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静电现象+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静电现象+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二、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通过活动知道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并体验“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与施教策略:1、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2、施教策略:运用多媒体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得出。 难点及突破策略:1、教学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2、难点突破: 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结论。
设计思路
通过多媒体展示水分子的结构图了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再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说明原子是可分,并通过探究知道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和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且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 学 过 程 点 评
教师引导活动 学生探究活动
一、是由原子组成的 师:在前面我们接触了分子,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我们也知道分子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那我们能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师:由于分子比较小,我们借用图片来进一步认识分子。(多媒体展示分子的结构)师: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出分子是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呢?师:比如说一个水分子,可以看出由两种不同的小圆球组成的。我们可以再看一下石墨和金刚石。他们的分子结构是单个的么?师: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分子还可以再分,我们把构成分子的小微粒叫做原子。
二、起电和两种电荷 师:那原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下面让我们进行一个活动:撕一些小纸屑在桌子上,拿出你们的塑料尺,观察尺能否吸引小纸屑用尺在头皮上摩擦几下,再观察尺能否吸引小纸屑通过以上的活动,聪明的你能否想到其中的奥秘!师:这时人们就说它带了电,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所带的电,它们的性质是否相同呢?自然界有几种电荷?教师演示:摩擦起电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演示: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3.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信息快递: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物体是否带电除了用物体去吸引轻小物体外,实验室还有专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验电器。 生: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相互排斥相互排斥相互吸引
教师演示:用验电器检验没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是否带电,发现验电器的箔片没有张开,这说明什么?用验电器检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是否带电,发现验电器的箔片张开,这说明什么?那么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你注意吗?1、用带电的玻璃棒吸引小纸屑时发现小纸屑被吸引后很快被弹开,为什么?2、将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把绳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几下,注意观察其发生的变化,并试着解释所看到的现象. 3、为什么实验中用绝缘的玻璃棒和橡胶棒而不用金属棒?练习:1.下列现象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 )A.用干净的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能竖起且一根一根分开B.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衣时,会在毛衣上吸出许多细微脏物D.一阵风吹过后,墙脚堆了一些灰尘2.化纤衣服很容易吸附灰尘,这是因为 ( )A.具有一定的黏性 B.质地柔软C.有很多微孔 D.容易积累静电 箔片没有张开说明玻璃棒没有带电,而箔片张开说明玻璃棒带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如图是甲、乙两通草球相互作用的情况,由此可知( )                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C. 至少有一个球带电 D. 无法确定4.三只悬挂的小球,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都相互吸引,这三只球的带电情况是      (   ) A.三只都带正电 B.两只带正电,一只带负电C.一只带正电,两只不带电 D.一只带正电,一只带负电,一只不带电
三、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师:摩擦为什么会起电呢?分子并不带电,原子也不带电,那么是谁上面有电呢?师:这说明原子是可分的,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终于在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并用实验证明了电子的普遍存在,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因为原子是电中性的,而电子是负电的,物理学家马上想到原子里除了带负的电子之外肯定还有另外的微粒带等量的正电荷——原子核内的质子。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
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因此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师: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练习:5.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也是 的,原子是由 和核外电子组成的,电子带 电,原子核带 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是呈 的.6.毛皮与橡胶棒相互摩擦的时候,已知橡胶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比毛皮强,在它们相互摩擦的时候,橡胶棒因 电子而带 电,毛皮因 电子而带 电. 生:带电
四、应用和防护 新款静电微型干洗刷应用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静电圣诞贴纸 避雷针油罐车后拖一个铁轨防护 防静电手套防静电手腕带防静电服装
小结 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内容呢?说说看。
作业反馈 能力培养
教学反思 1.学生对于摩擦起电现象的本质是什么难于理解,太抽象了,所以要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刚接触电荷,加强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