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习以为常’与‘新鲜’”导写及范文3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习以为常’与‘新鲜’”导写及范文3篇

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习以为常’与‘新鲜’”导写及范文3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现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习以为常,但在过去这都是新鲜的;我们现在感到新鲜的,将来也会习以为常。我们自己习以为常的,对别人来说则有可能是新鲜的。有人认为,人一旦陷入习以为常,就会丧失感知新生活的动力;而有的人认为,要体悟当下生活的美好,须珍惜眼前习以为常的生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
材料主要对“习以为常”进行了阐释。材料的前两句话主要说“习以为常”是相对的。第三句话则阐述了两类人对“习以为常”的认识,一种是说不要陷入“习以为常”,另一种是说要珍惜眼前的“习以为常”。总之,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习以为常”进行了阐述,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时间永在流逝,事物一直变化,“新”会变“旧”,“旧”也曾是“新”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和问题。此外就是,不要自己认为“习以为常”的就没有了新鲜感,因为这些“习以为常”在别人那里也可能是新鲜的。因此,不要苛求别人认同自己的看法。我们不要被“习以为常”左右,要永远对周围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保持新鲜感;即使是“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们也要从中发现美,珍惜我们眼前的“习以为常”,因为哪有那么多的“新鲜”呢?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我们在写作时要紧紧围绕“习以为常”来写,表达自己对“习以为常”的看法和认识。比如,可以写你眼中的习以为常在别人都是奢侈,可以从生活小事中引入观点;然后由此进行举例阐发,主体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也可以用层进式;最后再点题照应开篇。
参考立意
1.我们的习以为常可能是别人的梦寐以求。
2.在“习以为常”中发现“新鲜”。
3.不要被“习以为常”束缚。
4.敢于突破“习以为常”。
5.珍惜“习以为常”。
【优秀范文】
1于常态中体味美好,于平淡中感受新生
王羲之在《兰序集序》里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高晓松言:“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见新鲜过后即是平淡,庸常的现在又蕴含着新鲜。所以,当代青年需珍惜眼前的习以为常,在平淡中体味美好、感受新鲜。
珍惜眼前的习以为常,恰是庸常的日常串起生活的珍贵。
“原以为聚散离合才叫美,到头来柴来油盐都是诗。”在新冠病毒来袭期间,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在采访中,上海市医生钟鸣这样说到:“疫情结束之后,最想做的事就是到楼下小吃店喝啤酒,像平常一样路过每一条街。”原来,最珍贵的东西,也最平常。疫情下被束缚的自由,大灾到来时被击碎的静好,抑或是在日日颓废中丧失的青春,这些东西,看似平常,可等失去了才明自,正是这些平日串起了珍贵。平凡可贵,我辈青年,在眼前的习以为常中,体味美好,向阳而生。
珍惜眼前的习以为常,恰是庸常的土壤涵养新鲜的枝叶。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目方,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面对生活的习以为常,青年需怀一颗不平凡的心,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寻觅生活的琴棋书画诗酒花,将习以为常转变为来日方长。罗应星面对习以为常的耕种生活,寻觅出对音乐的热爱,凭借“一个人的乐队”走红网络。刘畊宏面对习以为常的过气生活,将日常健身搬到到直播间,掀起本草纲目热潮。陈年喜面对习以为常的打工生活,将自己所经所历化作《微尘》,收获读者好评,他们面对习以为常的生活,仍能从中焕发新生,前人引路,你我还在驻足什么呢?
我辈青年,身处时代洪流中,被“内卷”“内耗”“焦虑”充斥,则更需从这些习以为常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一展“浮舟沧海,立马昆仑”的壮志豪情。新时代领路人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有了悟习以为常之美,感受其中蕴含之新鲜的想法,更需要付出实际行动。“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青年更需把握时机,趁风华正茂,持敏感之心,感万物萌发。做好眼前的习以为常,助推社会、民族、国家发展。万千青年曜曜同辉,共画锦秀河山。
珍惜青春,不抱怨生活无味,放声高歌,嗅得花香,于常态中体味美好,于平淡中感受新生。
2于草木之常 品新鲜之味
鲁迅先生有言:“人与人之间的悲喜并不相通。”王羲之曾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现代杜会,我们可体会到古人未见过的许多新鲜事物,但长时如此,我们便习以为常。人们不禁对习常感到悲观,对新鲜感强烈渴望。但我认为,习常中才见证生活美好,新鲜也自在其中。
生活的真正色彩由无数日常之事绘成。
有人担心,陷入习以为常,会丧失新生活动力。此言谬矣!张爱玲说:“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又患得患失。”我们倦于日常琐事,正是因为我们陷入幸福而不自知。人生大事往往仅有几件,生活的血肉还是要靠平凡的日子填充。杨绛在书中写“正月里来去,日子都是可以歌唱的旧事”。我们无须在新鲜感中探寻生活的动力,而是在平谈之中定位自己的坐标,珍惜每个“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夜晚。如此,便日日习常却又日日新鲜,生活的美好便自在其中。
习常见证美好,新鲜自在其间。
片面的人以为习以为常之事中无欣然之事,殊不知新鲜可动藏在其间,但需要我们用心挖掘。边防战士日复一日守卫边疆,但并不厌倦,因为每天都有红日初升,牛满山坡;抗疫医护日复一日待在病房,但并不厌倦,因为每次都可见病人眼中的信任,脸上的坚毅;科研人员日复一日重复实验,但并不厌倦,因为每次都有所贡献,祖国更进一步。古人云: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其实草木也蕴藏大天下,每次都可给我们新的感悟,但要用心体会。
融合习常新鲜,尊重个体差异。
每个人由于时代、个人经历的不同,对事物的感知也不尽相同,并无优劣之分。现代人认为古人生活无趣,不也是井蛙之浅见吗?古时虽无电子产品,但有山川河流,百家经典,人们于此参悟,便有所得,怎么会毫无新鲜之感,皆为烦扰之事呢?学习过程于我们偶尔困顿,但更多的不是收获新知的欣喜吗?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一毫端一微尘中感悟生命意义,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岗位,现在和未来,我们都不会错过生活的美好。
我并不痴求天上的灿星皓月,因为我深知草木的生机。
3丢掉生活的习以为常
习以为常的东西,往往被忽视。倘若生活总忽视占据,那岁月流年,会是多么寂寥啊!
我们从幼年到老年截取生活的碎片,在文字的粘合中,拼凑出人人应该掌握的人生技能——丢掉生活的习以为常。
三四岁的娃娃,大都稚气。与其说是和父母相处,不如说是被父母顺着生活,像是小女孩出门看见耀眼的花裙子,像是小男孩出门瞅见了闪闪的新玩具,总之内心唯一的诉求,便是:我要。
此时的父母顺着孩子的视线转移,倘若觉得可取可用,或是觉得不甚过分,那将其带回家是彼此的理所当然;倘若觉得已有曾有,或是觉得大可不必,那和孩子的拉锯摩擦是彼此的毕竟之路。
太多的父母有着类似的经历,太多的孩子经历过以下的习以为常--先是默不作声,用沉默表明将其占有的决心;再是满脸委屈,用孩子独有的天真让父母犹豫为难;即便父母态度坚定,也大都敌不过孩子最后的声嘶力竭,以爱取胜,孩子鲜少败下阵来!
自此,哭,成了习以为常、达成诉求最好的方式。但长大后的孩子总要被现实狠狠抽打:原来,眼泪只在父母心中有价值!
十多岁的少年,从不喜欢父母的唠叨。信息网络的发达世界里,有甚者,将父母的唠叨演化成好笑的段子:有一种饿,是你老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冷,是你老妈觉得你冷···这样的句式是一个万能的句式,同时也是与父母相处的经典公式,它们的被创造,源于每一个少年的共同经历!
再真实不过的像是,当爱美之心少年,从不喜欢秋裤将自己变得臃肿和丑陋,可不管春夏与秋冬,但凡天气有着微妙的变化,“别忘了穿秋裤”总会适时出场!
为此,多少少年和母亲置气,冷战,抑或争吵。少年经典的台词不曾缺失:烦不烦,我都多大了!
对呀,我们的少年“都多大了”,却总是在父母习以为常的叮嘱中,不耐烦的生活。而我说过,习以为常的东西往往被忽视,所以即便孩子哪天生病了,也全然不知:是自己从未照顾过自己!
待每一个少年成熟后,有了自己的独立认知,有了自己专属的梦想,有了自己不得不去面对的打拼。从此他们的代名词是忙碌。当忙碌成了生活的习以为常,衍生出将“陪伴挂在嘴边”的习以为常。
夜深了,偶然悠闲的片刻,我要抽空多多陪陪孩子;聚餐时,某一个酒醉的瞬间,眼睛潮润处,我该回家看看父母了······当这样的习以为常,被所有人习惯,我们又总会习以为常的去经历“孩子的叛逆,是我造成的!”,“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我一生的悲痛!”
这里的文字,只是生活过于狭隘的缩影,这缩影愈是狭隘,反观我们真实的生活便愈是值得警醒。习以为常,是慢性毒药,它会麻痹你生活的感知和内心的敏锐,让太多我们不该拥有的垃圾被隐藏,也让不少我们应该珍视的宝贝被腐朽!
请丢掉生活的习以为常,好让生活别被丢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