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第2节 密度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密度相关知识(定义、公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等)。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1、掌握密度的物理意义及相关知识。教具准备1、辅助教具:托盘天平、铜块、铁块、铝块、木块、烧杯。教学媒体与资源1、多媒体课程课件、演示视频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播放课件,请同学们观看下列物品。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去鉴别王冠是否是纯金制成的?抗洪抢险的战士穿的救生衣的材料是什么?气球中为什么要充有氢气、氦气或热空气?本节让我们通过学习密度来寻找答案。二、新课教学知识点一 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1)实验用具如下。2、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的体积(1)实验用具如下。3、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1)实验用具如下。4、数据分析(1)如下。5、总结(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比值是一定的。(2)物质不同,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不同。知识点二 密度1、定义(1)某种物质组成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密度的符号(1)密度符号为ρ。3、公式(1)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公式为ρ=m/v。4、单位(1)国际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 kg·m-3 )。(2)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g/cm3 , g·cm-3 )。(3)单位换算: 1 g/cm 3 =103 kg/m3。5、水的密度(1)ρ水=1.0 10 3 ㎏/m3=1g/cm3。(2)物理意义:1.0 10 3 ㎏/m3表示1m3水的质量是1.0 10 3 kg,1g/cm3 表示1cm3水的质量是1g。6、对密度公式ρ=m/v的理解(1)同种物质状态不变时,不能理解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2)同种物质,ρ一定,m与V成正比。(3)不同种物质①m一定时,ρ与V成反比②V一定时,ρ与m成正比。7、密度表(1)一些固体的密度(常温、常压下)。(2)一些液体的密度(常温、常压下)。(3)一些气体的密度(0℃、在标准大气压下)。问题1观察表中数据能发现什么规律?思路:一般:ρ固>ρ液>ρ气 ;一些物质密度相同:如冰和蜡,酒精和煤油;同种物质物态不同密度可能不同:如冰和水;固体和液体密度用国际单位,数值都表示为“×103 ”的形式,如ρ水=1.0×103 kg/m3 ;气体密度用国际单位,数值没有“×103”,如 ρ空气=1.29 kg/m3。三、知识总结及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由于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因此,本节课应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之后再引出密度的概念。布置作业1、复习课本知识。2、完成教材P116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