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开好主题班会,应该抓好的八个关键点(一)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一个重要环节。班会起于需要,成于开发,贵在设计,精在打磨,成功召开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问题是,班会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参,要想成功有效的召开,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我们怎样才能开发出闪亮、鲜活,深受学生喜欢的班会课,怎样才能让德育通过班会更加入心、入脑、入灵魂呢?今天紧紧围绕这样八个方面来和大家进行分享交流:一、主题要有明确性,标题讲究灵动性。1.班会的主题一定要明确。记得全国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在班会方面的相关文件要求很明确,班会的主题要紧紧围绕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选题,旨在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即便是没有明确要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也应该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2.莫将主题直接命为标题。大家一定要注意,主题与标题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主题明确后,我们要紧紧围绕班会主题拟定出合适的班会标题。不要将班会主题直接命名为班会标题,因为这样我们很容易拟定出生硬的、政治口号式、灌输说教式的雷同率极高的标题。班会标题的说教感越高,班会的代入感就会越差。3.班会的标题要灵动鲜活。班会题目既要灵动、鲜活、抓眼球,又要新颖、贴切、有内涵。对于爱党、爱国等宏大主题的班会,要高立意、小切口。切入点越小、越细、越实、越新,越有利于拟定出灵动的、鲜活的、活泼的班会标题。2021年初,为了纪念肖思远、陈祥榕等戍边英雄,我曾召开了一节标题为《致敬戍边英雄,传承英雄精神》的班会,效果很好,班会设计也发表在了《教育时报》上。后来,考虑到为国捐躯的四位烈士中,肖思远是新乡延津人,我将班会的标题改为《看,戍边英雄有咱新乡延津人》。再比如,我将班会《粽香端午话屈原,代代传承家国情》的这一标题改为《端午,我们留下的不应该仅仅是粽子》。很显然,改过后的标题更充满了生活的乡土的气息,既显得活泼、亲切、灵动,又能激发大家想去参与学习的强烈欲望。二、目的要有指向性,目标讲究适度性。1.班会的目的和目标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要一步到位,直接一上去就把班会目标制定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宏大的、远大的,一节班会课是远远不可能实现这一远大的教育目的的。所以我们每节班会课的目标要适度、要具体、要清晰、要聚焦、要贴切,要有梯度,要可以达成。要立足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既有知识,将宏大的细切化,将抽象的具体化。2,制定出学生“跳一跳能够的见苹果”的班会目标。比如,我在《看,戍边英雄有咱新乡延津人》这节班会设计中,将班会目标制定为:通过讲述英雄故事,用英雄的事迹打动学生,用英雄的牵挂触动学生,用英雄的悲壮感动学生,用英雄的无畏鼓舞学生。让学生的认识到,英雄人物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英雄的事迹并不空洞,有血有肉。进而让学生认识到谁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是最值得我们崇拜的偶像,从而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3.班会目标也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我将《利用乡土资源,厚植家国情怀》这一节班会的目标细化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动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分析,了解新乡的山山水水、民风民俗、历史典故、先烈英模人物等。(2)情感目标: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长大后建设家乡的意愿。(3)行动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社会调查,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总之,班会目的要有明确的指向性,班会目标要适度、适切、适宜,不要好高骛远、拔苗助长,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方面:三、素材具有生活性,班会则有鲜活性。班会的鲜活来源于生活。为何“月是故乡明”,缘由情感在其中,越是细小的,越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越能激发学生在情感认知上的共鸣感、认同感、亲切感、自豪感,越能提高学生班会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越能催发学生的深度思考。1.特别是我的《寻访乡土老照片,礼赞祖国新时代》《探寻乡土红色足迹,礼赞建党百年历程》等一系列爱国、爱党主题班会的成功召开。2.更让我收获了以下心得感悟:把现实生活引入班会,教育则会更为生动;把乡土素材引入班会,教育则会更显鲜活;把生动事例引入教育,认识则会更为深刻;把鲜活细节引入教育,触动则会更为深入;把身边英模引入课堂,情感则会更易共鸣;把家乡变化引入教育,感悟则会更易生成。特别是我们河南,地处中原大地,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我们只有将这些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出来,让其和学生的思想认知发生关联的时候,才更能发挥和体现这些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3.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善于挖掘我们本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并且要善于将之转化为教育资源,转化为易于被学生消化、吸收的课程资源。我们根据学情,立足趣点,结合学点,找准这两者之间的交汇点、衔接点,通过班会课,将身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孩子们的一种品质,优化为一种素养,内化为一种情感,升华为一种情怀,特别是升华为一种建设家乡、增辉中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学“中流砥柱”精神,做“中流砥柱”少年》,“中流砥柱”是三门峡的文化名片,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秦老师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研学”“竞猜”“思辨”“践行”等环节的实施,借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争做砥柱少年的美好品质。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齐学红的高度评价。总之,生活即教育,我们要挖掘和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班会的素材具有生活性,班会才有鲜活性、生动性。现在我们来看第四个方面:四、准备具有充分性,课堂更有共鸣性。1.班会准备是开好班会的前提。不仅需要老师准备,更应该让学生参与准备。比如建国七十周年时,我设计的一节班会课,《寻访乡土老照片,礼赞祖国新时代》,班会主题确定后,积极让学生走访老人、上网查找、翻阅资料、实地考察等,去提前收集老照片,并收集照片背后的故事。同学们收集到了农民赶着牲口车排着长队交公粮的壮观场面、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土木结构的老房子、许多人在晒麦场上观看学骑自行车的情景、孩子们在麦田里捡麦穗的镜头、辉县人民修建宝泉水库的工地实景、还收集到了拍摄于1965年新乡县朗公庙农民热火朝天拉着平板车改良土壤的劳动场面。同学们通过收集家乡老照片,不仅仅回顾了一段历史,一段我们从饥贫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峥嵘历程,也提升了一种认识,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比如在建党一百周年时,我设计了这样一节班会课,《探寻乡土红色足迹,礼赞建党百年历程》。班会主题确定后,积极让学生走进家乡的英模人物,去收集有关他们的故事。让大家走近新乡早期党员刘海珠烈士,走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带领辉县人民修建石门水库的郑永和老书记,走近史来贺等新乡的先进群体。2.这是一个将思考前置的过程。同学们在走近中触摸,在触摸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认识,进而认识到党的无私与伟大,是具体的、形象的,是生动的、鲜活的,是可以触摸的、可以感知的,而不是空泛的、遥远的……课前若有备,认识则到位!学生有认同,课堂有共鸣。老师的课堂价值在于引导,在于进一步的点拨、点化与提升学生的认识。总之,学生课前准备越充分,我们在课堂上将会收获越多的认同和共鸣。开好主题班会,应该抓好的八个关键点(二)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一个重要环节。班会起于需要,成于开发,贵在设计,精在打磨,成功召开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问题是,班会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参,要想成功有效的召开,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我们怎样才能开发出闪亮、鲜活,深受学生喜欢的班会课,怎样才能让德育通过班会更加入心、入脑、入灵魂呢?五、参与具有广泛性,更能体现主体性。理想的班会课一定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是班会一定要让学生主持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肯定不是的,并且有些班会也是不适合学生主持的。学生在班会的参与上越具有广泛性,越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死气沉沉、闷声不响,缺少师生互动的班会课会让人感到压抑;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停地灌输说教的班会课会让人感到乏味。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广泛的参与到班会各个环节的活动中来,充分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班会课,才是更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班会课。我在《挖掘乡土资源,厚植家国情怀》这节班会上,将学生分为以新乡所辖的几个县命名的几个小组,分为获嘉小组、延津小组、封丘小组等共八个小组,让大家以小组PK赛的形式,在班会上分享收集到的文化资源。每个小组的学生们一个个激情澎湃、踊跃发言,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兴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特别是在的“我爱家乡”这一环节中,同学们更是情绪高涨、群情沸腾,纷纷争着抢着要求和大家分享交流。分享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组织语言、梳理头绪、消化内化、促进理解、推进思考、升华认识、生成感悟、争鸣碰撞的过程。参与分享的学生越多,说明我们启动、开动的脑瓜子就越多,就越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参与具有广泛性,则更能体现主体性。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把机会留给学生,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去体会感悟,去生成认识。时间和舞台,我们可以给学生,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设计和开展活动,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才更能激活学生参与思维呢?这便是接下来我们要分享的一个环节,现在我们看第六个方面:六、活动具有趣味性,参与则有主动性。活动有创意,学生才注意;活动有意思,学生才参与。班会每个环节的活动,我们都要追求:不拘一格有设计,灵活生动有创意。因为班会活动有趣味性,学生参与才有主动性。比如,我在《端午,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这一班会中,借鉴了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的风格,指导学生编演屈原投江、龙舟赶蛟等系列情景短剧,让过去对话现在,让江湖对话庙堂,让本来对话未来,让历史对话沧桑……让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班会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参演中,体会先贤家国情怀,继承传承爱国精神;在观赏中,学习先贤思想品质,守护民族精神家园;在对比中,完善个人自我修养,提升人生境界品味;在反思中,擦亮民族文化品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除了编演情景短剧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计有奖竞猜、参与游戏、故事分享、短片欣赏等多种活动形式。各个环节具体采取什么形式的活动,这要立足于班情学情特点和教育需要。我们不要机械的照搬别人的班会活动模式,因为在过度的模仿中,会丢失掉自己原本的意图,在机械的效仿中,往往会丢失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究竟选择什么样的班会形式,要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要做好活动规划,包括对活动的预期目标、开展思路、预期困难、具体形式、安全问题等都要做好充足的规划和精心的准备。另外,我们还应该有大课堂、大班会的概念。班会的场地也不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局限在教室里。只要学生全,到哪都是班。比如三门峡秦奕洁老师班会课的“研学”环节就搬到了“中流砥柱展馆”的现场。总之,活动具有趣味性,参与便有主动性。我们便有可能将班会课堂,由一言变为多言,由灌输变为点燃,由说教变为争鸣,由呆板变为灵动,我们便有可能把学生班会课上学习的过程,由独学变为互帮互助的协作交流,由苦学变为饶有趣味的快乐之旅,由死学变成充满灵动的相互启迪,由浅学变成自我探索的深层发现……有些班会课尽管说也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环节,但为什么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呢?这便是接下来我们要分享的环节,现在我们看第七个方面:七、思考具有真实性,感悟才有生成性。有些班会课上倒是安排了学生活动的环节,并且设计的活动还很多,但是学生有嘴动没心动,有佯动没真动,有被动没主动,有行动没感动,有活动没触动,貌似活动,活而不动,虚张声势,流于形式,结果呢?表面很热闹,实则很低效。只能说是老师在班会上设计了学生活动这些环节,倒是把时间和舞台也都交给学生了,但并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于是就产生了假活动、假主体、假思考。假思考,永远不会有真生成。没有感悟和认识的生成,学生们就不可能有思想认识的提升,更不可能有心灵深处的顿悟。乐思方能思泉涌,深思方能有顿悟。比如,我在《探寻乡土红色足迹,礼赞建党百年历程》这一主题班会召开时,也设计了一个研学环节,带着学生到辉县冀屯镇的益三村和宪录村去祭奠陈益三烈、刘宪禄两位烈士,益三村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陈益三烈士而得名,宪录村为纪念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刘宪禄烈士而得名。心之所向,行之所至,触之有所思,思之有所悟。孩子们在实地的祭奠中,真正地理解了什么是“一寸河山一寸血”,什么是“一抔热土一忠魂”;真正明白了,原来我们脚下的每一片土地都是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多少次的说教,都比不上一次身临其境的体验;多少次的灌输,都比不上一次发自内心的思考;多少次的向往,都比不上一次实实在在的行动,多少次的宣讲,都比不上一次豁然开朗的顿悟。总之,思考具有真实性,感悟才有生成性。接下来,我们再看第八个方面:八、反思讲究及时性,改进要有常态性。当我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深刻透彻的点拨,进行总结、升华之后,是不是这节班会课就可以画下一个完整的句号了呢?肯定不是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反思改进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都告诉我们,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同样,班主任专业成长也需要不断及时的、常态化的反思。特别是班会课,要且开且思且打磨,常开常新常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比如,我在开过《关注“两会”动向,与祖国共成长》这节主题班会之后,作了以下反思:1.和七年级的学生讲两会,应进一步在“趣”上动脑筋,以两会热点和趣点为切入点,以求引人入胜;应在“导”上做文章,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更好地做到因势利导;应在“适”上下功夫,立足学情,适度讲解,不宜灌输得太多,讲得太深,以免欲速则不达;应在“悟”上求突破,让学生明白原来两会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应在“情”上有追求,力求激发学生关注两会的热情、立志报国的激情、热爱人民的感情;应在“助”上有侧重,帮其找准个人前途与家国命运的契合点、联系点,助力其成长。总之,如果我们的班会已经开过了,一定要在文本材料上呈现班会反思这一环节,指出本次班会的不足之处和以后的注意事项,以求日后能够开得更好。好了,关于上好班会应该抓好的八个关键点,我们就交流到这里。最后,我想说的是:班会,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培根铸魂的有效平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下功夫经营好属于咱们老班的“责任田”,让我们共同努力!好,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开好主题班会,应该抓好的八个关键点(一).docx 开好主题班会,应该抓好的八个关键点(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