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1力 弹力【设计思想】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本节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特殊(人对物体的作用)到一般(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建立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器材自主探究,发现、生成形变和弹性形变的概念,以及形变和外力的关系。通过学生拉弹簧拉力器比用力大小的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结合老师的演示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原理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等多种教法,有效突破教学难点: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即通过形变大小反映力的大小。学生经历阅读、讨论、动手实验等学习活动,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并实际测量力的大小。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既能产生弹力又具有弹性势能,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和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培养乐于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学情分析】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学会测量力的大小。”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力”的知识储备,知道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力的产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也较好,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也是随处可见,因此教学中可以很自然地激发出学生热爱物理、探索物理的情感。“弹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弹力”又是一种较“复杂”的力(如弹力三要素的分析、胡克定律的应用等),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较高。因此教材从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学生“了解”,而将重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认识和使用上。这种编排方式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课标理念。 本节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以及爱护仪器和做事有条理、善始善终的良好品质。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以事例和实验为主,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多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使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分析、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弹性与塑性、弹性形变和弹力。对于弹力只要求初步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而不要求分析它的三要素。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说明物体在发生形变时要产生弹力。为了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除了可以让学生用拇指压桌子,观察拇指的确发生了形变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4、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5、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6、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和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培养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学习重点】对力、弹力概念的建立、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学习难点】对弹力概念、弹簧测力计原理的理解。【学习准备】学生两人一组:橡皮筋、橡皮泥、弹簧、钩码、气球、一根头发丝(稍长)、塑料尺、弹簧测力计等【学习过程】(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模拟董存瑞炸碉堡,手举书本,给“力”。(激发学习热情,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认识力——力的概念1、讨论:什么是力?手举书本,手推讲台,手提水桶等等。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力 2、进一步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物体和物体之间能否产生力?学生举例:风吹树叶;起重机吊货物;磁铁吸引铁钉;火车头拉车厢等。3、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4、介绍: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析:上面例子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三)感受力——形变和外力1、学生活动:手压气球或塑料尺、手拉橡皮筋或弹簧。(学生自主选择器材,自主探究)提问:观察到什么 2、学生讨论:老师总结:形变: 物体形状的改变。弹性形变: 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其原状的形变。形变大小和外力的关系: 外力越大,形变越大。3、学生活动:拉弹簧拉力器比力的大小。交流总结: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我们可以通过形变大小反映力的大小。(四)测量力——学以致用信息快递:力的单位:牛顿(N)(感受1N的大小:手托起两只鸡蛋或钩码所用的力)1、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指针、秤钩、刻度盘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演示、探究刻度原理)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阅读课本46页信息快递: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师生讨论课本图8-6哪一种是正确的,其余的错在哪里?并练习读数。4、活动体验(1) 测量一个钩码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2)测量一根头发丝承受的最大拉力。(五)弹力、弹性势能——生活物理社会1、学生再次活动:手压气球或塑料尺、手拉橡皮筋或弹簧。提问:活动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力是怎么产生的?结论: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原状时,对另一物体产生的力叫做弹力。2、复习过渡:超声波能碎石、洪水能够将房屋冲跨。演示实验:将乒乓球压在弹簧上松开手后,乒乓球会被弹起来;将乒乓球压在橡皮泥上松开手后,乒乓球会怎样呢?3、结论: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4、讨论:还有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哪些体育比赛应用了弹性势能 (六)学到了什么——拓展延伸利用橡皮筋、回形针、牙膏盒及瓶盖、钩码等,动手制作一个简单测力计。(讨论:如何标注刻度?“0”刻度线、量程、分度值。(进一步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附:【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第一节力 弹力1. 力是物体对物体对物体的作2.形变:形状或体积的变化(1)弹性形变(2)范性形变3.弹力:(1)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的力叫做弹力。(2)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4.力的测量(1)单位:牛顿,符号N(2)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3)弹簧测力计使用及原理5.弹性势能教学反思:《力 弹力》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生活中学生早已对力有了生活化的认识认为施加力的作用后会感到疼,学生对力的这认识简单而又模糊。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从物理的角度科学的认识什么是力。力看不见莫不着,要使学生从理论上重新建立力的概念,似乎又很困难,但是从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有关力的事例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力的概念,效果还不错。由于课堂教学素材取自于生活和学生熟悉的事例,学生课堂积极性特别高,课堂氛围很活跃,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活动为主线力的概念形变与外力关系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弹力与弹性势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