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真理与谬误的比较,理解真理的含义及真理的客观性。2.结合具体的真理性知识,明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追求真理。3.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结合具体认识的发展历程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4.通过对真理探索过程的认识,树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观念,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坚持真理,反对谬误。【新知导学】一、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2.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 的属性是客观性。(2)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 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面前 。议一议:有人认为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认识就是真理。这一观点对吗?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 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统一。3.方法论要求:真理和谬误往往是 的,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议一议: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说明真理以谬误为基础。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一)真理具有反复性1.内涵: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 才能完成。2.原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1)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 ,不同的立场、 、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2)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 的、变化着的,其 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议一议:有同学说,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该观点对吗?(二)认识具有无限性1.内涵: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 的过程。2.原因:认识的 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不断发展的。(三)认识具有上升性1.内涵: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前进或 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2.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和 真理,在实践中 和 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议一议: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是否意味着旧的真理被推翻了?【阅读导思】环节一:真理的客观性材料: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在处于流行态势,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更快、传染力更强、代际间隔更短,但是致病率大大减弱。与此同时,一些关于新冠的不实言论在网上流传,扰乱视听,误导公众。言论1:新冠病毒会在喉咙停留4天,漱口即可消除病毒;言论2:喝茶能增强免疫力,预防新冠病毒,柠檬汁混绿茶可杀死新冠病毒;言论3:口罩内侧贴“药香贴”可预防新冠病毒;言论4:感染过奥密克戎,就不会再二次感染;言论5:奥密克戎早阳早好;言论6:积极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最有效的措施;言论7: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常通风,保持环境卫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最科学有效的防疫准则……谈谈你对上述言论的认识,并分析为什么人们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怎样的认识才是科学的。环节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材料: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这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2)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反映了什么道理?环节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材料1: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是充满挫折和挑战,伴随失败与牺牲的过程。1996年2月1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火箭刚一升空就倾斜失控,22秒后撞山爆炸,星箭俱毁,造成6人死亡,57人受伤。2014年2月,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出现故障。在此表明人类在探月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极其艰难的。 为什么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材料2:今天我们利用现代科技,终于把中国人一直有的奔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2004年,中国启动的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2007年,我国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2019年,“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2020年,“嫦娥五号”探测器把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带回地球,首次实现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三步走”圆满收官。未来,在深空探测领域,中国将继续发射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并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探月工程“三步走”历时近17年,为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材料3: 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后,中国为什么还要继续探月?【习题导练】易错提醒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3.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真理是永恒不变的。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6.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所以真理和谬误没有界限。7.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两次反复才能完成。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有多个真理。9.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10.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过程。理性四选一1. (2021·全国乙卷)王安石在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过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字许,始定为“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②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结果③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④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不能产生不同认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 (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 )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 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3·浙江·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她( )①做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②构建了涵盖所有领域的理论体系③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④完成了对当代中国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3·浙江·高考真题)漫画《你是咋当上千里马的》(作者:李肖飏)讽刺了一种社会现象。下列选项符合漫画寓意的是( )①注重实效,以行证知 ②求实于名,未必得实③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④不采华名,不兴伪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2·浙江6月选考)历经半个多世纪探索,“枫桥经验”铺就了一座座连接党心民心的连心桥,巩固了公安民警与人民群众鱼水深情的警民桥,架设了社会和谐、乡村和美、百姓和顺美好愿景的平安桥。如今,“枫桥经验”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告诉我们( )①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立足自身需要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③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④人可以认识、把握、创造和利用社会规律造福人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2023·全国甲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导学案参考答案【新知导学】一:1.客观,正确反映;1(1)最基本;(2)一个,人人平等议一议答案:不对。真理具有客观性,某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它的人有多少,而在于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来确定真理。二:1范围,谬误;2.过程,具体的历史的;3.相伴而行议一议答案:不认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说明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真理不以谬误为基础。三:(一)1反复;2(1)实践水平,观点;(2)复杂,本质议一议答案:观点错误。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二)1.永无止境;2.对象,社会实践(三)1.波浪式,螺旋式;2.认识,发现,检验,发展议一议答案:不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意味着只要符合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真理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因此真理不会被推翻。【议题导思】环节一答案:(1)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预防新冠病毒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2)只有正确揭示新冠病毒及其规律的认识才是科学的,对新冠病毒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则是谬误。环节二答案:(1)答案: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只要是在平面上,欧几里得定理依然成立,依然是真理。(2)答案: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整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环节三答案:材料1答案: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③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材料2答案: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月球本身在不停发生变化。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嫦娥系列的成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传承。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④这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材料3答案:①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②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③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习题导练】(一)易错提醒答案:1.纠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纠正: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3.纠正: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位置不能颠倒。4.纠正: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真理作为认识,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5.纠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如果超出真理存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但每一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都是确定的、客观的,并不包含着谬误的成分。6.纠正:真理和谬误都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二者界限清晰,不容混淆。7.纠正: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8.纠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有多个不同的认识。9.纠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理性认识。10.纠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二)理性四选一答案1.【答案】 C解析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诗句中的用字均能反映客观实际,不存在谬误,只是涉及什么样的字更能表达江南春景的美。因此,材料不涉及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①不符合题意。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④错误。故本题选C。2.【答案】D【详解】①:影响科研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意识转变程度影响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但不起决定作用,①说法错误。②: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说明了实践提出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②正确。③:实践活动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并非“实践主体的能动性”,③说法错误。④: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提高了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说明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④正确。故答案选D。3.【答案】B【详解】①③: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她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做到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符合中国国情,①③符合题意。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不是因为构建了涵盖所有领域的理论体系,而是因为这些理论体系能够与时俱进,与中国国情相适应,起到了行动指南作用,②错误。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对当代中国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探索,及时正确地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无止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无止境,④错误。故本题选B。4.【答案】C【详解】②④:漫画讽刺了徒有其名,未必是实的社会现象,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求实于名,未必得实”意思是追求真相只有名字未必能得到真相;“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意思是不采用华而不实的名称,不兴作伪诈的事业。它们所包含的寓意与题意相同,②④符合题意。①:“注重实效,以行证知”意思是用实践去检验认识是否正确,①与题意不符。 ③:“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意思是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5.【答案】 A解析 材料告诉我们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①③正确。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中“立足自身需要”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规律,④排除。故本题选A。6.【答案】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焓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