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检测题(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检测题(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 金陵怀古》检测题
一、小阅读-课内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①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星河:这里指秦淮河。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为全词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B.“彩舟”“云淡”,色彩鲜明;“星河”“鹭起”,虚实相生。这两句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C.“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D.全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真知灼见。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肃”意为“肃爽”,瑟瑟秋风,万物凋零,为全词奠定“悲秋”的氛围。
B.“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写景极妙: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构图精巧,充满意趣。
C.“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中“凭高”意为“登临高处”,“谩”意为“徒然”,作者认为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吸取历史的教训。
D.“至今商女”等句化用杜牧诗句,感叹以商女为代表的普通人不知亡国恨,对其表现出失望之情。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下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侧重写景,以“登临送目”起笔,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以“画图难足”作结,道出金陵美景是难以用画笔完美地描绘出来的。
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这是全景式的扫描,目极千里,澄澈的江水好像一匹绵延的白绢,青翠的山峰犹如林立的箭头,景象开阔高远。
C.词的下片借古抒怀,感叹六朝竞逐奢靡繁华而相继灭亡,并陈说空叹兴亡荣辱其实没有意义,只有奋起变革,有所作为,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D.全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词人在对金陵美景的赞美中、在陶醉于商女所唱后庭遗曲的旋律中表达了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晚秋”点明登临季节。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
C.作者列举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体现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上片以写意为主,诸种景观描写虚实相生,描绘金陵壮丽景色。
5.词人在上片的最后说“画图难足”,请概括一下上片景象的特点,然后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上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7.这首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1)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写。(2)“门外楼头”化用“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典故,说隋朝开国大将韩擒虎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①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上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下片作者举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直抒胸臆,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在一起,寄托了作者对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1.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12.“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用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典故,仅仅是用来批判商女吗?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⒄,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做铺垫;“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由近而远,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情景交融,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4.请赏析尾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晚秋”点明登临季节。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
C.作者列举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体现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上片以写意为主,诸种景观描写虚实相生,描绘金陵壮丽景色。
16.学者王力坚曾评价此词“抒怀古之蓄念,发戒今之情结”,请结合下片分析王安石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7.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登临的时间、地点、气候,并定下了后面观景的坐标位置。
B.“归帆”二句点面结合,描写江面上点点归帆,在静止的背景上凸显出富有动态感的景物。
C.“彩舟”三句写景到想象,天水相接,天上繁星闪烁,远处白鹭高飞,渲染出美好的感受。
D.上阕写景奇伟壮丽,下阕 议论,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文辞清丽,立意新颖。
1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发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感慨,王安石也有同样的议论,请结合词的下阕 整体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蓑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解:“门外楼头”化用杜牧的《台城曲》中“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陈后主,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国:金陵为六朝旧都,遂称故国。六朝:东晋、西晋、宋、齐、梁、陈六朝建都金陵。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是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的。
C.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运用了比喻、夸张、借代、用典、白描、细描等手法,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唯王介甫为绝唱。”
20.本词和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均为咏史怀古词,概括分析两首词在写作目的、内容结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或其他方面的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宋]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21.开头“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透露了哪些信息?“闲”字有何妙用?
22.“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更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与友人夏十二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尽”“迥”“开”的渺远辽阔之景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B.颔联“山衔好月来”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这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C.颈联写在楼上休息、喝酒有如在云间、在天上一样,用自己恍若神仙的感受衬托岳阳楼的高耸。
D.本诗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角度形容岳阳楼之高,自然浑成。
24.“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春风
(宋)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两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辛夷:木笔花,又叫望春花。
25.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以往,画活了志趣心境,落入敌手的山川,春天正与国中无异。
B.颔联写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
C.“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的景象以静态的美感。阳“浮”与尘“涨”,正是南方人看北方景色的不同之处。
D.颈联写柳色嫩黄,阳光染就,田间新绿,幻成雨水催成;生动警奇,以方块文字和音律,裁成一幅田园图画,奇丽壮阔。
E.全诗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由衷的热爱。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立意新颖,对仗工稳,用字精确。
26.尾联“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两句,平实的笔触中蕴涵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三、情景默写
27.桂枝香·金陵怀古
(1)《桂枝香》中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刻画江水和山峰的句子:“ , 。”
(2)《桂枝香》中用“归帆”“西风”“酒旗”等意象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秋日残阳图”的三句是:“ , , 。”
(3)“ , , ”三句写日落之江天,“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28.《桂枝香·金陵怀古》: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写远望中的江和山:长江在金陵城外流过,像一匹白绢;远山青翠可爱,围绕着主峰聚集起来。
(2)《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4)《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D
3.D
4.D 5.景象特点:壮丽肃杀,高远开阔。用典:“千里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比喻:“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争相聚集在一起。运用修辞使一幅金陵壮美的锦绣江山图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6.D 7.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统治者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8.D 9.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统治者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10.D
11.C 12.不是。(1)作者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意在说明责任不在商女,而在于让商女唱曲的统治者。(2)这是最具表现力的直指朝廷积弊的投枪匕首,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
13.B 14.用典,对比。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今昔对比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
15.D 16.①首句“念往昔”是时间的历史追溯。引出对金陵史事的感慨;②“叹”、“悲恨”与语气平淡的“门外楼头”形成对比。愈显历史无情与人世沧桑。③“商女”一句用典,化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并用“至今”、“时时”加以强调警戒,抒发他力图变法革新的政治情结。
17.C 18.①“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指人们登高凭吊这些遗迹,对着这古老的都城,无不兴起六朝兴亡之叹。然而很多人仅仅停留在嗟叹之上,而不能引以为戒,不能从这兴亡之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因此,这种嗟叹只能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
②“但寒烟衰草凝绿”,留下的只有晚秋寒意中烟霭迷漾的衰草,呈现一片没有生气的绿色。繁华不再,由景到情,点出主题。
③“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实际上是借此曲代指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还在“时时”重复,代代重复。北宋当时的一些大官僚地主豪商,仍然过着那种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
19.A 20.①写作目的:怀古实为伤今。苏词借三国周郎故事,感伤自己年华老大、壮志未酬;王词借六朝往事,感伤北宋之人贪图安逸,不居安思危。
②意境画面:阔大雄浑。苏词有,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意象;王词有千里澄江,翠峰如簇等意象。
③语言风格:豪放悲壮。苏词有“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王词有“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等。
④章法结构: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追忆往事,抒情议论。
⑤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用典,写历史人物事件;对比。(任答三条即可)
21.表明自己当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的官宦居处换成了水边茅屋;此时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词人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词人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22.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23.D 24.“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好。①“雁引愁心去”用了拟人手法,“引”将大雁写得有人情味,有意帮助作者带走了愁心。②“愁心去”与诗人遇赦后愉悦痛快的心情相吻合。③“雁引愁心去”与下句“山衔好月来”对仗工稳,情感一致。
25.CD 26.诗人来到此地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和对祖国旧山河的热爱。诗人以不见辛夷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
27.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 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
28.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 酒旗斜矗 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