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第2节 电生磁+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第2节 电生磁+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电生磁
设计思想 通过观察比较、设疑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进一步认识电与磁之间是有联系的。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电生磁现象,培养思维能力,注意不同现象所体现的规律性。激发热爱科学、探寻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3.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2.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学科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电与磁的初步联系。
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电与磁之间存在着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提要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1.比较电与磁的相似之处。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1. 思考、猜测
2.把直导线接到电源上,在直导线下方放置小磁针,给导线短时间通电。设疑:怎样解释通电时小磁针发生转动的现象?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2.观察:直导线通电时,放在导线下边的小磁针出现的现象。思考、猜测。
二、电流的磁效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1.简要介绍人类对电与磁的认识历程,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有着复杂的探索过程。 1.聆听、思考。 机遇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2.介绍并演示:奥斯特实验。提出问题:磁针受到什么力而转动?磁场是怎样产生的? 2.观察并思考得出:磁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在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播放动画“奥斯特实验”。
3.引导思考:奥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指出这种现象就是电流的磁效应。 3.小结: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学以致用:比较以上三副图,分别得出结论
三、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1.思考:既然电能生磁,为什么手电筒在通电时连一根大头针也吸不动?提问:通过什么方法能增强磁场呢?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1.学生交流想法。简述具体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交流结论:可以把多条通电导线并在一起,让多个磁场叠加,增强磁场。 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跟条形磁体相似
2.介绍螺线管。 思考: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观察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提问: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有什么特点? 2.了解螺线管结构。观察实验得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相似。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的方向(N、S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播放视频“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3.探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归纳出弯曲的四指与拇指分别表示电流及N极的方向——安培定则。 3.观看并思考。掌握判断通电螺线管N极与电流方向之间关系的安培定则。 播放课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4.巩固练习:标出N极和S极。画出电流的方向。 4.学生练习。
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1.出示课堂练习题。 1.完成课堂练习。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4.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在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自我表现进行了一下反思:
优点:突出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比较好的,注重演示实验的质量,让大多数学生看到其中铁屑的分布是至关重要的。实验用的磁针是大号的,一是便于全班学生看到,二是转动速度相对较慢,在观察过程中有利于思考。另外几个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因为该实验涉及的器材以前都用过,步骤也不复杂,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足: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板书不够规范和整齐,语言上够精练,与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交流的技巧和能力上还需要提高等等。课前实验引入,如果课后再魔术揭秘,做到知识的首尾呼应就更完美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