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2023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湖北卷乙卷试卷总评2023年高考历史湖北卷高考试题践行了高考试题评价体系的要求,突出对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考察,注重对必备知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题号 考查内容 考点 考查范围 考查时段 核心素养1 “农”字的创制与演变 原始农业生产工具 中国古代经济史 先秦 唯物史观2 汉、唐史书记载 历史叙述 中国古代思想史 汉、唐 历史解释3 唐代边疆赋役政策 唐朝边疆治理 中国古代政治史 唐朝 时空观念4 宋代主户和客户 宋代户籍制度和土地兼并 中国古代经济史 宋代 历史解释5 明代湖北进士和湖北籍人物著作 明代人才选拔 中国古代史 明代 唯物史观6 晚清法律体系的变化 晚清政府变革与华工出国 中国近代政治史 晚清 历史解释7 对洪秀全的描述 史料实证 史学理论 近代史 史料实证8 《申报》刊登的声明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近代史 民国史 历史解释9 李顺达农业生产互助组 新中国经济建设 中国现代经济史 新中国初期 时空观念10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现代经济史 改革开放新时期 历史解释考情分析题号 考查内容 考点 考查范围 考查时段 核心素养11 罗马帝国的统治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世界古代政治史 世界古代史 时空观念12 中世纪晚期欧洲庄园经济所发生的经济转型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转型 世界古代经济史 世界古代史 唯物史观13 工业革命时期法国的建筑特色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世界近代史 工业革命时期 历史解释14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国家的战时宣传 20世纪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世界现代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历史解释15 世界银行的贷款申请和审批 冷战期间的世界经济 世界现代史 二战后 历史解释16 军事人才的培养和选任 中国古代和近代军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中国史 宋明清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17 根据地和敌后抗战 中共的敌后抗战和根据地建设 中国史 抗日战争时期 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历史解释18 美元霸权和国际秩序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瓦解 世界史 20世纪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19 文明涵化和文化自信 文明的交流 中外贯通 古今贯通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命题特点1.试卷突出对五史的考查。17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和敌后抗战,突出中共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第9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10题考查改革开放。2.试卷突出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第2题和第7题重点考查史料实证 ,第5题和15题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第1题和13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第17、19题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如第1题考查农业、12题考查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13题考查工业革命对艺术创新的影响、14题考查非洲民族解放运动,16题考查人才选拔,这些都是对纲要主干知识的考查。第6题结合选择性必修2和纲要内容,考查华工出国和近代中国变革;第4题主户和客户的概念出自选择性必修一教材。3.试题立足新课标和课本知识、平实素朴、注意选择性必修和必修教材的结合,注重对学生必备知识的考查。命题变化试卷题目数量减少一题,选择题数量由16个变为15个,主观题主观题分值变大,对学生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察要求提高。1 .试卷结构本试卷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对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的考察比重上升,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文本阅读难度有所加大, 材料的阅读量在上升。2、3、7、16材料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对文本处理的要求更高。主观题的设问上阐述、分析、说明类的设问增多,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更高。2. 考查方式首先,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比重都是2:1,中国史的比重进一步扩大,中国史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其次,对选择性必修的考查比重在上升。选择题1考查选必二中的生产工具、选择题4概念出自选必1户籍管理制度、主观题19考查文明的交流,都是在考查选择性必修的内容。最后,试题的综合性进一步提升,主观题方面16题时间跨度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古今贯通。19题文明的涵化考查世界文化的交流则是世界史和中国史结合,纲要和选择性必修相结合。3.考查内容真题解读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从图表信息看,“农”字的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可见“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故选D项。天人合一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农”字的创制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排除B项;“农”字的创制是原始农业发展的结果,谈不上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排除C项。2.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幾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知幾是太过拘泥于名号、等级,刻板地要求必须身为天子才能立为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关键在于,他未能理解,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不在身份名号,而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幾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不同认识的根源,排除D项。3.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从材料信息看,唐代推行“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的民族政策,根据各地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赋税标准,体现了唐朝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故选A项;材料主要涉及税收问题,而非社会治理,排除B项;材料仅仅涉及赋税问题,没有体现经济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因俗而治”是指社会风俗,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D项。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阅读材料表格数据可知,宋代户籍数量(主户与客户)自宝元元年至元丰元年均大幅增加,且主户占总数的比率也逐渐增加(客户占比减少)。北宋延续了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宋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所以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加快,C项正确;土地兼并程度加深并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A项;仅凭材料数据无法得出地域经济差别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会促使贫富差距逐步拉大,排除D项。故选C项。政区 户 数 别 据 年份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宝元元年 456431 354626 0.437 350593 238709 0.405 902261 171499 0.160元丰元年 475677 395537 0.454 280000 377533 0.574 926225 201086 0.178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6.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从材料信息看,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侵略,清朝的法律体系发生改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保护海外华侨等,这说明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变化,故选D项。材料表明清朝法律顺应时局而调整,而非受西方法律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条约体系与国内法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法律的变化,而非对外政策,排除C项。7.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自身对洪秀全持正面看法,革命党人出于反清斗争的需要,也正面肯定洪秀全,清政府自然对洪秀全多负面描述,说明不同的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故选C项,A、B、D项不是最准确的解读,排除就可。来源 内容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从材料信息看,1915年《申报》刊登的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坚决否认自身与日货有任何关系,结合时代背景可知,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国人民掀起抵制日货运动,眼镜公司断然否认与日货的关系,说明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1912—1919年间正是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业竞争问题,排除D项。9.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A.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C.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从材料信息看,李顺达在1943年就创立了农业劳动互助组,这一做法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说明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经营方式的创新,而非科技创新,排除C项;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D项。1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从材料信息看,1992年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复关”的关键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项,排除A、B、C项。11.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东罗马帝国时期(西方)。根据材料可以判断,这位罗马帝国统治者力图恢复往日罗马帝国荣耀,可知这肯定是在罗马帝国分裂以后,据材料“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可知该罗马帝国皇帝对法律贡献大,据此可以推断这位罗马帝国皇帝是查士丁尼,据所学可知,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罗马占领北非和意大利,D项正确;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是在查士丁尼之前,排除A项;东罗马帝国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排除B项;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而且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从材料信息看,欧洲中世纪,无论是庄园法庭,还是田庄总管都在公开谈论物品的买卖问题,说明英格兰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庄园经济的发展,而非崩溃,排除A项;庄园经济没有出现农业转型,排除C项;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排除D项。13.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后半期,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钢铁业发展迅速,人们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作为建筑材料,但这却遭到了法国人的拒绝,甚至是愤慨,说明当时的建筑风格依然固守历史传统,故选D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生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至二战期间(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一战相比,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性质的变化使得殖民国家可以通过宣传号召的方式来鼓动殖民地国家参与二战,D项正确;A项表述不严谨,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排除A项;非洲人民在一战后就已经在不断觉醒,非洲人民的觉醒并不是他们参与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从材料信息看,世界银行最初主要面向西欧发达国家,如法国、荷兰、丹麦、卢森堡等资本主义国家,而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则不能获得贷款,说明世界银行的决策行为明显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受到冷战的影响,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1948年才开始实施的,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贷款对象集中于发达国家,排除B项;区域集团化在1949年还没有出现,欧洲的一体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排除D项。国别 货款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 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16.[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14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据《宋史》《明史》等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10分)【参考答案】(1)特点:延续武举考试;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2)变化: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养机构: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原因:伴随近代西方列强 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西方军事科技的先进,以此挽救统治危机;近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17.[根据地与敌后抗战](14分)材料一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主要是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1938年4月以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八路军在华北战略展开的意义。(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敌后抗战的战争形式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8分)【参考答案】(1)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抗日力量;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持久广泛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的侵华气焰,牵制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2)特征:分布众多;以延安为领导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群;分布在日军力量薄弱的城乡之处;从山区到平原都有分布;根据地点、线、面结合。原因:敌强我弱的形势;我国地域大,日军数量有限,只能占领城市和重要交通沿线;游击战的机动灵活可以挫败日军的进攻和“扫荡”;有效地依靠民众的配合和支持;18.[美元霸权与国际秩序](15分)材料—20世纪30年代的货币混乱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在各国中激起对于国际合作的热望。从英美提出战后国际货币计划开始,凡参与讨论的国家都没有对其目标提出异议。在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推动他国同意一系列国际货币安排,筹备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此同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诸国所获得的成绩,如稀有货币条款、过渡时期的设置等无一不是顽强斗争的结果,绝非源于美国方面的慷慨恩赐。苏联代表认为,会议对于维护并加强世界和平与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法国代表回顾了货币与经济会议的多次失败后,认为此次会议在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摘编自王在帮《霸权稳定论批判》材料二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未与他国商量便径自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直接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引起世界哗然。在各国讨论应对这一重大变故之时,大多数决策者头脑中不断浮现的是,将大萧条转变成一次世界大灾难的事件——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纳粹主义的兴起以及最后的世界大战。但从宏观视角看,这些担心被普遍夸大了。浮动汇率没有带来经济萧条或政治混乱,更没有引发战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他机制得以延续。——摘编自[美]弗朗西斯·加文《黄金、美元与权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30年代货币混乱的表现,简析布雷顿森林会议“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含义。(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浮动汇率没有引发经济萧条等严重后果的原因,并评价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举措。(9分)【参考答案】(1)表现:“金本位”制瓦解;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贸易保护主义。含义:国际金融秩序的建立;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维护并加强世界和平与安全。(2)原因:浮动汇率可以增加国际贸易的预测性和稳定性;浮动汇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提高经济效率;浮动汇率可以激发创新动力,促进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浮动汇率没有引发经济萧条等严重后果。评价:对美国: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是为了保卫美国已经非常有限的黄金储备,以稳定美元的汇率;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使得美国霸主地位开始衰落;对世界:国际货币金融市场极度混乱。19.[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12分)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参考答案】论题:世界文明在“涵化”中发展。论述:世界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中华文明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如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科技的继续发展。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吸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近代文明的到来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美国作为典型的移民社会,在消灭印第安人,阻碍印第安文化发展的同时,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综上,世界文明是多元的,只有在广泛接触、交流碰撞中才成促进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以来的世界文明史。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文明涵化”的概念;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角度,明确论题;再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由材料信息可知,“文明涵化”指的是文明的交流与学习,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世界文明在‘涵化’中发展”;论述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用中华文明、中古欧洲文明、近代美国文明等基本史实予以解读论述。解答时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