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如何落实红旗渠精神对青少年的教育”主题班会(六)主题班会大比武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阳,到红旗渠进行考察,他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班会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红旗渠,感受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和自然条件。体会上世纪60年代老一辈修渠人的艰辛和伟大。2.了解红旗渠英雄人物的故事。3.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及其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一、导入新课“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这是战国的列子,在《愚公移山》里写下的第一句话。愚公只是个传说,但太行、王屋确有其山,也许2500多年前的郑国人列玉寇望着家乡那巍巍太行时,他就已经感知到这里必将诞生神话,思想家的预感果然成真了,镶嵌在太行山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就是那个神话。红旗渠拥有“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水长城”之称。这节课,我们以“红色精神照我前行”为主题,回顾红旗渠精神,探寻一下红旗渠精神的现代意义。二、一览红旗渠的美景播放红旗渠美景视频三、合作探究(一)为什么要修红旗渠?学生发言教师明确:因为极度缺水。要生产,要发展,都离不开水,而当时的林县是非常缺水,不建设红旗渠就要继续挨饿受穷,就一直发展不起来。据建国初统计,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其中跑2.5公里以上取水吃的有181个村,跑5公里以上取水吃的有94个村,跑5—10公里吃水的有30个村,跑10~20公里吃水的有2个村。一个公社3万至5万人,只有3到5眼活水井。由于缺水,林县人形成了“亲人来了不倒水,客人来了不倒茶”的风俗,林县人长年过着“早上糠,中午汤,晚上稀饭照月亮”的贫困生活。盼水心切,林县许多村名和人名都带着水字。林县还出现“村村兴建龙王庙,户户能闻祈雨声”的现象。(二)为什么能修成红旗渠?学生发言教师明确:因为有一批又一批敢于牺牲,不畏艰险、不怕吃苦的林县人民。学生展示: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三)为什么红旗渠变为一种精神红旗渠精神的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四)为什么要学习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人工天河”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旗渠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征程上继续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用红旗渠精神教育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四、红旗渠精神广流传以“我眼中的红旗渠精神”为主题从不同角度讲述自己心中的红旗渠精神……五、作业布置请以“红旗渠精神对我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