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题班会--我有点害怕(情绪小学)一、活动背景新冠肺炎疫情是重大的社会公共应激事件,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年龄小、知识与经验不足、易受环境影响、易自我幻想放大等特点,是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易感人群。学生们经历了宅家封闭、自由受限、社交阻断的线上学习时光,现阶段面临全面放开、与新冠疫情共存的政策,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认知上接收过多负面信息而产生一些灾难化的想法,如害怕被病毒感染、害怕复课后学习方式转变而掉队等,会产生害怕、焦虑的情绪,行为上也会出现退缩、回避或过度恐慌。当意识到身体或生命安全即将面临危险时,恐惧是正常和必要的,而如果对于正常的刺激产生过度恐慌的心理,这会有损身心健康。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情绪。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会反映自己怕昆虫、怕黑、怕鬼、怕被病毒感染、怕被老师和家长批评等,有害怕的情绪但有时不能很好地接纳和调适。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害怕”情绪,意识到“害怕”有时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未知和放大的想象,明白过度害怕对身心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调整心态正确看待和接纳“害怕”情绪。二、活动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识害怕情绪,意识到“害怕”有时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未知和放大的想象。2. 过程与方法:能初步转变想法,正视和接纳“害怕”情绪。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过度恐慌、害怕对身心带来的消极影响。三、活动对象小学中年级四、活动准备教学课件、花束、音乐、不透明盒子、发绳、鱼缸里的水草、水晶饰品、绘本故事。五、活动过程暖身活动:流音传花,活络身心1. 活动规则:一名学生背对全班同学,随机点播音乐《不怕不怕》。从第一组1号同学开始传递花束,当音乐随机停止,拿到花束的同学站起来分享:在生活中,我有点害怕 。2. 教师小结:感谢同学们的参与和分享!同学们表示害怕蜘蛛、害怕蛇等等,老师也会很怕。“害怕”的情绪我们经常能体会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害怕”、认识“害怕”情绪。设计意图:通过暖身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可了解学生害怕的对象是哪些,引入主题。主体活动一:囊中探物,初探“害怕”【教师解说】《头脑特工队》的“惧惧”代表的就是“害怕”情绪。害怕是当我们遇到危险、困难时产生的畏惧或发慌的感受。“害怕”从何而来?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老师准备了三个神秘盒子,里面藏着一些小宝贝,猜一猜,里面是什么?哪位同学愿意上前接受挑战?1. “囊中探物”活动规则:邀请三位同学上台,将手伸入不透明盒子中,通过触摸来反馈盒子里有什么宝贝。要求不能观看盒子里面的物体,可以一边触摸一边反馈给台下同学,让台下同学也参与猜测。(盒子里分别是发绳、鱼缸里的水草和水晶饰品)2. 请参与活动的同学分享:在探索过程中,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想法?会感觉到害怕吗?3. 请台下观看的同学分享:在观看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猜测、感受?当知道了盒子里的物品,会害怕吗?4.教师引导:我们看不见甚至摸不着盒子里的物品,在猜测过程中可能会联想到一些害怕的事物,进而会产生“害怕”的情绪,这是很正常的。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容易产生“害怕”的情绪。当知道了盒子里是发绳、水草后,我们就不害怕了。设计意图:通过神秘的摸物活动,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活动过程中引发学生初步感受“害怕”的情绪,了解“害怕”情绪源于对事物的未知,不明情况时人会“害怕”。主体活动二:绘本引领,深入“害怕”【教师解说】 事实上,“害怕”的情绪很早之前就产生了,远古时代,人类的力量还很微弱,面对强大的野兽,人们会产生“害怕”的情绪,并且产生逃跑、躲避的行为,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害怕”情绪在提醒我们要远离危险、保护自己。而如果过度担心、恐慌,做出了过激的情绪反应,这样就会有损身心健康。下面让我们一起观看绘本故事《我要来抓你啦》。1. 师生共同阅读绘本《我要来抓你啦》改编版。内容介绍:在另一个星系有一只怪兽,它啃光了山峰、喝光了海水,把小星球啃得只剩下球心和两端。它瞄准了地球上的阿汤,向他奔来。阿汤刚听完恐怖怪兽的故事,吓得爬楼梯时小心翼翼、四处确认没有怪兽的痕迹。怪兽乘坐飞船找到了阿汤,找准时机要抓住阿汤,阿汤感知到怪兽的来临,屏住呼吸、心跳加速、整晚不敢闭眼睡觉......天亮了,怪兽终于冲出来跳到阿汤身边,然而......2.思考与分享:(1)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怪兽?如果它抓走阿汤,会做什么?(2)阿汤听到窗外“砰”的一声,意识到怪兽来了,他的心情如何,他会怎么想、怎么做?(3)故事最后“然而......”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呢?(4)这个故事让你有什么领悟和启发?3.教师引导:怪兽的奇特外形、行为举止(啃山峰、喝海水、吃星球),让我们不禁想象——这是一只非常恐怖的怪兽。但当它跳进窗户时,没想到它竟不如阿汤的鞋子大!阿汤还因此整晚未眠、紧张不安、虚惊一场。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有时“害怕”会来源于我们对事物放大的想象,过度的恐慌会影响睡眠、身心健康。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绘本故事,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我们的认知会对害怕的想象放大,由此加重“害怕”情绪,而过度的恐慌、害怕会损坏身心健康。主体活动三:专家外衣,巧对“害怕”【教师解说】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令我们忧心不已的事情,比如现在社会全面放开,不再查验个人核酸码,每个人都有被感染的风险,小明为此非常恐慌,他很担心自己会感染病毒。1. “专家外衣”活动:请同学们化身为解决问题的专家,可以选择扮演“小明”的家人、老师、同学、医学专家等,引导小明转变想法、疏解“害怕”情绪。可以用到我们刚刚学习到的知识——“害怕”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未知和放大的想象。(预设: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查找信息,科学认识到现在新冠肺炎病毒的毒性降低,治疗后几天甚至一周可以恢复;不想象新冠病毒有多严重,停止一些不合理的想象;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让自己身体倍儿棒等。)2. 引导:“害怕”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正确看待、合理接纳,才能发挥它的作用。3. 对话自身“害怕”:花2分钟时间,闭上眼睛,与自身的“害怕”情绪对话,最近有哪些事物令你害怕?试着转变下想法,让心情好起来。设计意图:通过“专家外衣”活动,学生有担任“专家”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暗示,再结合前面活动学习到的“害怕”情绪的特点,初步掌握转变想法、安抚“害怕”情绪的做法。总结提升1. 总结升华:理解“害怕”,巧对“害怕”,舒健身心,快乐成长!愿我们都能和自己的“害怕”情绪友好相处,共同成长!2. 拓展提升:课后与家人讨论,当对某件事过度害怕时可以怎么应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