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2期末复习课件 (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2期末复习课件 (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四章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复习
【复习要点】
1.结合图文资料,说明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通过不同区域间聚落变化的实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十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导】
从这句诗中,可以想象当时扬州的繁华。此后1000多年扬州在我国城市中的地位不减,下扬州成为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以至平民百姓的梦想。然而到了近代扬州的繁华地位
逐渐被上海等城市所取代。扬州从未成为国家的行政中心,为何能繁荣1000多年?历史进入近代,是什么改变了扬州的发展条件,使其”二分明月“的繁华不在?
【学】(限时10分钟)
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第87-92页内容,然后读学案图文材料和问题。有圈画和标注。
2、独立思考,完成问题。
3、有疑问的问题做好标注。
4、把握好时间。
【议】(限时5分钟)
对自学中不会的问题展开讨论
一、 促进经济发展
1、促进要素流动
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高铁的快速发展使得南京人在周末也能去全国各地游玩,很多南京人更是住在南京周边的一些城市,早晚通勤非常便利。
2、缩短时空距离
便捷的交通运输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1980年开放的4个经济特区和1984年开放的首批对外开放城市
3、拉动经济增长
发展交通运输,可以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即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可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
八纵 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
八横 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案例1 陕西省武功县发展交通脱贫致富
解决了交通瓶颈问题,武功县的原生态蔬菜就能够在城镇市场上卖出较高价钱。优质农产品还吸引客商开车到田头收购。脱贫的农民积极开发特色食品、纺织品等商品,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武功县的优质生态和特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便捷的交通线路也成为客流涌动的乡村旅游线路。
渭河平原上著名的大蒜产区,在收获后的玉米地中种植大蒜作为越冬蔬菜,可收获蒜薹和大蒜,主要销往城镇。
案例2:“一带一路”倡议
内涵: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作用:
沿线各国各国的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优先建设领域:
交通运输线路以及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意义:
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加强与沿线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
经济角度“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1.促进各国简化货物通关渠道;2.实现货物直达;3.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各国协同发展
二、 影响聚落发展
1、交通枢纽对聚落的影响
聚落,尤其是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也是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的节点,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交通枢纽是旅客和货物集散、周转的地方,服务于客、货集散的餐饮、旅馆、装卸、包装、批发和零售等行业便在交通枢纽集聚。在客、货吞吐量大的交通枢纽,还会集聚与货物相关的制造业,并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
乡村
城镇
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车站
铁路线
石家庄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当初京广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往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广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河北省的省会,而正定县城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
正定县城
石家庄
石太线
石德线
京 广 线
案例 1 石家庄市的形成和发展
1949年以前株洲城市用地(布局)规模小,主要沿着河流呈带状分布,规模小。
株洲市现有街区主要沿铁路呈团块状分布,规模大。
案例2 北郑南株 (火车拉来的城市)
郑州被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陇海铁路、京广铁路两大干线十字交汇,让郑州一直处于全国铁路交通枢纽地位,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
案例3 新加坡依托港口的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新加坡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战略,依托港口优势,重点发展与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相关的炼油、石油化工、修造船、钻井平台制造等工业。工业迅速发展还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新加坡由此成为马六甲海峡最重要的港口,是联系亚、欧、非、大洋州的航海枢纽。
新加坡在国际航海线路中的地理位置示意
2、交通线或方式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内客、货运输方向和集散地的变化,从而促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
扬州南临长江,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有“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的美誉。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曾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南北漕运的咽喉,东南第一大都会。到了清代,扬州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界上著名大城市之一。
案例 扬州的变迁
【情景探究】
材料一 扬州南临长江,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有“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的美誉。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曾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南北漕运的咽喉,东南第一大都会。到了清代,扬州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界上著名大城市之一。
材料二 近代,海运兴起,清末津浦铁路(天津—南京浦口)铁路修通,沿海航线和津浦铁路成为连接东部地区南北方的主要交通运输线,京杭运河交通地位不断下降,加之北段逐渐淤塞,运河沿岸商业城市则失去进一步发展的运河航运条件,运河沿线许多城镇,也就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地位,扬州就是其中之一。
1. 扬州兴盛和衰落的原因:
兴盛:京杭大运河与长江水运
衰落:海运和铁路的开通,运河地位的下降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陆路交通的发展,加之京杭大运河的大规模疏浚,才使古城扬州焕发了青春。21世纪随着宁启铁路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贯通,改变了扬州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扬州再次崛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2.扬州再度崛起的原因
京杭大运河的大规模疏浚,使航运复兴;现代化公路铁路的修建
新农村风貌
交通不便的分散的乡村会逐步消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临近主要公路
3.交通运输影响乡村聚落的发展
交通
运输
方式
和布
局的
变化
南方:水路运输
条带状







【归纳总结】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形态
北方:陆路运输、地形平坦
团块状
古代
课堂小结: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影响聚落发展
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交通枢纽处往往会发展为城市
交通运输线路或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城市的变化
乡村聚落一般沿交通路线分布
20.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交通运输线路里 程增加,站点增多,密度增大;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沿海地区及其与中西部之间的交通线明显增多,交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为主的省级综合运输网。
典 例 分 析
(1)简述福建省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
(2)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 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
京津城际铁路是中国率先建成的第一条最高时速可达350千米的城际铁路。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的影响,错误的是(  )
A.促进了京、津两城市的经济发展
B.加强了两个城市的经济交流
C.缓解了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
D.会对天津市的本地商业造成冲击、破坏
2..结合图文材料以及地理区位理论,新北京的空间发展方向重点是向(  )
A.东南 B.西北 C.西南 D.东北
D A
第1题,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可促进京、津两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使人员往来更加便利、快捷,加强两个城市的经济交流,缓解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对京、津两城市商业的发展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第2题,新北京的空间发展将沿着京津城际铁路向东南方向扩展。
巩 固 练 习
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近年来,由于城际就业、居住等条件的差异,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和生意人在京津城际高铁上演绎着“双城记”,他们以每日、每周、每月的周期奔波在这条线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据此回答3~4题。
3.“工作在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A )
A.北京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高
B.在北京工作体面,声誉好
C.北京劳动密集型工业发达
D.北京社会福利制度更完善
4.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演绎“双城记”得益于( B )
A.政策支持 B.交通改善 C.人口老化 D.逆城市化
第3题,“工作在北京”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北京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高,A对。第4题,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和生意人能够在京津城际高铁上演绎着“双城记”,得益于交通改善,速度快,用时短,B对。
下图为“某城市空间布局变化图”,图中Ⅰ、Ⅱ、Ⅲ为该城市三个发展阶段的空间布局。据此回答5~6题。
5.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矿产
6.该城市空间布局从Ⅰ到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运输的发展 B.国家政策的扶持
C.矿产资源的开发 D.城市人口的增加
5.C 6..A
解析 第5题,图中I阶段是城市发展和形成的初期,城市主要沿河分布,河流是形成城市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选C。第6题,该城市空间布局从Ⅰ到Ⅲ的变化历程为:Ⅰ阶段城市沿河流分布,Ⅱ阶段城市沿公路延伸方向伸展,Ⅲ阶段城市沿铁路线分布,由此可以看出,主要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密切相关,交通线的变化带动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选A。
2017年5月,号称“走错一个匝道,就是重庆一日游”的黄桷湾立交桥完工,五层落差近40 m,匝道20条,旋绕多,复杂程度火遍全国。读图完成7~8题。
7.与普通道路相比,该立交桥的主要作用是(  )
①少占地 ②缓解交通拥堵 ③降低噪声 ④减缓行车速度,提高安全性 ⑤枢纽分流,提高通畅度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8.导致重庆黄桷湾立交桥复杂程度高的自然原因是(  )
A.地形复杂 B.河网密布 C.人口密集 D.交通量大
7.C 8.A
解析 第7题,立交桥的主要作用有:减少道路交叉,省去等红灯的时间,提高行车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将道路交会处向高处延伸,减少占地。设计合理的立交桥可以明显改善交通拥堵。枢纽分流,提高通畅度。故①②⑤正确,④减缓行车速度错误。立交桥与降低噪声关系不大,③错误。故C正确。第8题,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山地占76%,以“山城”著称,地表崎岖,故A正确。河网密布与立交桥复杂程度无关;人口密集、交通量大不属于自然原因,故B、C、D错误。
古扬州城因大运河的兴起而兴起,因大运河的衰落而衰落。21世纪随着宁启铁路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贯通,改变了扬州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扬州再次崛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读图,完成9~10题。
9.促使扬州再次崛起的交通背景条件是(  )
A.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贯通 B.宁启铁路替代长江航运
C.铁路沟通扬州与长三角 D.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0.图中城市地域扩展的方向及其影响因素是(  )
A.南北扩展——平原地形 B.东西扩展——铁路线
C.向南扩展——京杭运河 D.向东扩展——绕城公路
9.D 10.B 
解析 第9题,由题干可知,随着宁启铁路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贯通,改变了扬州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因此扬州再次崛起的交通背景条件是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10题,由图可知,该城市东西扩展是受宁启铁路影响,南北扩展是受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和高速公路的影响。 
11.“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是古人对扬州的赞誉与向往。历史上的扬州曾经是全球十大繁华都市之一,地位堪比今天的纽约、巴黎。下列关于造成扬州地位下降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的过度开垦使环境恶化
B.洪水淹没了原来的扬州
C.环境污染严重
D.交通运输线路的发展变化
12.下列关于扬州城市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展速度加快
B.目前城市形态沿运河伸展
C.城市形态变化缓慢
D.历史上城市形态多方向发展
11.D 12.C
11.扬州是随着京杭大运河开凿兴起的,也是因运河运输地位下降衰落,造成扬州地位下降的原因是交通运输线路的发展变化,D正确。人类的过度开垦、环境污染不是主要原因,A、C错误。洪水没有淹没原来的扬州,B错误。故选D。
12.京杭大运河运输地位下降,扬州城市发展速度变慢,A错误。目前运河的运输功能弱,城市形态沿公路等交通线伸展,B错误。扬州的交通地位下降,经济发展慢,城市形态变化缓慢,C正确。历史上城市形态沿运河线发展,D错误。故选C。
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 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
13.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 ( )
①多断崖、深谷 ②多石灰岩溶洞 ③多角峰、U形谷 ④多高山、陡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4.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
①减轻冰川的危害 ②减轻冻土的危害
③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 ④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C 14.B
13.高速公路多数走直线以保 证行驶速度。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地带多为高速、断崖、溶洞、深谷,为了保证高速公路高速、安全,沿线多采用桥隧方式,因此①④正确。多石灰岩溶洞,岩块疏松不适合开挖隧道,②错误。该区纬度和海拔都不高,冰川作用不明显,冰川地貌少,③错误,故选D。
14.雅西高速公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恶劣,山高、坡陡、谷深,且沿线地区处于我国的湿润地区,降水多,容易发生暴雨、山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大量修建桥隧可以避开这些灾害发生区,保障雅西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③④正确。该区纬度和海拔都不高,冰川作用不明显,冻土的危害少。故选B。
“朝辞上海,暮至昆明”。2016年12月28日,我国东西向线路里程最长的高铁线一沪昆线全线通车,从上海到昆明最快只要10小时。下图为我国沪昆高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5.沪昆高铁干线( )
A.跨越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B.沿线地区多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
C.途径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
D.跨越我国地势三大阶梯
16.沪昆高铁通车的主要影响,正确的是
A.利于上海产业升级,增强国际影响力
B.加强上海物资转运,带动经济发展
C.增加昆明农产品外运,扩大销售市场
D.促进昆明旅游业发展,吸引更多消费
15.C 16.D
【解析】15.读图,沪昆高铁干线没有跨热带地区,A错。所经地区降水多,山地丘陵地形分布广,多泥石流、洪涝灾害,火山等地质灾害不多,B错。经过我国东中西部地区,C对。没有到达青藏高原,只是跨地势的第二、第三阶梯,没有第一阶梯,D错。故选C。
16.沪昆高铁开通,对于上海产业升级没有影响,A错。高铁主要为客运,对于物资运转,没有影响,B错。不会增加昆明农产品外运,C错。可以促进昆明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消费,D对。故选D。
2018年10月23日,被称为“工程界珠峰”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45分钟。据此完成17~18题。
17.港珠澳大桥通车的主要影响是(  )
A.缩短了时空距离 B.提升了城市等级 C.改变了产业结构 D.增加了常住人口
18.从经济视角分析,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将(  )
①促进区域分工与协同发展 ②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③扩大港珠澳三地的经济腹地 ④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A 18.A
【解析】17.结合材料“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45分钟”可知,港珠澳大桥通车缩短了时空距离。
从经济视角分析,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区域联系加强,将促进区域分工与协同发展,利于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①②正确;对港珠澳三地的经济腹地影响不大,排除③;④不属于经济视角,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示意东南沿海局部区域。
材料二:向莆铁路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拓展中西部腹地的一条重要铁路线,也是福建首条连接中部和内陆省份的现代化铁路。这条铁路建成后将大大改善沿线地区陆路以公路为主的运输格局,有效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说明向莆铁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不利自然条件。
(2)简述向莆铁路建成后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1)地形地 质条件复杂;河流众多;多暴雨。
(2)加快内陆与福建沿海港口城市对接,拓展莆田港口经济腹地;加快区域经济整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闽赣等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完善区域快速铁路网。
小 结
1.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形态及变化的影响
寄语:
学习从来无捷径
循序渐进登高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