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外力作用与地貌(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外力作用与地貌(无答案)

资源简介

外力作用与地貌
【学习目标】
从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认知常见地貌的成因;结合各种地貌示意图,分析地貌高度和坡度特征。
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特点。
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知识梳理】
一、外力作用的概况
1.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 作用力:风、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
3.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一)风化作用
1.概念:风化是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风化作用。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2.基本形式: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①物理风化: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
②化学风化: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二)常见地貌类型
1.流水地貌—侵蚀地貌:沟谷、瀑布、峡谷(V形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沉积地貌:冲(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有分选性);
溶蚀地貌:石灰岩受化学侵蚀与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峰林、峰丛、溶洞、钟乳石、石柱、石笋等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溶洞):奇峰林立,坡度陡峭。
①类型: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②形成条件:
A.可溶性岩石广布;
B.降水多,气温高,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③分布:中国西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④影响:
有利:多奇峰异洞,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溶洞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提供便利
不利:①地表崎岖,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不便;
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土层薄,不利于种植业发展;
③地表水渗漏多,地表水不足;
④地面塌陷,地下多溶洞暗河,给农业、城市建设及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
①冲(洪)积扇(山前):地形平坦,河汊纵横交错;
呈扇形或半锥体状;从扇顶到扇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②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河汊纵横交错。
③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地形平坦,河汊纵横交错;多呈三角形,沉积物颗粒较细。
2.风力地貌——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戈壁、雅丹地貌;
风积地貌:戈壁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上黄土层的形成;
(1)风力作用常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雅丹地貌。
①风蚀蘑菇形态呈上部大下部小的蘑菇状突起孤立岩石,为风力差别侵蚀而成。
②雅丹地貌:
形态:呈不规则垄埂和沟槽相间构成的地貌,为盛行风向沿湖相沉积裂隙侵蚀而成。
特点:沟槽和垄脊相间、平行排列且高程相近;垄脊长度不一,走向与风向一致;
沟槽内有沙子堆积。
形成原因:a.湖底坡度小 b.定向风吹蚀 c.湖底干裂隙扩大 d.走向与风向一致
(2)风力沉积作用--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形成戈壁和沙丘。
①戈壁位于干旱地区,由粗大砾石残留地面而成;
②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3.冰川地貌——冰川侵蚀地貌:U形谷、冰斗、角峰、刃脊、峡湾
(1)冰蚀地貌特点
①角峰:呈尖状金字塔形的陡峭山峰。由多个冰斗相向侵蚀而成
②冰斗:呈半圆形;三面环以峭壁,开口有岩槛,底部低洼的洼地。
③刃脊:为刃状山脊,由冰斗的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变成
④冰蚀U型谷:两壁陡立,谷底开阔
冰川堆积地貌:①冰碛丘陵:大小颗粒混杂无分选性
②冰碛湖
冰碛地貌:冰碛物随冰川衰退而堆积下来
①冰碛丘陵——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动的物质形成高低起伏的形态
②终碛垄——分布于冰川前缘地带,由终碛组成的弧形垄状地形。内侧缓,外侧陡,相对高度因地而异
冰水堆积地貌:冰融水将原来冰川搬运堆积的物质经过再搬运堆积而成
①冰水扇:融水河流带泥沙堆积,多个冰水扇连成一片形成外冲平原
②蛇形丘:狭长、弯如蛇的高地。主要是由略具分选的冰水砾堆积而成,有一定的磨圆度,发育冲刷、填充物构造,呈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两坡对称
③湖:冰积物堵塞,局部冰融水生成
(3)冰川作用常发生在高纬地区和高山地区
4.海岸地貌——侵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拱桥和海蚀柱等;
海岸堆积地貌有海滩和沙坝。
(1)海浪侵蚀--滨海地区
①海蚀崖:向海呈陡斜或垂直的陡壁 ②海蚀柱 ③海蚀穴(洞) ④海蚀拱桥
(2)海浪堆积--滨海地带
①海滩:宽阔平坦,向海洋微倾。 ②沙坝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类问题
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冰川、海浪);
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
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地貌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分析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为:
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典型例题】
越南下龙湾约有3 000个岩石岛屿和土岛,伸出海面的锯齿状石灰岩柱为典型景观,因酷似中国的桂林山水,被称为“海上桂林”, 读下龙湾景观图,完成1-2题。
1. 下列关于该处景观形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层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和海水入侵
B.挤压褶皱—岩层沉积—地壳抬升和海水侵蚀
C.岩层沉积—海水侵蚀—流水溶蚀和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岩层沉积—流水溶蚀和海水入侵
2. 下列地理事物的成因与下龙湾相似的是
A. 东非大裂谷 B. 挪成峡湾 C. 路南石林 D. 山东泰山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材料:两块相同的木板(模拟土坡)、沙土、草皮、自来水、两个水壶、两个水槽。
  步骤:①在坡度一致的两块木板上铺等量的沙土,其中一个再铺上草皮。
②用装有等量水的水壶分别在两土坡上以相同高度、速度持续浇水,水流最终
分别流入下方的甲、乙两个水槽中。
③观察坡面的形态变化和水槽中堆积物的数量差异。
3.从该实验中可知,沙子逐渐沉到水槽底部的现象是模拟 (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4.若某区域正经历甲图演示过程,则该区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是(  )
A.降水变率减小
B.土壤肥力提高
C.河流含沙量增大
D.风力堆积明显
树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石灰岩的沙漠,称为塔岩荒漠。下图为塔岩荒漠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形成塔岩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侵蚀、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风力堆积
6.该地形成塔岩荒漠的条件有(  )
①气候湿润 ②气候干旱③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④植被茂密 ⑤多大风天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珠穆朗玛峰对登山爱好者来说,具有无限的吸引力,据此完成8~9题。
7. 当登顶珠峰时,最有可能看到的地貌景观是(  )
B C D
8. 登顶珠峰时最可能看到的地貌景观所受的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沉积作用 B. 冰川侵蚀作用 C. 海水的侵蚀作用 D. 风力的堆积作用
图示为我国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9~10题。  
9. 甲图中①地貌为( )
A. 海蚀柱 B. 海蚀平台
C. 海蚀崖 D. 沙堤
10. 甲、乙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 )
A. 海蚀地貌、海积地貌
B. 海积地貌、河流地貌
C. 风蚀地貌、海积地貌
D. 河流地貌、海蚀地貌
【课堂练习】
台湾东部的太鲁阁峡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理岩峡谷。如图为太鲁阁峡谷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
1.太鲁阁峡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变质作用
C.板块拉张 D.风力侵蚀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2~4题。
2.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3.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将上海地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的界线,其实就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上海古海岸线。读古代早期长江三角洲地形示意图,完成下题。
5.沿江阴位置作一古长江横剖面图,下图中较吻合的是 (  )
重庆武隆天坑群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堪称南方喀斯特地貌经典。其中的箐口天坑形态完美,可通过二王洞直达天坑底部,世界罕见。读天坑局部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6.图中所示地区(  )
A.岩石类型为玄武岩
B.地质历史时期为海洋
C.麻湾洞泉只参与陆上内循环
D.地层断裂下陷形成天坑
7.下列景观图中地貌与武隆天坑群成因一致的是(  )
读下面两幅自然景观图,完成下面两题。
8.形成甲图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9.乙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该景观(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雅丹和丹霞都是在中国命名的地貌形态,两类地貌的外力作用均以侵蚀为主。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深处,由于近年来冰川加速消融,从而形成了世界唯一的水上雅丹地貌景观(如左图),右图为我国主要雅丹和丹霞地貌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我国雅丹和丹霞地貌的主要分布区与形成,描述正确的是(  )
A.雅丹—西部地区—风力侵蚀 B.雅丹—东部地区—流水侵蚀
C.丹霞—西部地区—流水侵蚀 D.丹霞—东部地区—风力侵蚀
11.推测水上雅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 全球变暖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2~13题。
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13.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14.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云南石林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经典样板而举世闻名。在石林广袤的土地上,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奇观,美不胜收。
材料二 内蒙古阿斯哈图石林处于大兴安岭向西部草原的过渡地带。阿斯哈图石林主要在冰川与冰川融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是世界上罕见的花岗岩石林,浑厚粗犷,千姿百态。
材料三 下图为“云南石林和阿斯哈图石林景观图”。
(1)简述两处石林景观区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及其目前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
(2)说明形成阿斯哈图石林景观的地质作用过程。
(3)简述云南喀斯特地貌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4)针对两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各自在经济发展中应防范的生态问题。
1.云南石林景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阿斯哈图石林景观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热冬寒,年降水量较少。
2.岩浆侵入冷凝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冰川侵蚀、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和风化。
3.地表崎岖,土层薄,,不利于种植业发展﹔地下多溶洞暗河,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地表水渗漏多,地表水资源不足。
4.云南石林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阿斯哈图石林地区∶草原破坏(土地沙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