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如何落实红旗渠精神对青少年的教育”主题班会(四)主题班会大比武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阳,到红旗渠进行考察,他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班会设计班会目标:1.学生讲述修渠过程中涌现的感人故事,用红旗渠精神为青少年“强筋壮骨”;2.深入理解红旗渠精神的内涵;3.引导学生践行红旗渠精神,塑造正确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班会准备:搜集图片、视频,制作PPT班会过程:一、导入在我们安阳有一个旅游打卡胜地,它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2022年10月28日,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考察,并明确指示: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蜿蜒在太行山上的一渠水,为什么能让总书记如此赞扬?红旗渠三个字的背后究竟蕴涵着什么样的力量。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足迹一起走进红旗渠,重温那段战天斗地的岁月,感悟红旗渠精神的力量。这节班会课我们将从了解红旗渠修建背景、讲述红旗渠感人事迹、感悟红旗渠精神价值三个方面开展。二、红旗渠修建背景1.为何修渠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林县人民为什们一定要修建红旗渠呢?林县是个历史上极端缺水的地方。据《林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14年间,林县大旱绝收302多次,百姓卖儿卖女,饿殍遍地,甚至多次出现“人相食”的惨状。一部林县志,百年旱荒史。“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因为缺水,导致贫穷,很多山区小伙子娶不上媳妇。老一辈林县人,生活生存异常艰难。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如何修渠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林县人们是如何绝境求生的(观看纪录片)正是因为有了以杨贵为代表的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共产党人的带领,林县人民才能够再次创造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观看纪录片)红旗渠是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请大家记住这一组数据: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历时10年,耗资7千万,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引水1500公里3.建渠后的影响红旗渠的兴建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三、讲述红旗渠感人事迹1.教师抛砖引玉历史的伟大工程,承载了数不尽的心酸。在将近10年修建红旗渠的战场上,涌现出了许多不怕流血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有81位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冲锋在前、享乐在后、硬骨铮铮、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英雄们起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才使我们的水利建设队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课前已经布置了任务——让同学们搜集并讲述英雄故事,下面由老师先讲述年轻技术员吴祖太血祭太行的故事,抛砖引玉。2.学生真情讲述谁来讲述自己搜集的故事?任羊城、张买江、铁姑娘3.以诗传情请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是林县人民的优秀儿女,将永远受到后人敬仰。听了这么多感人的事迹老师忍不住把这首诗朗诵给你听——四、红旗渠精神价值1.看视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河南林县,有着这样荡气回肠的口号:“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这一精神的核心要素包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次聆听总书记的教诲。(观看总书记考察纪实)2.谈感悟听了总书记的教诲你有什么感悟?3.伟大精神指引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带人的是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做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其实早在2019年11月,开高600余名师生就已经赴红旗渠进行了“学红旗渠精神 放飞青春梦想”的主题研学活动,并把红旗渠精神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请大家齐朗诵,致敬英雄。五、班会小结历史河流滚滚向前,时代号角催人奋进,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我们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传承红旗渠精神,续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崭新华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