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红旗渠精神对青少年的教育”主题班会(八)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如何落实红旗渠精神对青少年的教育”主题班会(八)

资源简介

“如何落实红旗渠精神对青少年的教育”主题班会(八)
主题班会大比武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阳,到红旗渠进行考察,他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班会设计
一、活动目的
用红旗渠精神为青少年“强筋壮骨”, 唱好立德树人主旋律,引导学生践行红旗渠精神,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塑造正确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
二、活动时长
40分钟
三、活动流程
(一)导入
高山峡谷水清幽,奇花异草风轻柔。站在雄伟的太行山上,奇峰锦绣,苍空浩荡。这里有绿浪滔天的林海、有刀削斧劈的悬崖、有千姿百态的山石、有如练似银的瀑布。在这巍峨耸立的太行山间,蜿蜒盘旋着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
周恩来总理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应该去参观一下红旗渠。”从1969年红旗渠竣工以来,先后到此参观的外宾就有来自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0人之多,他们无不对红旗渠发出由衷地赞叹。
红旗渠为什么被看作新中国的一大奇迹?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红旗渠它又给世人带来怎样的警醒和启示?今天我们来聊聊红旗渠的故事。
(二)红旗渠修建之因
学生活动: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谈红旗渠建造的原因。
材料1:如果你翻开当时的林州县志就会发现,这个地方“十年九旱”,每一页上都充斥着“旱”、“大旱”、“连年干旱”等字样。在一些碑文上还记载着曾经大旱导致饥荒的惨状:“十户人家只能活下来两三户。“人相食”,人吃人的状况,发生过5次。林县境内立着很多明清时期记录旱灾的石碑,碑文上对干旱导致的惨状有着相似的描述:“夫卖其妻”“父弃其子”“尸皆无肉”“树尽无皮”……丈夫被迫卖掉妻子,昨天还是张家人,今天就成了李家的;父亲无奈舍弃儿子,父子各奔东西。有人吃人肉充饥,有人揭树皮果腹,以至于村庄里的树都没有树皮可吃了。”
材料2:
1.明万历15年,地震一日三次,夏大旱,秋无示,冬饥,人相食;
2.明崇祯3年,大荒,斗米银一两三钱,人相食;
3.清乾隆23至25年,大旱,人相食;
4.清道光14至17年,连年荒旱,人相食:
5.清光绪2年至4年,自二年以来岁已不丰,三年春日无雨,麦未种。四年春始雨谷禾方生。受饥,人相食,人之死者大约十之有七矣····.
材料3:在林县,还有一个故事老人们至今念念不忘。1920年大年三十,林县桑耳庄一个叫桑林茂的老汉凌晨三四点钟起床,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一担水。临到家时,来接他的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当天晚上,儿媳妇就上吊自杀了。今天的大家可能怎么都想象不到,一条生命会跟两桶水划上等号。但是当时的林县,真的太缺水了,所以大家才会视水如命。解放前林县40万人中,有28万人常年要翻山越岭到几公里甚至十几里外的地方去挑水吃。
材料4:因为缺水,当时一些山村人家平时不洗手和脸,长年累月地不洗衣服,只有在赶庙会、婚丧嫁娶这种重大事件的时候,才舍得去缸里舀出一点点水,放在一个洗脸盆里,全家男女老少轮流用。老人用了孩子用,男人用了女人用,水都浑浊了,静置澄清了接着用,用到黑黢黢,黏糊糊了还要浇在菜地里,发挥最后的作用。
材料5:缺雨少水造成十年九旱,土薄石厚致使耕种难收。历史上的林县多灾多难,旱灾蝗灾数不胜数,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人民生活异常艰难。1944年林县解放时,老百姓政治上已经翻身,但经济上仍然落后贫瘠,“早上糠、中午汤,晚上稀饭照月亮”仍是生活日常。全县98.5万亩耕地中仅有1.2万亩水浇地,其他都是靠天收获的旱地。粮食产量极低,麦子每亩只有30公斤,秋粮亩产也不过50公斤。全县550个行政村中,吃水困难的村就有307个。很多村庄老百姓每天需要跑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取水。
师:一部林县志,满卷抗旱史。修渠,势在必行。1960年2月,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人民吹响了修渠的冲锋号。
这条渠为什么叫“红旗渠”?
红旗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就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面旗帜,既表明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也表明了林县人民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向前进。
(三)红旗渠修建之难 克难之计:
1.缺钱:
2.缺水泥
3.缺炸药
4.缺粮食
5.缺住所
6.缺技术设备
(引导学生来谈)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今林州)。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凭着自力更生、靠着艰苦创业、依着团结协作、秉着无私奉献,30万林州人民凝成一种红旗渠精神,苦战10个春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四)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
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镌刻在每一块太行山石上,融入每一滴红旗渠水中。这面精神旗帜,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激励着中国人民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
这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阔步前行、一往无前!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与弘扬红旗渠精神呢?
活动:学生畅所欲言
结束语:“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希望每位同学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发扬“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用知识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