。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因此①③符合提议。②选项“推翻前人的认识”说法错误。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答案 D
解析 对气象的认识有利于人类建构与自然的关系,但不是二者关系的开始,故①不选。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类实践,而不是源于对自然的好奇,故②不选。材料表明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为探究自然提供先进的手段,气象观测设备作为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和加强,故③④入选。故本题选D。
5.答案 D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错误。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正确可靠的,②排除。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这说明“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③正确切题。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这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④正确切题。故本题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