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如何落实红旗渠精神对青少年的教育”主题班会(一)主题班会大比武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阳,到红旗渠进行考察,他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班会设计一、班会目的:1.用红旗渠精神为青少年“强筋壮骨”;2.引导学生践行红旗渠精神,塑造正确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二、班会准备:收集下载关于红旗渠的视频、图片,制作ppt三、班会过程:①教师:同学们请看图片,这条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缠绕在群山腰际的水渠,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渠---红旗渠。②教师:它完全是靠人力和手工工具在古老的太行山上抠出来的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美联社曾评论说,红旗渠的人工修建看后令世界震惊。周总理当年也曾经十分自豪地向国际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是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则是单凭林县一己之力修建。”③教师:请同学们欣赏航拍中国中的红旗渠。④教师: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10万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被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⑤教师:“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下面来看一组图片。⑥教师:震撼人心的修建场景,被称为“十万大军战太行”。这里也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⑦教师:为什么要修建红旗渠?⑧教师:为什么能修渠成功?⑨教师: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⑩教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践行红旗渠精神呢?请写100-200字的片段,大家一起交流。结束语: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镌刻在每一块太行山石上,融入每一滴红旗渠水中。这面精神旗帜,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激励着中国人民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这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阔步前行、一往无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