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目 录
一、汉初政局与两汉文化
二、西汉的鼎盛与衰落
三、东汉的中兴与动荡
历史时空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9年
王莽篡汉
公元
220年
曹丕建魏
公元前180年
汉文帝即位
公元25年
东汉建立
公元前140年
汉武帝登基
公元前154年
七国之乱
公元前138年
张骞通西域
公元
184年
黄巾起义

东汉
西汉
文景之治
公元87年
汉昭帝即位
汉武盛世
西汉疆域图
长安
洛阳
东汉疆域图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治国思想:奉行“黄老无为”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1)原因:①长期战乱使汉初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政局不稳;
②吸取秦朝速亡教训。
(2)措施:
①减轻刑罚。
②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稳定生产,重农抑商。
③削减军队,用和亲暂时避免战争。
④承袭秦制,郡国并行。(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一、汉初政局与两汉文化
【名词解释】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与民休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无为不等于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积极无为思想。
无为=不妄为=顺天而为,与民休息,提倡仁义和德政。
时段 措施
汉高祖 “兵皆罢归家”,商人不得拥有土地,“田租十五税一”
汉文帝 汉景帝 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田租三十税一”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①汉承秦制: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②有所损益: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推行原因:
①根本原因:巩固统治
②汉初百废俱兴,没有实力对全国实行有效管理。
③吸取秦朝孤立之败的教训。
④允许东方分封,因俗而治,强化了地方对汉王朝文化认同。
结果:出现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汉兴之初,海内皆定,同姓寡少,以惩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食货志》
一、汉初政局与两汉文化
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知识点拨】
1、汉朝基本上承袭秦朝制度,但对秦制又有所损益。汉朝基本承袭了秦朝中央创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但又在地方推行封国制(分封制)。汉朝承袭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在秦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汉朝承袭了秦朝的赋税、徭役、兵役制度,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2、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西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3、“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
一、汉初政局与两汉文化
文帝“以亲制疏”,采用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法削藩。
①景帝采用晁错建议,进一步削藩,激化矛盾,引发七国之乱。
②叛乱平息后乘机“抑损诸侯”。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一、汉初政局与两汉文化
谈谈诸侯王势力发展的影响?
影响: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西汉统治者为解决王国问题做的努力
虽平定叛乱,但王国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一、汉初政局与两汉文化
类别 成就 特点或影响
史学 《史记》 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辞藻华丽
乐府诗 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词,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词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科技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学术》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造纸术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大一统局面之下,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一、汉初政局与两汉文化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前141-前87),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由无为转向有为。由于社会在复苏、繁荣的同时也趋于复杂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王国问题,丞相权重、豪强兼并土地、富商大贾威胁国家利益、匈奴威胁等。
汉武帝是如何解决历史遗留和现实问题而巩固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的?
二、西汉的鼎盛与衰落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推恩令
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一)大一统权力的集中
阳谋!无法拒绝的推恩。
配套措施:“左官律”;“附益法”; “酎金夺爵”;“私出界罪”。
左官律: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官吏在诸侯国任职为“左官”,受政治歧视,诸侯犯罪左官依《左官律》连作,旨在孤立诸侯王。
附益法:严禁朝廷大臣交结诸侯,帮助其获得不正当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贿,为附益,重者至于弃市。
酎金夺爵:酎金,是汉朝祭祀宗庙祖先时,由地方诸侯所进献的黄金。汉武帝以各地诸侯所进献的黄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借口,褫夺了106人的爵位,是当时列侯数量的一半。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
二、西汉的鼎盛与衰落
王国问题
颁布推恩令
丞相权重
中外朝
察举制
中央官制加强君主专制
选官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限决策权
收人事权(人才选拔)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九卿
外朝
尚书令
侍令
侍常
内朝
以内朝牵制外朝,限制丞相决策权
上报
牵制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1、夏商西周
选官制度的变化
2、春秋战国
3、汉朝(汉武帝)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举孝廉(乡举里选)
血缘
军功
品德
设立中朝官,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中朝尚书手中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一)大一统权力的集中
二、西汉的鼎盛与衰落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豪强霸道
设刺史
监察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置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
刺史的监察对象:主要针对大地主豪强和郡守、尉、王国相一级的大吏。“安邦先安首,督吏先督王。”
六条问事
又称《刺史六条》,是汉武帝亲自制定并颁发的地方监察法规。
十三州刺史
特征?
位卑权重
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和考核
二、西汉的鼎盛与衰落
(一)大一统权力的集中
改革币制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征税抑商
汉武帝下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原料供应,规定只许用三官五铢钱,严禁民间私铸。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政府统一征收、运输、买卖;
平准: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价格。
算缗:对商人、手工业者等征收重税。
吿缗:凡有人告发商人隐匿资产不报或
报告不实者,即奖赏所没收资产的一半。
秦“半两”
西汉五铢钱
公元前118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
影响:①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
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决战争和奢侈所造成的财政困难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实力。
二、西汉的鼎盛与衰落
(一)大一统权力的集中
加强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尊崇儒术”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加强君主专制
“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社会伦理规范,维护社会稳定
董仲舒
董仲舒的新儒学
儒学为主
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家
【思考】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
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巩固专制皇权。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二、西汉的鼎盛与衰落
(二)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1.区别
(1)汉代新儒学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发展并改造了先秦儒学
(2)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的新儒学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3)先秦儒学虽提供统治方法,但带有较多的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不占统治地位;汉代新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成为主流思想。
2.联系:汉代新儒学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礼”、“仁”、“仁政”、“民本”
【知识拓展】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四大发明
冶铁技术
金、银、
漆器、丝绸、
茶叶、药材
宗教、
音乐舞蹈
胡桃、胡萝卜、
胡椒、胡瓜、
石榴、骏马
意义:
①加强了边疆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地区开发,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外的交流,扩大了汉朝的影响。
二、西汉的鼎盛与衰落
(三)大一统版图的奠定
1.西汉灭亡:
(1)原因:
①政治——外戚干政,政治黑暗
②经济——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③社会——沦为奴婢,社会动荡
(2)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2.王莽改制
(1)政治:模仿《周礼》对官制、地名、行政区划等进行大幅度仿古改革。
(2)经济:废除土地私有,行土地国有的“王田制”;废除奴隶制度;发行多种货币。
3.新朝灭亡(9-23年)
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王莽
(四)大一统统治的崩溃
二、西汉的鼎盛与衰落
改革脱离实际,不但没能解决西汉后期遗留社会问题,反而更加激化社会矛盾
前期盛世: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
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实现了全国统一。
光武帝刘秀
“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措施 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
加强皇权
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
缓和阶级矛盾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
继承汉朝尊崇儒学传统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治世重现,史称“光武中兴”
三、东汉的中兴与动荡
中后期动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权旁落,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外戚、宦官专权是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
【知识链接】“清议”与“党锢之祸”
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汉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太学生上书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诬告为“党人”逮捕入狱,并扩大禁锢范围,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起义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三、东汉的中兴与动荡
土地兼并、农民起义与军阀割据
(1)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黄巾起义”起义军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3)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后期出现了三国鼎立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军阀割据
地黄巾起义
豪强地主庄园
三、东汉的中兴与动荡
东汉统治土崩瓦解
两汉是中国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在汉初休养生息奠定国力的基础上,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盐铁官营等举措,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并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影响深远。大一统国家国力强盛,对社会的控制紧密,但统治缺乏弹性。秦朝和两汉展现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主要模式,即亡于内部的社会矛盾,但具体又有不同,秦朝是危机急剧爆发,两汉则是危机逐渐积累。这都给后世留下了深刻教训。
两汉时期阶段特征小结
1、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C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课堂练习
2、《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这一叙史方式(  )
A.说明西汉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
B.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
C.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
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
3、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