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球上的大气与天气、气候(课件)-2023初升高地理衔接(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地球上的大气与天气、气候(课件)-2023初升高地理衔接(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2.2地球上的大气与天气、气候
2023年初升高地理无忧衔接
第二部分 认识地球
课标对比
01
新旧衔接
02
典例试做
03
目录
CONTANTS
课标对比
01
课标对比
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初中 高中
课标解读
初中对大气圈突出在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说出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状况,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旨在从宏观角度认识气候现象及其影响,注重知道“是什么”。
高中对大气圈则强调对大气圈相关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认识大气现象背后的成因,以及大气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更注重强调如何趋利避害,因地制宜的利用大气圈的原理防避灾害,造福人类;从“是什么”进一步升华到“为什么”,“怎么办”。
新旧衔接
02
初中关于大气圈的相关内容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天气、气候
知识回顾
1.常见的天气符号;
初中关于大气圈的相关内容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天气、气候
知识回顾
2.气温的分布特征;
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
最低气温出现在    。
午后约14时
日出前后
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   月,海洋最高温在_____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   月,海洋最低温在_____月;南半球刚好相反。
7
1
8
2
初中关于大气圈的相关内容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天气、气候
知识回顾
3.世界气温的分布特征;
A
B
思考回顾:
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是什么?
特点: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初中关于大气圈的相关内容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天气、气候
知识回顾
4.降水类型:
对流雨:
空气受热对流上升,形成降水。赤道附近,或其他地区夏季午后暴雨。
锋面雨:
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锋面,锋面上空气上升运动强烈,易形成降水。
地形雨:
山地的迎风坡,空气受地形抬升运动强烈,易形成降水。自山麓到山顶降水由少到多再到少,即先增加后减少。背风坡降水少。
台风雨(气旋雨):
台风是强烈发展的气旋,伴随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初中关于大气圈的相关内容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天气、气候
知识回顾
5.世界降水的分布特征;
赤道附近地带降水 ,
两极地区降水 。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降水 ,
西岸降水 。


温带地区,
沿海地区降水 ,
大陆内部降水 。


初中关于大气圈的相关内容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天气、气候
知识回顾
6.世界气候类型;
初中关于大气圈的相关内容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天气、气候
知识回顾
7.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气候(气温、降水)的影响
太阳辐射
大气 环流 气压带
风带
季风
下 垫 面 海陆 差异
洋流
地形
人类活动
影响地表气温的最主要因素
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
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极地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干冷。
信风:一般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温暖湿润;
西风:温和湿润,易带来阴雨天气;
夏季风:多雨;冬季风:干旱
海陆性质不同:影响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小
距海近,降水多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
热岛效应、水库效应等
初中关于大气圈的相关内容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天气、气候
知识回顾
8.气候类型判断
北半球 : 夏季(7月、8月、9月、) 冬季(12月、1月、2月、)
南半球 : 夏季(12月、1月、2月、)冬季(7月、8月、9月、)
第一步:以“高定球”
第二步:以“温定带 ”
气候带 最热(或者最冷)月均温
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亚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温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第三步:以“水定型”
(1)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2)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于1500 mm)、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小于1000 mm)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4)少雨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荒漠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极地气候
气候比较 相似点 不同点
热带季风气候 气温:终年高温(>15°C) 降水:有明显的旱(干)季和雨(湿)季 降水量较多(7月份降水突破600 mm) 年降水量>1500
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1000mm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雨热同期) 最冷月均温(关键)>0°C,雨季较长
温带季风气候 最冷月均温<0°C,雨季较短
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水总量有时相当 最冷月均温(关键)>0°C,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
温带季风气候 最冷月均温(关键)<0°C,降水集中在夏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 都属于亚热带 分布在大陆东岸,夏雨型,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分布在大陆西岸,冬雨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高中将要进一步了解到的内容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是地球上热量传输和水汽输送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种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基础。那么,大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几层,各有何特点?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又怎样的联系?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大气的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将在课本第二章内容中了解。
在第一节,我们具体将认识到:
大气的主要组成及其作用
干洁空气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
水汽和杂质
含量很少,却在天气扮演重要的角色。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的天气现象。
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氧化碳 CO2
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臭氧—O3
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氧气 O2
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氮气—N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78%
21%
1%
在这一节,我们还要认识到: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征
温度(℃)
高度
(km)
20
0
140
120
60
100
80
40
-100
-50
0
50
100
对流层
电离层(热层)
中间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又持续上升。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平流层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常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在第二节,我们将会认识到:
大气是如何受热的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削弱作用
保温作用
短波
长波
以及这种受热过程,对地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
削弱作用之一 参与的 大气成分 特点 削弱的辐射 形成的
自然现象
散射 空气分子、细小的尘埃 有选择性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较大颗粒的尘埃等 无选择性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
再如:
农田烟熏防霜冻
冬夜晴无风,早起必有霜
高处不胜寒
月球昼夜温差大
塑料大棚/玻璃温室育苗
在第二节,我们还会认识到:
大气最基本的运动形式——热力环流原理
冷却收缩下沉
受热膨胀上升
地表冷热不均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受热
膨胀
冷却收缩


冷热不均
空气
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空气水平运动
(风)

高低压都是对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而言
P近地面 > P高空
我们将进一步讨论面朝大海是否真的“春暖花开”
陆地
海洋
海风
白天陆地升温快
(相对为热源)
白天海洋升温慢
(相对为冷源)
白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夜晚陆地降温快
(相对为冷源)
夜晚海洋降温慢
(相对为热源)
晚上面朝大海贞子作怪
陆地
海洋
陆风
我们还会借此机会讨论山与谷,城与郊之间的这种大气运动形式及其影响
最后,在前面基础上,我们将: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典例试做
03
典例解析
(2022秋·云南学考)北京时间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火箭发射过程中,经过的大气层A层为(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2.下列关于B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B.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C.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D.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A
C
1.A大气层是最接近地面的,在这一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这符合对流层的特点,A正确.
2.能反射无线电短波是电离层,不在平流层,C错误。
(2022春·福建学考)农业生产中,冬季进行地膜覆盖栽培可减少霜冻带来的危害。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右图为地膜覆盖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地膜覆盖农田可预防霜冻,主要是因为地膜能够( )
A.减少大气逆辐射 B.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
C.增加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D
3.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到达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被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要吸收地面辐射而获得热量,因此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④,D正确。
4.地膜覆盖,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的热量被保留在薄膜内,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B正确。
B
(2022春·福建学考)某度假村坐落于湖面开阔的湖畔。在盛行风较弱时,度假村与湖泊之间形成的大气热力环流即湖陆风较为显著。图中示意该地湖陆风的近地面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根据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图示中风向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造成该地湖陆风昼夜风向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不同 B.地势起伏不同 C.人类活动差异 D.地表比热容不同
D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湖面气压高,度假村近地面气压较低,风从湖面吹向度假村,①错误,③正确;夜晚度假村近地面气压高,湖面气压低,风从度假村吹向湖面,②错误,④正确,D正确。
6.造成该地湖陆风昼夜风向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表比热容不同,使得近地面气温产生差异,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风向从高压吹向低压,D正确。
D
(2023秋·四川学考)每年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受到台风影响。图为某日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时刻,①地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8.图示时刻,②附近海域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
A.晴空万里 B.和风细雨
C.狂风暴雨 D.大雾弥漫
D
7.图为台风,属于气旋(低压中心),①地位于气旋的偏西侧,其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偏东方向,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的影响,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区域位于北半球)偏转,与等压线斜交,所以吹西北风,D正确。
8.图中②位于台风中心附近的漩涡风雨区,为狂风暴雨,风力强劲,不会出现大雾,C正确。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