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高考作文优质人物素材积累——杜甫第二课时二、困居长安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这决定了他“出仕为官,兼济天下”的理想。他的父亲由衮州司马改任长安附近的奉天县令,杜甫也随之而来,希望寻到出仕的机会。不料,他在长安一住十年,得到的,并不是显要的官职,而是对黑暗现实最赤裸的认识和满腹的辛酸。这时的大唐王朝,经历了“开元盛世”时的极度繁荣,已逐渐失去了锐气;曾经励精图治的唐玄宗到了晚年,逐渐沉迷道教,纵情声色。他把一切朝政都交给了“口有蜜,腹有剑”的宰相李林甫。李林甫谄上欺下,嫉贤妒能,杜绝言路,制造冤狱,朝政日趋腐化:唐王朝迅速地走向了混乱与衰落。747年,唐玄宗征诏天下“通一艺者”(艺术上有一技之长的人)到长安就选。杜甫把这次考试看成他唯一的出路,而且自信一定可以成功。但李林甫摆布阴谋,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杜甫受此打击,深感失望。科举之路断绝后,为实现政治抱负,同时也为了生计,杜甫不得不转走于权贵之门,希望通过投赠干谒的方式寻找出仕的机会。他的诗记录下了这一时期生活的艰辛: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为了糊口,杜甫甚至常常需要“卖药都市,寄食友朋”。751年,唐玄宗连续举行了三个盛典,分别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天地。杜甫借机写成《大礼赋》三篇,呈现给玄宗。玄宗颇为赏识,命他待制集贤院。杜甫在一天之内声名大噪,学士们对此争相传诵。这成为杜甫一生中难得的高光时刻,但他仅得到“参列选序”的资格,等侯分配。后来,因为主试者仍然是嫉贤妒能的李林甫,杜甫依然没有得到任何官职。40岁以后,杜甫的身体渐渐衰弱了,又得了疟疾,他一天天地陷入贫困中。这个时期,唐王朝屡次对外发动战争,结果无一不败。为了弥补兵源,御史常常分道抓人,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仕进要求的失败,使杜甫逐渐认识到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自身的饥寒接触到人民的痛苦以后,杜甫对于现实的认识更为深刻。他对当权者的穷兵黩武发出了愤怒的质问: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目睹统治阶级的侈靡,杜甫写《丽人行》揭露他们(诗中指杨玉环兄妹)的穷奢极欲和权势嘴脸: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755年,也许是杜甫之前的奔走献赋起了一点作用,他被任命为河西县尉。这是一个剥削百姓、鞭打人民的工作,是一个有良心的诗人难以忍受的职位。所以,尽管当时生活贫困的杜甫44岁了还没有一个官职,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任命,而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其职责是看守兵器,管理钥匙,属八品以下)。他走过骊山下,唐玄宗正在华清宫歌舞升平,尽情享乐。他回到奉先,一进家门,便得知自己年满周岁的儿子刚刚饿死。回想起长安十年来自己的辛酸,和亲眼见闻的百姓悲惨生活,杜甫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悲愤,对这个不公平的世道发出了愤怒的控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再回长安,在率府工作没多久,安禄山就打到了洛阳。杜甫在首都沦陷前一个月离开了长安。(共16张PPT)高考作文优质人物素材积累——杜甫第三课时三、乱世出仕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755-763),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一个重要转折。自此,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开始了走向崩溃的痛苦挣扎:对外,它抵御不住外族的强悍进攻;对内,则加重了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由于政治的腐败和训练的严重缺乏,唐朝的军队在与叛军安禄山(中亚月氏种)、史思明(突厥种)的交战中不堪一击,节节败退。755年6月,潼关失守,玄宗逃往西蜀(其间发生了“马嵬事变”,杨贵妃被杀)。7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境内)即位,史称唐肃宗。他在草莽中开辟朝廷,以图复国。杜甫与国家一起经历了这场深重的灾难。他在荒山僻谷中逃亡,时时感受到兵变和洪水的威胁。女儿饿得直哭,儿子只能采摘路旁的苦李充饥。杜甫在匆忙中把妻儿安顿在鄜州,就只身北上。他想到灵武去投奔肃宗,为战乱的国家竭尽自己的力量。但杜甫在半路上就被叛军提住了,被送到已经沦陷的都城长安。由于没有显赫的地位和名声,再加上他的设法隐瞒,杜甫最终没有被过多刁难,保住了自己的名节,“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杜甫困在了长安。他密切关注局势的发展,深深地为这个国家的命运感到担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徘徊月下,思念远方的妻子: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757年,杜甫偷偷离开长安,逃往凤翔(今西安境内,朝廷迁都至此),投奔肃宗。一路上,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凤翔。他衣衫褴褛,穿着两只麻鞋,拜见肃宗。肃宗对他的忠诚表示赞赏,任命他为左拾遗。其职责主要是供奉皇帝,提出意见,并举荐贤良。拾遗是一个级别低却地位高的职务,唐代不少重臣都是从这个职务上提拔上去的。这是杜甫一生中政治生涯的最高点。但实际上,危难中的皇帝并不需要什么真正的谏官,肃宗只不过把这看成他身边的点缀。后来,杜甫由于为战败的宰相房琯(善慷慨陈词,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上疏求免,措词激烈,引起肃宗的愤怒。肃宗意欲左拾遗是一个古代官职,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封建时代设立谏诤机构,付薪水养了一批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司谏之类,处罚杜甫,幸得张镐、颜真卿等人营救,才免于问罪。由此,杜甫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理想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他有可能上升的仕途也因为他的直言相谏而蒙上了一层阴影。两年后,杜甫随肃宗回到业已收复的长安。由于房琯事件的影响,杜甫被调任华州司功参军,从此远离政治中心,有点类似监察部门。白居易、杜甫就当过左拾遗,古代官职,左比右大一些(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再也没有回到长安。杜甫离开长安时,心境凄凉。他走过金光门,无限伤感: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他知道再也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了,因而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被遗弃了的人。但事实上,走出京城的杜甫也走向了民间,并再次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在华州,杜甫勤奋工作:处理文件,努力改善当地的赋税、征役等问题。他同情老百姓的苦难(尽管他也在苦难之中),总是积极地试图减轻百姓的负担。同时,他看到了肃宗和晚年的玄宗一样,迷信神仙,乐受谄言。而这时的国家,却还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乱未平,强征兵役,物价腾贵,吏治混乱。面对此景,杜甫忧心如焚,愤怒地进行了揭露: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他是贫苦人民的代言人,总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为他们遭受的苦难而锐声呐喊。他写《新安吏》揭露强征兵役带给百姓的无限痛苦: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他写《石壕吏》描述官吏的丧心病狂和老百姓的凄惨生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忧国忧民的杜甫除了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所以他也不忘鼓励新婚告别妻子的士兵:“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并安慰出征的青年:“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共11张PPT)高考作文优质人物素材积累——杜甫第四课时四、漂泊西南759年,叛军在相州大败九节度使官军,唐军甲仗十万几乎丧尽。洛阳再度陷入混乱之中,局势日趋紧张。再加上当年欠收,兵灾接之以饥荒,到处都呈现出紊乱和不安。在这一年,杜甫弃官,携家人跟随百姓再度逃难。他经秦州、同谷等地,辗转来到成都。由于举目无亲,杜甫借住在浣花溪旁的僧房里,生活十分窘道。幸运的是,杜甫的好友高适正在成都附近的彭州任刺史,次年又调任蜀州刺史。他对杜甫给以了经济上的援助,使杜甫能够修起草堂。不久,杜甫的故交严武来川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他对杜甫热情相助,让他一家人能安心生活。此外,严武还邀请杜甫入幕。后经奏请朝廷批准,杜甫被任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从五品,散官,有级别无实职)。在成都,杜甫度过了相对安定的几年生活。但他关心国家、救民水火的信念却始终不变,他写《蜀相》寄托自己的理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为国家局势的转危为安而欣喜若狂,涕泗交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在自己都穷愁潦倒、饥寒交迫时,想到的,却是别人的疾苦和国家的危难: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他心怀天下,甚至愿为解救百姓的苦难而牺牲自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几年后,严武、高适相继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他只能买舟东下,继续漂泊。他在夔州住了两年,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770年,杜甫病死在衡州湘江的一条破船上。临死前,杜甫还在牵挂着苦难中的祖国和人民: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杜甫,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诗人。他亲身经历了那个多难的时代,与苦难中的国家和人民同呼息、共命运:“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生贫病饥愁,漂泊四方,却以饥寒之身心怀天下,一日不忘;他用他的诗记载了那个时代,并把自己最热烈的情感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是当之无愧的千古诗圣。他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形象,使后世无数的志士仁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杜甫虽然死了,但他的生命却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了永生!(共17张PPT)高考作文优质人物素材积累——杜甫第一课时黎元诗圣——杜甫杜甫和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两座最高峰!李白生前就已名满天下,但杜甫直到过世,都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他的诗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绽放出光彩的。现代美学家朱光潜认为:“杜甫,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加的诗人。”一生忧国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苏轼也说:“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杜甫的伟大正在于此:终其一生,以饥寒之身心怀天下!“关注苍生,心忧黎元”,是杜甫赋予自己的终生使命。这让他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也让他成为了社会最底层人民的代言者。鲁迅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也说:“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因为他更加自然和亲切。”杜甫的一生,忧国忧民,辗转漂泊,泣血和诗。他,是在万方多难中登临的诗圣!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读书漫游杜甫是晋代名将、大学者杜预之后(杜牧与杜甫同宗不同祖)。他的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物,并因此得罪了长官周季重。周季重寻隙诬陷杜审言,定了他的死罪。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十三刺杀周季重,震动了朝野。杜审言因此不死,被武则天召回京师,任命为著作佐郎。杜甫的父亲是杜审言的长子杜闲,生母为清河东武城人,但在杜甫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续娶卢氏,杜甫由其姑母抚养长大。杜甫有一个兄长,但很早就夭折了;还有四个同父异母的弟妹,杜甫常在诗中提及他们,感情较深。杜甫青少年时,家庭环境比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幼好学,七岁就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少年的杜甫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随着年龄的增长,杜甫不仅认真学习儒家经典,还特别精读了《文选》,并广泛阅读魏晋南北朝时的各种典籍,真正做到了“读书破万卷”。他努力地读书写诗,希望将来能够出仕为官,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青年时代的杜甫曾数次漫游。十九岁,他出游临沂,二十岁,他又漫游吴越,历时数年。二十四岁时,杜甫回到故乡参加“乡贡”。二十五岁,他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衮州司马,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了齐赵之游。三十岁时,杜甫暂时中断了齐鲁燕赵间的漫游,回到洛阳,迎娶了弘农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妻子小他十多岁,知书达理,聪慧贤淑,与杜甫育有两子(宗文、宗武)、一女(凤儿)。天宝三年(744年),三十三岁的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其年四十四岁)相遇。两人惺惺相惜,相约梁宋之游。其间,杜甫还结识了一生的好友——高适。第二年秋天,杜甫再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他们一起寻仙访道,交流诗文,“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秋末,二人互道珍重,依依惜别。杜甫也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来到了长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考作文优质人物素材积累——杜甫》第一课时.pptx 《高考作文优质人物素材积累——杜甫》第三课时.pptx 《高考作文优质人物素材积累——杜甫》第二课时.pptx 《高考作文优质人物素材积累——杜甫》第四课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