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武装割据 课件+教案+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工农武装割据 课件+教案+学案

资源简介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南昌起义
背景
时间
地点
人物
影响
八七会议
时间
地点
人物
内容
影响
秋收起义
背景
时间
地点
人物
影响
六要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内容)、影响
工农武装割据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毛泽东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革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掌握基本知识要点的基础上,适时地提高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讨论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共产党的斗争历程中学习如何面对挫折,面对失败;要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善于总结经验。使学生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为代表的城市武装斗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2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血雨腥风 拨云见日两个成语导入)
师:有人用“血雨腥风”、“拨云见日”两个短语形容1927年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那么首先老师先来考考大家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血雨腥风从字面上来说,是指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而拨云见日是指拨开乌云见到青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师:请问,为什么有人会用这两个词来形容1927年的中国呢?这一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工农武装割据。
一、血雨腥风——直面严峻革命形势
师:我们先来看两则材料。这两则材料可以用哪个短语来形容。为什么?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疯狂的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全国陷入一片黑暗 之中。那么如果你是当时中共的领导人,面对生死存亡,你会如何选择?是继续任人宰割还是用武力决然反抗?
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共产党从血的教训中彻底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从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共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使得中国的革命能够拨云见日。
二、揭开序幕——城市武装起义 (自主学习完成三个表格内容,课前完成能完成的部分,时间、地点、主要任务等信息让学生站起来讲,其他内容教师讲解。)
(一)南昌起义
面对国民党的大肆屠杀,在中共先后领导的一百多次武装起义中,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等。
讲解过程:1927年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激战起义军攻下南昌城。根据规定,起义后的部队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取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次北伐。但是在南下的过程起义军遭受巨大的损失,人数从原来的两万多人下降到最后的800多人。从结果来看这次起义是失败的,但是作为当时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周恩来同志却评价这是一次成功的起义。如何理解?
因为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八月一号这一天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学法指导)学习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可围绕六要素展开: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过程、影响(意义)

(二)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为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一年的八月七号共产党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我们把这次会议称为“八七会议”。了解一个会议我们也可以围绕六要素展开,只要把过程变成内容就可以了。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
汉口
人物
瞿秋白 毛泽东
内容
1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2毛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3决定秋收后进行武装起义
影响
(意义)
中国革命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三)湘赣边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后,根据会议精神,共产党在各地发动秋收起义。其中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是最重要的一次。
时间
1927年9月
地点
湘赣边
人物
毛泽东
过程
影响
(意义)
完成表格内容,讲解过程,文家市讲话
(我们看以下资料)通过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次起义一开始的目标是进攻湖南的大城市长沙的,但是长沙久攻不下,起义军损失较大。起义军只能退回到文家市,在文家市毛泽东发表者这一次讲话。(结合地图)毛泽东分析了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

问题:1他把起义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什么?归结为攻打城市。
2毛泽东认为像长沙这样的大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我们该去哪?去乡下,去农村。毛泽东最后把目的地选择在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三、拨云见日——新的革命道路的探索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在这里老师就有一个疑问了,我们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应该领导工人在城市发动工人运动,夺取中心城市,最后才能解放全国。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苏联也是在攻下首都彼得格勒之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我们有先进的指导思想,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些都让我们在城市举行武装起义。
为什么我们不继续在城市进行武装起义?为什么我们要去农村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城市: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以小农经济为主,在城市里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较弱,不足以成功的发动武装起义。由此可见在城市发动武装起义有他的弱势。
为什么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小组讨论,前后桌一小组)
1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2在农村敌人的力量薄弱 井冈山区是个穷人聚居地,敌人是不愿意进来的。蒋介石和国民党的根据主要在城市
3革命基础好 在边远山区,由于农民的生活状况很糟糕,(许多人都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他们认为参加革命还可能分到土地)就很容易接受革命的思想,革命热情高,革命动力更充足,可以建立党的组织和农民自卫军。
4附近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
综合以上的各条因素,我们应该去农村,应该去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二)井冈山会师和创建红军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是一次奇迹般的胜利。用斯大林的话说是史诗般的神话。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几百人的队伍在井冈山奇迹的坚持下来,并且发展壮大拥有了一块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在1928年春,由朱德、陈毅率领的参加过南昌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队伍会师,我们把这次事件称为井冈山会师(结合图片讲解。)随后两支队合编,把这支队伍起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这是为了表示继承和发扬北伐战争时期由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铁军”的光荣传统。进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不断壮大。
(三)土地革命
毛泽东还总结怎样才能使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第一,在这一地区肯定要跟国民党继续进行武装斗争,而要生存下来就要有军队,拥有财力 。但是共产党没有钱,没有钱就不能给士兵发工资,所以红军士兵几乎都是免费当兵的。那么你怎样才能动员群众参军呢?
我们首先要考虑在农村我们哦动员的对象主要是谁?是农民 那怎样才能动员农民呢?肯定是要解决他们目前的困难。那么他们有什么困难,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张表格。
(学法指导)看表格首先我们要看标题,看一下这个表格讲的是什么内容,这行标题的关键词是什么?土地
第二步就要横看竖看了,纵向主要是阶级成分,横向是各阶级人口、土地所占的比例。分析数据,可以看出表格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了解土地革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四)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而与此同时,许多其他地方的红军大都遭到失败这时毛泽东的经验就显得特别珍贵。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过程中,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呢?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是漫长而曲折的,不可能像苏联一样一触而就,中国反革命势力太强大了,革命力量弱小,所以他认识到我们不可能几下就能把城市打下来,夺取全国胜利。我们现在不要想着夺取全国胜利,应该想着先让自己的政权生存下来,所以现在谋求的不是统一全国,而是能够割据。那么什么是割据,割据也就是说能够占领一小块地方,立足脚就可以了。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割据,到农村,到农村去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让自己生存下来。再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路。因此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农民为主力军,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在这里毛泽东就大胆的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了一次理论的突破。
斯大林就把毛泽东在井冈山的革命经验在当时共产国际的媒体电报上廓发表,把毛泽东作为新时代革命理论探索的奇迹。有了斯大林的这一次宣传之后,毛泽东在井冈山的经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很快星星之后可以燎原,建立了很多块革命根据地,红军迅速发展。(分析:结合图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我就想着把最后的革命根据地的分布特点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去掉。)
最后小结,教师先举例围绕六要素展开,让学生模仿围绕六要素介绍各个历史事件,介绍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课件15张PPT。血雨腥风拨云见日工农武装割据一、血雨腥风—大革命失败后的严峻形势    这一时期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的摧残。中国共产党组织上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共产党员及其领袖被杀害。一些党内的动摇分子公开退党甚至叛变自首,党员由大革命时期的6万多人减至1万多人,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也受到严重摧残,全国有组织的工人由300万下降到3万,各地农民协会910万会员大部分散落。
——摘自《中国共产党战略策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1927.8.11927.9江西南昌湘赣边界周恩来等毛泽东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共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的开始。二、揭开序幕--打响城市武装起义 湘赣边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税,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毛泽东在文家市对起义军讲话)
——摘自《秋收起义》三、拨云见日—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毛泽东为什么选择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为什么选择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1、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2、群众基础好;
3、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4、附近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井冈山八角楼三、拨云见日—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二)井冈山会师和创建红军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探究:
(1)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占人口少数的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 却无地或少地。
(2) 面对上表情况,中共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 三、拨云见日—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背景:2.内容: 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的贫瘠土地,生活异常困苦。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在分配时,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三)土地革命结合以上事例,分析说明土地改革给农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根据地百姓踊跃参军作战的现象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土地改革符合农民的利益,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得到保证。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结合上述内容,说说你所理解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想一想:三、拨云见日—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星火燎原第一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
根据地彭湃
海陆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赣南闽西
中央革命根据地星火燎原: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创建③主要在偏僻山区→
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有地形优势①主要分布在南方→
大革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南方,南方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②几省的交界处→
便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而且能扩大自身影响分布特点:第一个最大三、拨云见日——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严重受挫,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国新的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