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型 新授课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辩证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多但较简单,开展教学要充分联系学生实际,家国情怀与理论学习并重,哲学与文化相结合,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选取立足中国、继承传统、着眼特色并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引导学生立足当代中国,发现与探寻文化实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能力。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能够通过搜集资料对比、归纳总结、归因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现象作出基本评价和理解。但是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教师通过情境材料的选取,知识的建构,问题的启发,思辨能力的培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度学习。教学设计主要用新鲜有力度的现实素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进而激活学生情感与价值共鸣。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理解“碇步桥火出圈”的文化实质,认同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坚定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碇步桥火出圈”这一文化现象及其文化实质,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正确对待并科学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公共参与 主动学习、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法治意识 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取缔腐朽文化,了解政府加强对各类文化节目审查的意义所在。
教学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难点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双重属性;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PPT
板书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多种多样,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阅读材料:教材P94“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优秀传统文化图片展示 材料二:教材P95“相关链接” 阅读材料:教材P95“阅读与思考” 阅读材料:教材P97“阅读与思考”。 阅读材料:教材P96“阅读与思考” 课堂总结 讨论问题:这些灿烂的文化是谁创造的呢?又是如何发展的?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文化
讲授新课 问题思考: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2)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3)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问题:结合材料,概括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1)为什么这些国家政要会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发出如此赞叹? (2)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什么?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问题1: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请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 问题2:为什么中华传统文化存在陈旧过时的内容呢? 问题3: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2)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等。 (3)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问题思考:结合材料,说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当代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知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知道了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能够更好的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政治认同。 本探究活动以史实为材料,体现了材料之真实可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人民共同创立了多样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明确中华文化的形成和重要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通过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锤炼优良品格的引路人。 探究活动通过外国政要、学者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 赞美,展现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帮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民族认同感。 通过此次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在讨论甚至争论中,学生们慢慢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认同。 阅读材料中主要是从经济、政治、生态、教育、外交等方面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与展示。通过自主总结与展示,学生回顾了本课所学习的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把对知识的掌握内化为一种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认同。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与追求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懂得了真善美。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