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阅读理解(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阅读理解(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之阅读理解专项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 、课内阅读。(41分)
(一)(20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选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
2."是有人偷了他们吧"中的"他们"指的是 。(4分)
3.读句子,写出你的理解。(6分)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
.
4.俗话说,时间就是生命。你是怎样珍惜时间的呢 (6分)
.
(二)(21分)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 可笑的问题。他( )多忙,对我的问题( )很感兴趣,( )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 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 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在选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并说说你从这组关联词中体会到了什
么。(6分)
.
2."局势越来越严峻"主要体现在哪里 (6分)
.
3 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4分)
"轻易"在句中的意思是 ,父亲不肯轻易离开北京的原因是 .
,这段话运用了 描写,表现了李大钊 .
的精神。
4.概括选文的大意。(5分)
.
二、课外阅读。(59分)
(一)(25分)
端 午 日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 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吃过饭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 楼门口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 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 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的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的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 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 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 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面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 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 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 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里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 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 一匹红布、 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 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1.文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作用: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 ,涉及面之 ,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度端午节的 。(6分)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字 为什么 (8分)
(1)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撑)
.
.
(2)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面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摇摆)
.
.
3.短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
4.作者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语言很精练,请你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当时的情形。(8分)
(1)正面描写龙舟竞赛时的激烈场面。
.
.
(2)通过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激烈场面。
.
(二)(34分)
漫话对联
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 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 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 联。鲁迅先生写给翟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
联。
对联源于何时 可远溯先秦。 A 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 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 B 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 板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 C 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 民俗 的形象反映。 D 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 E 晚清还 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关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 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 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子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 "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诗的颈联。
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 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1.本文主要说明了对联的定义、 、 、 、意义与影响。(6分)
2.区别下列对联的类型。(3分)
(1)"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属于 联。
(2)"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 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
联。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 联。
3. “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善,涌现出纪晓岚、 袁枚等对联高手。"这句话是从第4自然段中抽出来的,放在 A、B、C、D、E 哪处最合适 为什么 (6分)
.
4.第5自然段在层次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分)
.
5.第8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8分)
.
6.学校艺术节要出一期美文、名画赏析壁报,主题为一副对联,上联是“品美文若饮甘露",请拟写恰当的下联。(5分)
上联:品美文若饮甘露
下联: .
阅读理解专项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一)1.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美好的时光
3.日子显得那么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 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十分无奈的愁绪。
4.示例: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有意义的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二)1.不论 总是 总是 父亲对我很慈爱。
2.父亲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父亲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工友被抓未归。
3.随便 这里的工作很重要 语言坚守岗位、忠于革命
4.虽然局势越来越严峻,但是父亲仍不肯离开北京。
二、(一)1.多 广 盛况
2. (1)不能。"撑"的速度没有“划”的速度 快,且“撑”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应是站 在船上的,而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 船上的,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
(2)不能。"摇摆"的幅度大,且没有节奏 感,"挥动"有节奏感,用"挥动"写带头人的动作符合其身份特征。
3.主要写了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三个场面。
4. (1)示例:船头的带头人,挥动着手中的小令旗,嘴里大声地叫喊:“一二, 一二 …… "桨手们齐声应和。锣鼓声、呐喊声,响彻天空。
(2)示例:岸边的人们为选手们呐喊助威, 发出震耳欲聋的加油声。
(二)1.种类 起源和发展 写法
2. (1)名胜古迹 (2)自勉 (3)题赠
3.放在 E 处。因为康乾盛世是清代, E 处之后说的是晚清。
4.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5.举例子。具体、直观地说明了对联特殊写法中集句的特点。
6.赏名画如沐春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