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考纲、抓方向、讲策略-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1 明考纲、抓方向、讲策略-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明考纲 抓方向 讲策略
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之
年份 卷别 出处 字数 体裁 命题变化
2023 新课标全国Ⅰ卷 《韩非子·难一》 《孔丛子·答问》 657 先秦诸子散文、 杂记 ①复合文本阅读与单一文本阅读并重,文体多样,不是对上一年高考文体的重复,避免猜题。②重视社会热点,重视立德树人。③关联教材,指导教学。④断句皆为主观题
新课标全国Ⅱ卷 《百战奇略》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583 军事理论专著、 问答体兵书 全国甲卷 《隆平集·儒学行义》 671 纪传体 史书 全国乙卷 《韩非子·十过》 578 先秦诸子散文 年份 卷别 出处 字数 体裁 命题变化
2022 新高考全国Ⅰ卷 《战国策·魏策三》 589 国别体 史书 ①文本选材上,2022年趋于多样化,不再像2021年选择以叙事、议论为主的纪事本末体,突破了2020年都从“二十四史”选择人物传记的取材方式,发展到多类史书,甚至从杂史小说中选材
新高考全国Ⅱ卷 《东观汉记》 583 纪传体 史书 全国甲卷 《战国策·秦策二》 572 国别体 史书 全国乙卷 《说苑·贵德》 597 杂史 小说
年份 卷别 出处 字数 体裁 命题变化
2021 新高考全国Ⅰ卷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641 纪事本末 ②材料字数上,2022年又回到了原来2020年的600字左右,2021年曾经增加了50字左右
新高考全国Ⅱ卷 《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645 纪事本末 全国甲卷 《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646 纪事本末 全国乙卷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602 纪事本末
近几年的文本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类型的丰富多彩、内容的博大精深,旨在引导考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涉猎传统典籍,并从中汲取精华和养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题型变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①注重关联教材,选项例句大多出自中学课文;
②注重课内外联动,增强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文言文考情分析
01 文体类型趋于多样
考查的文本打破了“二十四史”“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文化典籍“百花齐放”。
文体类型更多样,不局限于纪传体、纪事本末体,议论文亦有可能考查;文本形式可能变一个语段为两个甚至多个出自不同文化典籍的语段,文本间相互阐释,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纵观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梳理出以下几个新趋向
02 命题形式不断创新
文言文阅读题型一直相对稳定,但也会“稳”中求“变”。
比如,往年通常将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考点放入翻译题中考查,而2022年则将文言实词单独命题,或与古代文化知识组合命题。
一些传统考点会采取新的命题形式出现在考生的视野中。如断句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
03 加强与课本的联系
高考命题一直注重课内外关联,虽然文言文选文是课外的,但答案却与课内所学紧密相关。
从考查目的的角度看,今后命题将更加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重视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积累运用的能力。
新课标Ⅰ卷和Ⅱ卷为复合文本,材料由相关的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
2023年新课标/卷的文言文试题材料变以往单一文本为复合文本。材料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分别选自《韩非子 难一》和《孔丛子 答问》。
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聚焦于“赏罚”问题,屐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两则材料之问形成一种张力。
2023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
1、群文阅读与单一文阅读并重文体多样,不是对上一年高考文体的重复,避免猜题。
新课标Ⅱ卷两则材料分别选自 《百战奇略》和《唐大宗李卫公问对》,前者是对淝水之战史事及战略的记述,后者是基于史事及战略的评论,两则材料构成对话关系。
材料一节选自《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的作者是明朝刘基,书中刘基明确反对好战、认为好战是违反道德行为,只有万不得之时方可用兵,若征战不休,最终会自取大亡。全书收集从先泰时代到五代散见于史籍中的军事资料,并按作战双方的军事、经济政浴等条件,划分为两两相对的首题,分别论述,先题,后街明内容、战略思想。
材料二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也称《唐李问对》《李卫公问对》《问对》是一部记录唐太宗和开国功豆李靖关于军事兵法问的言论集录。书中很多问题都是借辦析 《孙子兵法》深微兵机展开的。有学者认为此书是阮逸撰写,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考辨认为此书是唐宋之际有学识谋略之人辑录
唐贞观君臣事迹而成。
二、重视社会热点,重视立德树人。2023新高考全国Ⅱ卷重视军事韬略,重视强军,体现社会热点;2023全国乙卷和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重视法治思想,重视奖罚分明,强调思辨性;
2023全国甲卷节选《隆平集·儒学行义》千古名臣,青年榜样,立德树人。
三、关联教材,指导教学。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与2023全国乙卷都节选韩非子作品,间接关联教材;四套试卷第二个题都关联教材,从实词句式到文化常识。
四、断句皆为主观题。断句客观题变主观题,降低了习题难度。
题号 考点 素养要求
10 以断句为载体,综合考查对实词、虚词、句意的理解 ①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揣摩具体语境中关键字词的含义,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感受个性鲜明的民族脊梁,增强文化自信。②通过阅读古文,了解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构建文言知识体系。③识记古代文化常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文中人物传递的人文价值,从而构建当代青年应有的正确三观。
11 古代文化常识,2022年的高考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考查。 13 判断文意概括、分析正误。 14 运用相关文言知识,准确、通顺地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 筛选并归纳信息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24年备考策略
文言文阅读模块考察的知识点基本没变化:
2024年备考策略
1、但出题和课文联系更趋紧密,备考要注重课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应用,千万不要去押题和题海战术。
2、文言文出题会越来越灵活,选题也会越来越广泛。(小说、散文、议论文等都有可能会进入选择视野)但能力要求没变还是理解和分析综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仍然是基本策略。
2024年备考策略
3、掌握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基本用法,谙熟文言句式、词类活
用等文言现象,牢记古代文化常识。
4、强化训练,掌握断句和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①采取阅读末加标点的文言文的方式,提高断句和整体理解能力。
②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每一个知识点几乎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影子,因此复习首先要立足于课本,做好课内知识的积累、梳理与运用;同时要多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作品,如《史记》、《古文观止 、《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真题解析
以2023年新课标Ⅱ卷为例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 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真题解析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C敌D不亦难乎E臣故曰无术焉F符坚之类G是也。
D E F【解析】“为……所”表被动,A、B处都不能断,“敌”是“胜”的宾语,C处也不断,故只能断在D处;“不亦……乎?”固定句式,E处断;“焉”句末语气词,此处该断;“是”为“类”的宾语,G处不宜断。故选DEF。翻译:既被人所陷害,还想战胜敌人,不就很难吗。所以我说,没有智谋的就是苻坚这一类的人。
真题解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C项。两个“片”都是指“微小、一点点、少”的意思。“片甲不留”的“片”也有“微小”的意思。
真题解析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选D。唐太宗认为苻坚的失败和吴汉的胜利都可以作为万代借鉴。“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真题解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⑴请您稍微退后,让双方将士能够从容交战,我与诸位骑马缓行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
“少”——稍、略微;”周旋“——交战、应付;”缓辔“——骑马缓行各一分,句意一分。
真题解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2)古人在战场上采用出人意料的策略,在敌人意想不到时攻击,这也是一种变化多端的方法吗?
”出奇”——出人意外的策略;“意”——料想;“法”——方法各一分,句意一分。
“斯译为“”这”——必修下册第16课《六国论》“斯用兵之效也”
关联教材 文言字词
真题解析
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步骤2:理思路。首先通读全文,找到材料二中李靖论及苻坚失败的内容,然后结合句意具体分析原因。
由材料二“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可知,李清认为苻坚的失败在于其不善用兵,特别是不懂得军队分合的安排。
由材料二“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可知,李靖认为符坚的失败在于被他人陷害而不自知,不能把握当时的情况。
步骤3:组织答案,规范作答。结合步骤2分析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分两点作答。
考查范围
考查对象
考查内容
步骤1
真题解析
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1、不善用兵,不懂得军队的分合安排。
2、不能审时度势,被人陷害而不自知。(答一点一分,两点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