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检测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烛之武退秦师》检测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2.《烛之武退秦师》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B.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集团总校要发挥好示范和辐射作用,让农村学生导受到与城市学生一样优质的教育质量和后勤服务,让这些孩子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B.随着一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重大交通等项目的快速建设,一个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小镇已见雏形。
C.在已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省份中,绝大多数省份明确,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择其中较高一次成绩计入总分。
D.他介绍的这几个网站,可以申请免费个人主页,你只要将自己的作品放在指定的位置,你的网络好友就可以直接从网上欣赏到你的作品了。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是功劳大的分的土地多,爵位就高。
B.“寡人”是古代君王、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成为秦始皇一人专用,再后来平民也能使用。
C.“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D.“大夫”是官职名。古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也是一般任官职者之通称。
5.下列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
①秦军氾南 ②贰于楚 ③既东封郑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⑤阙秦以利晋 ⑥国危矣 ⑦君亦无所害 ⑧以乱易整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晋侯、秦伯围郑,以起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敢以烦执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吾其还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①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②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③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节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注】①复:同“覆”,颠覆。②越:流亡。③逮:及至 ,趁着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构怨于诸侯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君之所知也
C.敢以烦执事 以其无礼于晋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共其乏困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 ④阙秦以利晋
⑤越国以鄙远 ⑥夜缒而出
⑦既东封郑 ⑧既东封郑
A.①②/③⑤/④⑦/⑥ B.①④/②⑦/③⑤/⑥
C.①⑤/②③/④⑦/⑥ D.①⑤/②③/④⑦/⑥
11.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夫晋,何厌之有
D.敢以烦执事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B.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C.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D.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13.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员,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秦穆公。
B.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由此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
14.翻译下列句子。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暇,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3)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取材于《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从之矣!
(取材于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厌:满足
B.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C.讵能若是乎 讵:难道
D.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怵:警惕
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其势弱于秦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守前所为而已
C.君之所知也 思国之安者
D.亦必以利而离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能为也已 不能干什么了
B.越国以鄙远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边邑
C.共其乏困 提供他们休息解乏的地方
D.相结之厚也 相互结盟很深了
18.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
(2)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19.文(二)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一)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文二:
东周列国志(节选)
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爵而出。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安能犯颜进说
B.①行李之往来 ②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
C.①敢以烦执事 ②欲烦子说退秦师
D.①共其乏困 ②寡人将与子共国
21.从句式角度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晋,何厌之有?
A.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大王来何操?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22.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既暗示了在秦、晋的包围下,郑国当时形势危急,不敢开城门出去,又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B.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军,关键是其说辞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
C.烛之武有机会出山与佚之狐的举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能够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D.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先是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等打动,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重大机会。
23.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B.《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国别体著作。
C.疏,即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D.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乙)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者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棋,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注)长安君:赵太后的幼子,赵国公子。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做了燕国王后。
(节选自《战国策》)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用事,指执政、拥有权力,也指起兵、使用武力,文中是第二种意思。
C.黑衣,战国时,赵王宫中值宿警卫常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
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按周制,天子兵车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急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要求让长安君作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坚决拒绝,一意孤行,拒不纳谏,表现出她作为母亲溺爱少子、护犊心切的一面。
B.触龙面对怒气冲冲的太后,先表达自己对太后想念关切之意,再询问太后的饮食,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对进谏的抗拒心理,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
C.触龙在和太后叙家常中巧妙地接近主题,触龙请求太后为幼子安排职位,对幼子的关爱之情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进而谈到为孩子做长远打算的事。
D.触龙之所以能让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大臣的意见,是因为他能动之以情,更能晓之以理,爱孩子就要为孩子长远考虑,要让孩子在磨难中增长才干。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日食饮得无衰乎?
29.烛之武与触龙劝告成功的根本原因有什么共同点?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乙)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
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卒。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日:“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泰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3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
B.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
C.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
D.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指的是爵位,周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天子以下,公爵最大。
B.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可译为“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C.文公,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夫等死后,按其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扬称号。
D.丙午,古代纪时法。以干支纪时,即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循环纪时。
32.下列对两个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年少时就喜欢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拥有赵衰等五位德才兼备的好朋友。
B.重耳被晋献公所派宦者履鞮一路追杀,被砍掉了袖子,他最终逃脱,去了母亲的国家——狄国。
C.咎犯认为自己在重耳流亡时有很多过错,担心重耳回国后报复自己,便请求离开,重耳对河盟誓,以此打消其疑虑。
D.重耳在流亡中主动请求联姻,结秦晋之好;后秦晋两国攻郑,秦缪公被郑说服,放弃攻郑,与郑结盟,秦晋联盟瓦解。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34.这两段文字都叙述了秦晋放弃攻打郑国的过程,试简要概括《左传》和《史记》对此在叙事特点方面的不同之处。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齐桓晋文之事》片段,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35.解释加点词。
(1)以其无礼于晋( ) (2)犹不如人( )
(3)焉用亡郑以陪邻( ) (4)行李之往来( )
(5)唯君图之( )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以乱易整,不武 易:容易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D.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8.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舆薪之不见
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孟子主张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以“礼义”来引导民众。
40.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忧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42.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由此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
D.执事,办事的官员,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秦穆公。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胆小怕事。他初见秦穆公,就承认面对秦晋包围的局势,郑国只能接受灭亡的命运了。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45.乙文中吕祖谦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三、句子默写
46.《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原因是“ , ”。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君之薄也。
(3)《烛之武退秦师》中,写烛之武用假设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主动权的两句是“ , ”。
(4) ,不仁;失其所与, ; ,不武。
四、语言表达
47.在许多场合,有一些话不好直说,往往旁敲侧击,让对方听出言外之意,不失为明智之举。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贾诩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节选自《三国演义》)
48.请为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100字。
49.罗董事长的一位朋友过七十大寿。假定你是董事长的秘书,请代董事长送一副寿联。
上联:室有芝兰春自永
下联:
50.《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经典篇章将许多古人写得栩栩如生,请从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概括其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B
2.C
3.B
4.B
5.C
6.D
7.B
8.A
9.B 10.D 11.C 12.B 13.C 14.(1)况且您曾经对晋文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暇二城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如果楚国就此灭亡,那就是秦国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君王。
15.D 16.C 17.C 18.(1)(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并且(烛之武)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19.(1)退兵原因:本国利益。(2)文(一)烛之武认为晋国实力增强,就等于秦国的力量削弱了;损害秦国的利益而让晋国得到好处,不划算。
20.C 21.B 22.D 23.B 24.(1)(晋君)答应给您焦、瑕两个地方,他早上刚渡过黄河,傍晚就在两地加固城防工事,这是君王您所知道的啊。
(2)你侍奉了郑国三代国君,老了也没有得到重用,这是我的过错。
25.C 26.B 27.D 28.(1)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
(2)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9.二人有效劝告的共同原因是:从对方最在意的点入手,进而晓之以理。
30.A 31.C 32.D 33.(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2)郑国害怕了,就暗中派使者对秦缪公说:“使郑国灭亡,增强了晋国(的国力),对于晋(而言)有收获了,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 34.《左传》对史料取舍详略得当,通过细节塑造人物形象;而《史记》则简略述之,重在叙述事件。
35. 因为 尚且 增加 出行的人 表希望 没有 36.D 37.A 38.D 39.C 40.①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当作(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事情。
②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41.C 42.A 43.B 44.(1)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45.吕祖谦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因为利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为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
46.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知 以乱易整
47.贾诩的言外之意是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您如果不想招致灾祸就不要废长立幼。以此来劝谏曹操立曹丕为世子。贾诩的意思很明显,却没有直接说出来,可谓是高明至极。
48.(示例)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9.人如松柏寿长新
50.(示例1)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说退秦军。
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实在可赞。
(示例2)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弊。
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忠心一片实在难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