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目标:
1.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2.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单元目标:
1.对语言文字现象进行梳理、比对和抽象,自主探究、建构逻辑经验和知识,并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反思、完善这些经验和知识。
2.在辨析逻辑谬误时形成负责任、重证据、会质疑、讲道理的理性态度;在探究推理规则时激发从具体现象中穷究一般规律的探索精神;在探究论证方法时,敢于用逻辑的工具创造性地解决语言交流中的问题。
3.欣赏体味逻辑形式的紧致、匀称、简洁之美;学会区分谬误和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探究区分标准。
单元编写思路和设计意图:
本单元由单元导语和学习活动两个部分构成。单元导语让学生感知逻辑的力量,了解学习逻辑的意义和目标;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三个活动则分别对应逻辑的三个功能——辨谬、推理、论证。
学习活动是这个单元的重点。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始终贯穿了思维和语用两条线索。
活动名称 思维线索 语用线索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初步认识逻辑的基本要求 (规律) 主要针对改善学生的语文生活,尤其对拨正"网络阅读的碎片化和网络表达的情绪化"有一定意义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在认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掌握基本的推理形式 在关注学生语文生活的同时,逐步聚焦语文学习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在认识逻辑规律、掌握推理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论证的要求和方法 在关注语文生活、聚焦语文学习的同时,对语文考试也有所涉及,其中挖掘"隐含前提"、利用"虚拟论敌"等,语言实践的取向比较突出
教参的159页和160页还详细地阐释了学习逻辑,既是呼应社会需要也是语文学科的必然。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明白:逻辑是生活和文学的必需品,我们要将逻辑用到生活和文学中去。
学习步骤:
1、学习逻辑的基本知识;
2、发现生活和文学里的逻辑问题;
3、能用逻辑解决生活和文学里的问题;
2、3要引导学生侧重于文学,毕竟我们是语文学习,且文学对生活有指导意义。
因此,设定以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逻辑的基本知识,运用逻辑规律,发现日常表述中的逻辑问题。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探究感悟,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逻辑无处不在的魅力,遵守、利用逻辑规律。
4、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避免逻辑谬误。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三课时
导入:
我惯用生活中的例子,毕竟我身边有能给我提供源源不断例子的子敬兄。比如去年我会用:
小柴不想写作业,放赖。胖宋教育他:“儿子,你觉得放赖好使吗?你去大街上找个人放赖试试,他给你买糖吗?给你买玩具吗?”小柴尴尬一笑,低头写作业。
一会儿,小柴又不想写作业了,跳起来说:“妈妈,你上大街上找个人试试,你问问他,他愿意写这个作业吗?”
胖宋淡定地回答:“我到大街上找个人,管他吃,管他住,给他买玩具,带他出去玩。你说他写不写?”小柴默默地又开始写作业了。
今年我会用:
昨晚小柴写数学题,错了一部分,但他很是自我满足地说:虽然错了,但对得多,错得少,很好。
胖宋淡定地回他:你说得对。不过宝宝,你饿了,我端给你一大盘子好吃的,里面只有很少很少一点点狗屎,你都吃光了,行吗?
授课过程:
第一节课,了解逻辑的概念,逻辑规律。
一、逻辑相关知识
狭义上的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逻辑。
1、概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主要是本质属性;外延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例如:
直角三角形的内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外延:普通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国人的内涵: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外延:各个省市和各个民族的中国人。生物的内涵:自然界中有生命现象能生长繁殖的物体。外延:动物、植物、微生物。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1)全同关系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同一事物,但内涵却不完全相同。比如“中国的首都”和“北京”这两个概念就是全同关系。
(2)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重合,具有共同的属概念。“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的概念也属于特殊的并列关系。如“诗歌”和“小说”。
(3)包含关系 包含关系,又称为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属种”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如“法律”与“刑法”;“种属”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如“大学生”与“学生”。
(4)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如“学生”和“共青团员”。
(5)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指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等于属概念的外延。如“社会主义国家”与“非社会主义国家”。
(6)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指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小于属概念的外延。如“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2、判断
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就是用肯定或否定的形式反映周围现实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有一个真假的问题。“苹果是水果”是真判断,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假判断,不符合客观实际。有一些判断的真假,一时难以下结论。如“外星人是存在的”。只有通过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断定这些判断的真假。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因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等,就犯了判断不符合实际的语病。
我们在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可能经常会发现,一句话在字面意思之外,还可能有类似于戏剧中“潜台词”的言外之意,逻辑学上叫“预设义”或“隐含义”。如,某大副因为操作失误遭到船长批评,他怀恨在心,于是在航海日志中写道:“船长今天没有酗酒。”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船长在此次航海中经常酗酒”。可见在阅读文章和听人说话时,要注意各种言外之意。
3、规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逻辑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思维活动的概括和总结,是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1)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所议论的命题即论题也应保持同一,不能“偷换概念”或“转移话题”。
(2)矛盾律 不矛盾律是关于人们思想认识不可自相矛盾的规律。在逻辑思维上,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不能全都进行肯定。
(3)排中律 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对于互相矛盾的两种思想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不允许都加以否定。
(4)充足理由律 在同一个思维和论证中,一个思维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
4、常见的逻辑谬误类型
(1)逻辑谬误一:歪曲观点
把对方观点A歪曲成观点B,然后攻击观点B,又称为“稻草人”谬误。
例: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2)逻辑谬误二:偷换论题
把讨论的焦点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从而逃避质疑或攻击。
例:怎么这么迟回家?怎么老挑我毛病?
(3)逻辑谬误三:假二择一
明明存在很多种可能性,却说成只有两种可能,迫使对方作出自己所希望的选择。又称“虚假两难”。
例:20世纪越战期间,美国一些人为反对越战的人张贴了标语:美国:热爱它,要么离开它。
(4)逻辑谬误四:两可两不可
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如果同时肯定或否定,就犯了“两可”或“两不可”的错误,可以简称为“模棱两可”。
例:1.我们处在奔向理想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中——但这可能会改变。
2.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不全面。
(5)逻辑谬误五:不当预设
在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
例:你分明是想谋害我,夺取我的王位,还有脸来我家吗?喂,当着众神,你说吧:你是不是把我看成了懦夫和傻子,才打算这样干?你狡猾地向我爬过来,你以为我发觉你的诡计,发觉了也不能提防吗?你的企图岂不是太愚蠢吗?(《俄狄浦斯王》)
(6)逻辑谬误六:轻率归纳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真不能保证结论真,尤其是是在考察的数量比较少、样本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极容易犯轻率归纳的错误
例:盘点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等世界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正规的国民教育对创业者是否真的必要。
(7)逻辑谬误七:不当类比
将两个或两类“假相似”的对象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做法称为不当类比。
例:太阳是被创造出来照亮地球的。人们总是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而不是移动房子去被火把照亮。因此,只能是太阳绕地球转,而不是地球绕太阳转。
(8)逻辑谬误八:强加因果
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发生的时间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它们看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
例: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范进中举》)
(9)逻辑谬误九:循环论证
在论证中,尚待证明的结论不能出现或暗含在前提中,否则就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本质是“因为A,所以A。”
例: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既然我的话是不错的,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鲁迅《论辩的魂灵》)
第一节作业:
观察身边的生活,你发现了哪些逻辑谬误?请根据本节所学,分析其逻辑谬误。
第二节课,重在学习活动中,发现分析生活、文学中的逻辑问题,这里融进《红楼梦》。
【学习活动一】合作探究
任务一 观察身边的生活,你发现了哪些逻辑谬误?请分析其逻辑谬误。(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第一节的作业,将大家搜集的案例分组探讨,前三组源自生活,第四组来自文学。前三组,在引导大家在明确其逻辑问题时,洞悉其本质,提高生活质感。第四组(含《红楼梦》),重在引导大家用审美的眼光,艺术的眼光去探究文学世界里的逻辑。本节所用到的例子,重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网警组(示例):
捡到一张高考准考证,刘明炜,考点在一中,请朋友们转发,让刘明炜联系这个号码15112345678,帮他群发一下,这孩子一家肯定急死了。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
有谁认识杨贵兰这个孩子,麻烦告知一声,准考证掉在104路公交车上,放在新西站调度亭自己去拿请转发,日行一善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能找到这位同学,孩子考上大学不容易。谢谢!
明天早上八点全体警员上路查电动车走快车道,逆行,为期15天,明天第一天,给家里人通知一声哈!今晚明天后天大后天晚上8点开始全市区抓酒驾、无证无牌,市支队带队电视台跟拍,给家里的亲戚朋友通知一下。
借逻辑之力——不信谣 ,不传谣。
家庭组(示例):
我和妈妈回家,发现哥哥在玩手机。妈妈说:你怎么天天玩手机?哥哥回:不影响学习成绩就行了。
一天,妈妈觉得自己面膜少了。问我:你偷用了我的面膜后,有没有洗脸啊?我说:我没用你的面膜啊。
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不好。此时爸爸叫我去打球。 我说:别烦我,我想静静!爸爸调侃我:啊,想静静?静静是谁呀?哪个班的?
借逻辑之力——创和谐家庭。
校园组(示例):
自习课,数学老师走进来问:我们是做一张卷还是两张卷啊?我们选择了做一张卷。数学老师笑眯眯地说:其实我就准备了一张卷。
一天在校园里,我和好朋友看到一个很高的男生。好朋友感慨道:他打篮球一定很棒!我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好朋友说:打篮球的个子都很高啊。
选科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选纯文还是纯理好。于是去找好友商量。好友说:选纯文吧,你政治成绩不高。选纯理吧,你物理又差。唉,你好好寻思一下吧。
一天,我在路上帮女同学提一大包书。被执勤老师叫住了,要我们解释。我不明就里问:为什么?老师说:跟女生走那么近干什么?肯定是交往过密,不需要解释一下吗?
借逻辑之力——挖有趣校园。
任务二 在应对网络、家庭、校园问题时,活动一给你哪些启示?思考逻辑在文学中的作用。
艺术组:
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才数岁时,有客人在一只笼子里装了一只獐和一只鹿来问他:“何者是獐,何者为鹿?”王元泽回答:“獐边是鹿,鹿边是獐。”客大奇之。
“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阿呀,罪过呵,阿唷,阿弥陀佛!……”
“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问题:这是《红楼梦》关于王熙凤的两段语言描写,从中划出有逻辑谬误的句子,并分析其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偷换概念,不像外孙女,是嫡亲孙女”,王熙凤这句话,让在场的五个人,听了之后内心都会有反响,会感觉比较舒服。首先,黛玉听了会比较舒服。相对贾府来说,她是外人,所以“步步小心,时时在意”, 第一次见面,就听到王熙凤说自己是贾母的“嫡亲的孙女”,其实就是把她当贾府里的自己人。黛玉听了心里会很热乎,甚至有点感激。其次,在场的迎春、惜春和探春听了也会很舒服。林黛玉确实长得漂亮,“这样标致的人物”是贾母的“嫡亲的孙女”,其实也算是夸到了她们。因为她们就是贾母的“嫡亲的孙女”。第三,在场的贾母会更高兴。贾母是林黛玉的外婆,夸林黛玉漂亮,贾母与有荣焉,毕竟是自己的外孙女。但是,林黛玉孤身来投靠,贾母一方面是高兴,另一方面不免难过。毕竟,看到林黛玉会想起去世的女儿贾敏。同时,也会担心林黛玉在贾府住不惯,或者觉得“生分”。毕竟,林黛玉的身份是亲戚,而且刚刚到贾府里面来。 王熙凤说“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拉近了黛玉和贾府的距离,也缓解了贾母的担心。因此,贾母听罢也会很开心。)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预设,有什么困难我都能给你解决,此处暗含的预设,王熙凤是贾府的当权人,才能说了算。)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正值他今儿输了钱,迁怒于人。便连忙赶过来,拉了李嬷嬷,笑道:“好妈妈,别生气。大节下老太太才喜欢了一日,你是个老人家,别人高声,你还要管他们呢,难道你反不知道规矩,在这里嚷起来,叫老太太生气不成?(言外之意,李嬷嬷你是知道规矩的,这就是立人设(预设),叫老太太生气,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果关系))你只说谁不好,我替你打他。我家里烧的滚热的野鸡,快来跟我吃酒去。”(转移换题,偷换论题)一面说,一面拉着走,又叫:“丰儿,替你李奶奶拿着拐棍子,擦眼泪的手帕子。(再次转移话题,赶紧把人带走。)”
以上两处语言上的逻辑,充分塑造出了王熙凤八面玲珑的人物形象。可在此处引导学生在课本、试题中找一下逻辑。比如《套中人》《小二黑结婚》等。也可继续在《红楼梦》中探寻王熙凤和其他人物。比如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一瞧。”林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嗳哟”了一声。”(此处的“呆雁”也是偷换概念,写出了黛玉捻酸的心理)
第三节课 用逻辑解决文学写作的中的问题。
【学习活动二】修改写作中的逻辑谬误
原题再现
23.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京奥运会早已落下帷幕,但这样一组图片又引发我们的记忆和感奋——
东京奥运会期间,央视奥运转播频频插播类似的电视广告,一句“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的广告语,深得网友点赞:应时应景,令人有感,给力……
读过以上材料,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或者生发出怎样的联想?请选择最适合自己表达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任务一 :判断下列题目是否合适,为什么?
弘扬榜样精神
正能量是时代所需
营养广告,滋养身心
铁肩挑重担,吾辈当自强
乘时代之帆,扬奥运精神
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
任务二:指出下列论证段的逻辑谬误
拼搏蓄力,是团队铸就辉煌的基础。
平凡铸就伟大,奋斗成就辉煌。个人是团队及社会发展的重点,团队及社会成就是个人成果的展现。中国女排以惊人的实力在世界上功成名就,11连胜更是成为奇迹。团队的成就背后是在台下刻苦训练的结果,台下刻苦训练,台上出奇迹,女排精神将作为每个人的精神力量,促进着我们的发展。
任务三:与同桌对换作文,互相修改,使其更合逻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