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测量平均速度 Y 教学目标 一 01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0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一些常见的测速方法。 03 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做的是变速运动。我们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区间测速长度3.9km,限速60km/h 高铁出站和进站时速度变化 平均速度该如何测量呢? 课堂引入 二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 v= s/t 。 (3)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各一个。 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获得速度,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或让小车停止运动,以便于测量时间。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 (4)实验装置的组装方法 将长木板的一端用小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很小的斜面。 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能加速下滑即可。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 【实验步骤】 (1)将斜面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一定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 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 ,并将数据记入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3)用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开始滑下到撞击斜面底端挡板的 ,并记入表中。 (4)根据测量数据,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并记入表中。 刻度尺 路程s 停表 时间t s v = t ——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 (1)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能加速下滑,并且不会从斜面滑落。(2)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尾),不可以从斜面顶端量到斜面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3)测量时间要反复练习,力争做到小车开始下滑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同时停止计时,最好是同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协作。 注意事项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 减小斜面坡度。 (6)实验评估: 的测量误差较大。 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 0.7s 0.35s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 时间 (5)学生实验:测量同一小车通过同一斜面全程、前半程、及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6)讨论实验方案并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路程s/cm 时间t/s 平均速度v/(m/s) 全程s1 上半程s1 下半程s2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 v1 v3 v2 A C B (s1t1) (s2t2) (s3t3) 方案讨论 全程 s1 v1 = t1 —— 测量小车从A点由静止出发,到达B点了路程s1和时间t1 前半程 s2 v2 = t2 —— 测量小车从A点由静止出发,到达C点了路程s2和时间t2 后半程 s3 v3 = t3 —— 计算:t3=t1-t2 s3=s1-s2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 测量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7DF18680-E054-41AD-8BC1-D1AEF772440D} 路程s/m 运动时间t/s 全程s1 2.0s 0.70m a.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0.7m。 b.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5s。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路程s/cm 时间t/s 全程s1 3.5 0.70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 测量小车通过斜面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a.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0.35m。 b.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2.3s。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路程s/cm 时间t/s 上半程s1 2.3 0.35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 下半段的路程 s3=0.35m 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所用时间:t3=t1-t2=1.2s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v3=????3????3=0.35m1.2s?=0.29m/s ? 【分析论证】 (1)计算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 (2)计算全程、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全程的平均速度 ????1=????1????1=0.70m3.5s?=0.2m/s 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v2=????2????2?=0.35m2.3s?=0.15m/s ?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路程s/cm 时间t/s 平均速度v/(m/s) 全程s1 上半程s1 下半程s2 2.3 0.35 3.5 0.70 1.2 0.35 0.15 0.2 0.29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 (3)实验结论 小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不同。 所以讲平均速度或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因为????3>????1>????2,所以 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 ?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 1. 在实验中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 。 不让小车滑得太快,方便测量时间。 2. 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3. 各组速度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讨论】 根据公式: 计算。 a.斜面倾角不同;b.运动情况不同;c.实验有误差。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 4.误差分析: ①当小车过了起始位置才开始计时或小车未达终点就停 止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平均速度偏大; ②当小车到达终点后才停止计时或小车未开始运动提前 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大,平均速度偏小; ③小车没有从静止开始下滑,所测平均速度偏大。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 3. 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的方法: 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 4. 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 静止开始下滑。 5. 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 刻度尺要估读。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 一些测速、测距的方法 测速仪(定点测速) 如图所示是在高速公路上常见的测速装置,其主要部分是一个测速仪。其原理如下图所示,汽车向测速仪的方向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信号遇见汽车前面板,反射回测速仪。 测速仪 测速、测距的方法 四 “区间测速” 原理: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 s v = t —— 通过公式可计算出测速区间的平均速度。 测速、测距的方法 四 s v = t —— 通过公式可计算出测速区间的平均速度。 测速、测距的方法 四 卫星定位 导航中显示的瞬时速度是如何测量的呢? s v = t —— 利用公式计算得出,只是对应的路程和时间非常短,近似看作瞬时速度。 测速、测距的方法 四 1.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会________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s v = t — 练一练 40.0 0.3 偏大 课堂练习 五 课堂练习 五 2.小明在学校举行的体育运动会百米赛跑中,前50m用时7s,后50m用时8s,则小明百米赛跑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m/s。(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6.7 3.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表示)。 2v1v2 v1+v2 课堂练习 五 测量平 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 测速的一些方法 测量的物理量:长度s、时间t 测量原理:v=s/t 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下车、斜面等 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直线运动 测速仪 区间测速 速度表直接测速 课堂小结 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